第七章:雲湧風生

類別:都市言情 作者:寒金 本章:第七章:雲湧風生

    其時號稱“康乾盛世”,百業俱興,國力昌盛。八旗兵雖然久未征戰,卻威風猶如往日,實力更在今朝。乾隆耳聽馬屁聲大作,潤人肺腑,他本來好大喜功,不由自主笑逐顏開,說道:“今日雅會,焉能無詩賦?著爾等一展文才,各抒胸臆!”

    一聲令下,無不凜從。傾刻之間,百餘首詩賦立就。數目固然多,立意卻是大同小異,無非是皇恩浩蕩,不世之功雲雲。

    乾隆正容道:“朕每觀史書,心中惕惕。‘資治通鑒’上講的好:天下誰安,忘戰必危!昔日唐玄宗兵戈入庫,馬放南山,終有亡國之恥。朕今日大舉閱兵,無意擾民,就是為了這個緣故。望眾愛卿齊心協力,共保社稷安康,大清永固!”

    眾人山呼萬歲。和珅奏道:“八旗精兵何等神勇!當真是舉世無匹啊!大清有此棟梁,自當固若金湯,永傳不絕!”此人的馬匹功夫十分到家,乾隆連連點頭,尋思:嗯,還是和珅能說會道,滿朝文武,當推第一。這時見劉墉也奏道:“吾皇文治武功,當真是繼往開來,獨步千秋。不過------微臣心中有點擔憂,不敢不言。”乾隆聽了前麵很得意,聽到後來就有點兒出乎意料了,道:“知無不言,言無不盡。言者無罪,聞者足戒。這是聖人的金玉良言,劉愛卿隻管道來。”眾人一齊瞧著劉墉。劉墉道:“前明有個劉伯溫,端的是前知五百年,後知五百歲,大大有名啊。那時鄉間舞玩繡獅,有句口頭禪流遍天下:‘獅子姓姓陳,肚內還有兩個人。前頭軍師諸葛亮,後頭軍師劉伯溫。’想此人居然能與諸葛亮相提並論,不能不謂奇哉!”劉墉說話一貫繪聲繪色,頗具奇趣。實際上劉伯溫本領雖然大,但還是比不上諸葛亮。他當年充當朱元璋的謀士,幫助朱元璋奪取了元朝的天下,到頭來卻被朱元璋毒死。智則智矣,卻無力獨善其身,逃脫兔死狐烹的下場。此人有惠於民,老百姓愛他有德,把他比作明代諸葛亮,那也是人之常情。乾隆與眾人均知道這個典故,雖是老生常談,但看到劉墉說話的神色,還是禁不住笑出了聲。

    劉墉自己也陪著笑道:“朱皇帝素知劉伯溫能拈會算,問他大明朝天下到底有多少春秋?劉伯溫再三推辭不掉,隻得拈指頭推算,答道:“回萬歲爺,大明萬萬年!朱皇帝樂不可支,信以為真------”他逾說乾隆的臉色逾沉,到最後已臉皮全黑,龍顏大異尋常了。眾人鴉雀無聲,生怕大禍臨頭。

    大明朝共計有十六位皇帝,曆時二百七十六載,哪談得上萬萬年?劉伯溫不敢不屈服於朱元璋的淫威,是以違心回話。劉墉一番好意,想借此典故提醒乾隆,萬萬不可稍有鬆弛。眾人均知道個中內情,乾隆博聞強記,更是心知肚明。不過此時此境,未免大掃境致,太也不合拍了。

    乾隆抑製心頭不快,揮手示意道:“今日之會至此而散!”說後起身離去。和珅偏著腦袋看著劉墉,皮笑肉不笑道:“劉大人,厲害,厲害!佩服,佩服!”掉頭便走。眾官嘰嘰喳喳,對劉墉側目而視,匆匆離去。劉墉微微一笑,邁著方步,慢條斯理走向外頭,竟然一點也不以為意。

    不覺半月過去了。這日傍晚時分,乾隆在養心殿閉目養神。想來想去,吩咐召來皇太子永琰。永琰見過乾隆,恭恭敬敬道:“父皇,兒臣恭聆您的教誨。”乾隆和顏悅色地說道:“前次朝廷演比兵大典,劉墉說了個典故,你可還記得?”永琰當時也在場,自然記得,便道:“兒臣記得。”乾隆說道:“劉墉之意明乎?”永琰道:“劉墉借古喻今,用意頗深,兒臣倒也略知一二。”

    乾隆滿意地點點頭,說道:“劉墉很有遠見卓識,實在是我大清的棟梁啊!此人不言則已,言必有中。朕當日頗為不喜,怪他掃了興致。後來越想越覺得他的話很有道理。不可不正而視之。”永琰滿臉敬仰之色,仰首望著父親:“父皇,您真是古往今來第一聖君,海納百川,有容乃大!”乾隆搖頭道:“琰兒,為人君者,切記不可妄自尊大,目中無人。唐太宗有句名言:水可載舟,亦可覆舟!你好好兒記住吧。”永琰悚然受教。

    乾隆說道:“我滿州人本來開疆關外,後來天降吉運,因時利勢,占了漢人的這座花花江山。這中間實在有莫大的變數,乃是上天眷顧所致啊!漢人人數極多,超過滿人百倍有餘,倘若萬眾一心,咱們還有活路?我朝自聖祖爺至今,誠可謂天下大治。朕小心翼翼,處處留心,總算不負列祖列宗的重托。你日後務須深肖朕躬,深體朕意,萬萬不可造次!”

    永琰“啪”地跪下磕頭,但覺胸臆間氣血上湧,脫口而出:“兒臣領父皇教誨!”乾隆一把拉他起來,大有欣慰之色。心想:孺子可教也。又道:“天下大治,尤重於治人。治人者,無非是治官與治民。治官自不待言,治民尤須多加在意。孔夫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朕治國有年,於此深有體悟。他這話對則對矣,卻未免白璧微瑕,美中不足。”

    永琰全神貫注,暗道父親教我治國之道,可不能忘掉半點兒。又尋思:孔夫子的這句話,實為不刊之論,大有道理。咱們做主子的,最擔心得便是奴才們心智太高,駕奴不了。天下的子民要是都有見識,那還不亂成一鍋粥!可是父皇怎地說有不足的地方?這可是從來沒聽人說過的啊。不由得精神大振。隻聽乾隆言道:“要知道民分數等,萬不可一概而論。古語雲:物有類聚,人有群分。誠哉斯言!天下有兩類子民,一是誌遠高潔的飽學之士,一是傲倔不馴、身懷絕技的武林英雄,怎能夠‘使由之’‘不使知之’啊?而後者的禍患,還要大於前者。你想想,那些浪跡江湖的人,都有武功,一旦合在一起,那可是有撼山之力啊!好在他們往往心懷異誌,一時也難成大事。這些道理你可得好好兒記下。”永琰忙不迭點頭,心中想聽了父皇一句話,勝讀十年書。乾隆瞧見兒子滿臉都是迷誠之色,分外專心,心下大為高興,說道:“這一幹草莽之徒,自成一體,謂之‘江湖’,開門立派,各有傳人。唉,也稱得上源遠流長,代代不絕。朕苦心平滅,卻是天不遂人意啊。大清朝有此心腹之患,實在令人憂心如焚啊。”

    原來,乾隆的父親雍正皇帝,盛年暴卒,其實是被武林女俠呂四娘所殺。清廷極力掩飾此事,對天下宣稱是患病而亡,乾隆卻於個中內情一清二楚。他懷此殺父之仇,再加上擔心江山社稷的安危,決意一統武林。可是處心積慮,積數十載之功,也不能達成心願。

    永琰並不知曉這些情形,問道:“父皇可有妙策?”乾隆低聲言道:“妙策是沒有的,不過朕也總算摸出了些門道。”右手食指在兒子的掌心寫了四個字:分而治之。永琰怔住。乾隆道:“朕早已命心腹四處隱伏,江湖上們派雖多,咱們的人卻也不少。”當下湊到兒子的右耳邊,用極小極小的聲音說道:“朕暗暗隱伏了十大大內高手,在武林中隱姓埋名,以待時機。當真到了那合宜之時,一切就都好辦了。”永琰忙問十大大內高手姓甚名誰,乾隆笑而不答,隻道:“朕隻有安排,你不用知道。”

    乾隆輕輕擊掌,太監黃三呈上一輳畫卷。乾隆打開畫卷,永琰雙眼一亮,上麵繪的是乾隆身著戎裝,縱騎飛馳,正在威風凜凜地檢閱兵陣。乾隆的畫像惟妙惟肖,極為逼真。永琰由衷稱讚道:“父皇雄威蓋世,天下無雙!”乾隆令黃三退下,吩咐道:“任何人等不得擅自覲見,違令者斬!”黃三變色退出。永琰見乾隆舉失常,心下大震。

    乾隆招手,說道:“此畫朕定名為‘乾隆大閱圖’,以誌閱兵之盛。朕特特題詩,你來仔細瞧瞧吧!”永琰走上一步,但見畫卷空白題有一首詩,正是乾隆所作。詩曰:

    八旗子弟兵,健銳此居營。聚處無它誘,勤操自致精。一時看戰陣,異日待幹城。亦已收明效,西師頗具名。

    乾隆神情凝重,說道:“你且誦憶是詩,不可有絲毫差池!”永琰依言在心中暗誦了數十遍,確認記憶無誤,便道:“兒臣已經牢牢記下,再也不會忘記。”乾隆滿意地說道:“‘乾隆大閱圖’除此之外,尚有另外一卷。繪畫一模一樣,亦有朕的親筆題詩,然詩句迥異。當下低低而誦,要永琰同樣牢牢記好。乾隆待見他兩首詩都已經爛熟於心,毫厘不爽,這才說道:“那一卷是陰卷,這一卷是陽卷。陰卷已傳於十大大內高手首領。倘若當真是到了危急之秋,此人自會來見你。陰陽兩卷會合,細細品味朕的兩首詩,必定有意外之得。”他這些話說得極低,隻有近在咫尺的永琰能夠聽得到,“國家有變,或可依此以解災禍!”

    永琰知道此事幹係重大,確乎尋常,又知道父親運籌帷幄,深不可測,此番舉措定有深意,是以一一凜然受教,不敢有絲毫差錯。隻聽乾隆又說道:“記住,不到國家大變之際,斷然不可啟用!”永琰連聲答應。

    光陰荏苒,人世遷易。此後乾隆帝駕崩,皇太子永琰即位,年號嘉慶。嘉慶皇帝在位二十五年,駕崩,皇太子旻寧即位,年號道光。‘乾隆大閱圖’一直高高掛在宗廟玉壁上,紋絲未動。

    道光皇帝崇尚節約,寬以待民,後者倒也頗具乃祖之風。其時在位已有多年,天下一時無事。到了道光二十五年,沒料到天有不測風雲,鴉片戰爭突然爆發。一時間幹戈四起,危急重重!外有列強如狼似虎,眈眈相向,內有百姓困苦掙紮,揭竿而起。道光憂心忡忡,卻束手無策。這日來到宗廟,尋思:皇爺爺曾經留下秘言,他老人家已然伏下了這筆後著。目下正值國家多事之秋,是派上用場的時候了。又想:先皇帝秘傳朕語,可也不知道陰卷到底在何人之手,當日皇爺爺並沒有說情究竟是什人。更何況歲月蹉跎,幾十載過去了,此人是不是還在人世間,還要打個大大的問號呢!想到這,不由得心中暗了下去,才提起的一點興致煙消雲散,無影無蹤。

    當下回到養心殿。正煩惱之際,太監來報:“皇上,穆彰阿求見。”穆彰阿時任軍機大臣,首輔大學士,係滿州親貴,很得道光信重。道光急忙到禦書房,命穆彰阿覲見。穆彰阿身材矮小,精神矍鑠,留著三寸花白胡子。穆彰阿行禮,說道:“皇上,廣東急報,英夷包藏禍心,英艦頻頻出入,似乎又謀不軌。望皇上定奪。”道光心下一凜,沒有說話。鴉片戰爭一戰,八旗軍不敵英軍,大清的顏麵是丟得幹幹淨淨。道光一怒之下,將力主作戰的林則徐削職充軍,發配新疆。又被迫答應英商鴉片貿易,還賠償了大量白銀,但真是奇恥大辱。道光對英人又怕又恨,聽說又謀不軌,不由得滿是焦慮。穆彰阿說道:“廣西來報,當地流民四起,似有蠢蠢欲動之狀。”斜眼瞧去,隻見道光的臉色更加陰沉。穆彰阿聲音低下了八度,道:“漢人中那些所謂武林誌士,如今也不大安穩了。狗膽包天,竟-------有謀逆之舉!”道光臉部肌肉抽動,好久才開口道:“山雨欲來風滿樓,好得很啊,好得很!穆愛卿,朕明日早朝當與諸臣同議大計,你回去後尤須用心,當為大清獻上一二良策。你-----跪安吧!”

    穆彰阿依言退下。道光歎惜不已,覺得數快重石壘在心中,直壓得透不過氣來。尋思:皇爺爺當日大閱兵時,可知道區區數十年之後的今日之變?說什大清固若金湯,永傳不絕,這祖宗的基業隻怕會毀於一旦啊〉心中大痛,跟著頭昏眼花,胸口好像比鐵還硬。道光喃喃歎息道:“朕老了!”摸著發軟的膝頭,連連搖頭。

    道光貼身太監小劉子,一直靜悄悄站在門外麵,不敢弄出半點兒聲響。過了許久,麵全無動靜,也沒聽到傳喚,心想:奇怪,往日皇上可不是這樣。大著膽子輕聲道:“皇上!皇上!”麵總不應聲。小六子急了,輕輕推門進去。隻見道光端端正正坐在書桌前潑墨揮毫,精神極為旺盛。道光搭了搭眼皮,說道:“退下!”小六子應聲而退,輕輕關好門,尋思:奇怪!皇上這般英氣勃勃,與平常簡直是兩個樣兒,不知服用了什靈丹妙藥?又覺得皇上的聲音洪亮,比平日低啞的聲音好聽多了。

    此後兩個多月來,小六子見道光每日晚膳前定服一碗藥湯,精神越來越旺盛。道光一掃往日風格,雷厲風行,大張旗鼓整治朝綱。朝廷風聲大變。這期間共計五十餘名官員受處,處斬十五人,充軍十五人,收監十二人。更奇怪的是,穆彰阿被斥以“屍位素餐、治國不力”,削職為民,永不敘用。穆彰阿本是朝廷的重臣,皇上的心腹,當朝聖眷第一,誰人不知,哪個不曉?而且並沒有不可赫免得重罪,皇上為何要撕破臉皮,痛下殺手?這一來百官紛紛猜度,惴惴不安,生怕腦袋搬家,誰也摸不透皇上的心思。不少人都在想:我朝自從當今萬歲爺繼位,君臣同樂,一向平平安安。萬歲爺繼位多年,可從來沒有這樣濫殺無辜。算算看,這兩月受治的人何其之多啊!直抵得上過去數年的總數了。難道萬歲爺變了性子,專意殺人了?眾人都膽戰心驚,唯皇上之命是從。原來作官的人,大都是怕死鬼,官作得越大,越不想去極樂世界。於是乎人人是屁股翹上朝天,彎著腰閉著嘴就是不說話,都怕丟了烏紗帽,掉了大腦袋。如此這般,國事艱難,一日不如一日。

    沒過多日,傳來大訊:欽命仁慈貴妃明氏、和孝貴妃格蘭氏,均染病而逝。道光傳旨天下,四海皆聞。明貴妃與格蘭貴妃是道光的兩名愛妃,都是蒙古人,進宮多年。據說長得美若天仙,舉世罕見。二妃對道光忠愛有加,服侍得無微不至。眾大臣都覺得非常不解:明貴妃三十有餘,不足四十歲。那格蘭貴妃年歲更輕,從來沒有聽說有病,為什會一下子同時死了?!可是皇位赫赫,哪個敢挺身而出,講一言半語?道光灑淚厚葬了兩名妃子。眾大臣又都想:皇上如此悲痛,對兩妃的情義是有的。看來二妃確然是老天爺不佑貴人,沒有福分而已,所以突然得病而亡。雖然個個都裝得若無其事,但是又怎能夠去盡心頭的疑惑呢?但是保護腦袋是一等一的大事,縱然疑惑多多,也還是放在心中為妙。

    這日小六子見到道光站在一張大圖前,手指頭點點劃劃。那圖掛在牆壁上,足足有一個人高的長度。小六子不識字,但聽人說過此圖,乃是“大清皇輿周天圖”,聖祖爺爺康熙皇帝傳下來的。道光喃喃道:“嗯,此處便是長沙城,在圖上也不過是區區一點而已。”小六子心想:皇上比劃了半天,原來隻是為了區區的長沙城啊。

    此時遠在南國的長沙城,喧嘩熱鬧,一如平日。長沙是座古城,曆朝曆代都引以為重鎮。清朝後期商業興隆,城內店鋪林立,叫賣聲不絕於耳。街道縱橫交錯,人來人往,川流不息。其時已是午時,正是客店生意最為火爆的時候。東城有家“好客來”客店,已坐了不少顧客。一人獨坐,舉杯自飲,席間擺著一碟清炒牛肉,一碟辣椒伴豬肝,此外再無餘物。那舉杯自飲的人生得高大健壯,兩道筆直有如刀削的濃眉,雙目圓睜,一大把硬乎乎翹起的絡腮胡子,一望可知是不好惹的角色。背上有之包袱,不知麵有什,便連打尖也不離身。此人四十餘歲的樣子,隻顧埋著頭飲酒吃菜無人敢去相擾。

    “滴滴答答”馬蹄聲響起,聲音越來越大,顯然是來了官兵。客店中不少人抬頭張望,臉上全是詫異的神色。唯獨那人不聞不問,不動聲色。來的竟然全是綠營精兵,不下兩百餘人。當先一人身著五品武官服飾,乃是長沙府特旨守備參將福勒。福勒右手揮了揮明晃晃的鋼刀,大聲下令:“眾軍聽者!速將此街圍住,休得放走一人!”眾兵士轟然答應,紛紛跳下馬來,把這條街圍得是水泄不通。這街麵不下十餘所店鋪,來往的人更是多得數不清。眾人見刀槍閃閃生寒,嚇得半死,膽小的幾將屎尿齊流。都是老百姓,哪個敢弄出半點兒聲響來?一那鴉雀無聲,就連“好客來”客店中的許多人,也都是小心翼翼,屏氣凝息,拿著筷子再也放不下。


>>章節報錯<<

如果您喜歡,請把《太平新記》,方便以後閱讀太平新記第七章:雲湧風生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太平新記第七章:雲湧風生並對太平新記章節有什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