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醉湘水22

類別:曆史軍事 作者:胡玉明 本章:沉醉湘水22

    第三卷文光杜鵑映洞庭 第21章赤膽忠心

    “洞庭天下水,天下嶽陽樓。”

    如今,嶽陽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很難與湘潭聯係在一起。事實上,解放以後,嶽陽曾歸屬湘潭達15年之久。直到1964年,湖南省委決定將湘潭專區一劃為二時,嶽陽才析出,那時候,湘潭的版圖是多遼闊。

    ……

    ——心憂群眾

    2009年4月21日,年逾古稀的龔友生回憶,印象最深的一件事,就是當年在洞庭湖地區搞調研,隨同李映興,與湖區人民“三同”,即同吃、同睡、同勞動。同睡,硬是與一對夫婦同睡一張床上。如今的年輕人聽了,可能認為是“天方夜譚”。

    1960年2月,龔友生新婚不久,調湘潭專署農墾局人事秘書科任幹事、副科長,在時任局長李映興直接領導下工作,直至1964年下半年,前後約四年的時間。後來,又一同下放到當時的瀏陽縣沙市區。李映興任書記,趙青雲任區長,張明興任組委,龔友生任區委秘書。

    走基層

    回眸當年,走基層,搞調研,與人民群眾在一起的作風,真是難以忘懷。龔友生說。

    當時,湘潭地區有22個國營農場和農林墾植場。因農墾局是新設單位,當時沒有小車。隨同李映興外出調研,乘火車、汽車、輪船,經常冒著酷暑趕路,憑著一股子幹勁,逐一跑遍了所有場地。特別是平江、瀏陽、茶陵、酃縣地處山區,有的地方要走幾十地的山路,才能到達農墾場。

    李映興作風深入,忠於職守,對黨對人民的事業赤膽忠心。調查研究中,他不怕苦,不怕累,全部心血傾注在工作上。他每到一個農墾場後,除了調查了解情況,還要同農民一道參加勞動。經過實地調查,形成的“調查報告”,受到地委和上級主管部門的表揚。

    1961年,開展整風整社。地委抽調地直機關幹部組成整風整社工作隊,李映興帶領龔友生,分配到當時的臨湘縣聶市人民公社長穀大隊。當時,他們倆同住在大樹坡生產隊何家食堂一個叫何後貽的貧農家。該戶二口人(夫婦),一間房,一張鋪,房內吊滿灰塵,衛生條件十分差。“我們吃在食堂,四人同住在一張鋪上”,龔友生如是說。

    挖湖藕

    當時的人民生活十分困苦。公共食堂缺油少糧,老百姓吃不飽,許多人患水腫病。幹部每餐也隻三兩米(16兩秤),部分工作隊員也患上水腫病。對此情景,李映興非常憂患。“他多次找我商量,探討如何戰勝困難,”龔友生回憶。

    當發現湖區湖藕多,李映興非常高興,勁頭十足。他不畏嚴寒,光著腳,組織和帶領群眾,扒開冰凍挖湖藕,老百姓十分感動,黨支部的熱情也比以前高了許多。

    他關心群眾,注重調研,養成了良好作風。龔友生記得:當年在瀏陽沙市區工作時,李映興作為區委書記,上級會議多,但他約有三分之二的時間下基層,他善於如實向上級反映農民的心聲。期間,就隨同他搞過六次係統的專題調查,上報的調查材料,有4次刊登上級內部刊物。

    付夥食費

    追思過去,李映興清正廉潔。他的一生,可稱“一身正氣,兩袖清風。”隨同他共事四年,大家都知道,除工資外,他沒占過公家分文。記得有一次下鄉,平江縣有個農墾分場竹席廠送他一床細篾竹墊,被他嚴肅拒絕。

    在瀏陽沙市區工作時,無論下基層單位或農民家吃飯,沒有一例不付糧票和夥食費的,有的不要都被他說服。

    排隊同餐

    李映興平易近人。平時對下級,對百姓,有說有笑,和藹相處。日常生活中,既注重既定原則,又注重團結同誌。在單位既是一位可敬可愛的領導,又是一位可敬可親的益友。

    那是1961年困難時期,按規定局長級幹部,可到特殊物資窗口購買普通職工窗口買不到的暈菜和麵食。但他一直在職工窗口排隊,堅持同普通職工同餐。

    當時,由於農墾局是新設單位,組合的幹部職工,來自四麵八方,人地生疏,思想不統一。李映興就找大家逐個談心,交流思想,了解情況,並給予解決實際困難。在很短時期內,機關工作步入正常。現在回想起來,他確實有一套科學的領導藝術。

    ……

    ——大興調查研究之風

    2011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書記處書記、中央黨校校長習近平,在中央黨校一次秋季開學典禮上,發表關於調查研究的重要講話,深有感觸。

    習近平強調,領導幹部搞調研,應有“自選動作”,看一些沒有準備的地方,搞一些不打招呼、不作安排的隨機性調研,力求準確、全麵、深透地了解情況,避免出現“被調研”現象,防止調查研究走過場。

    劉少奇求真務實

    2012年2月6日,薛鑫良在《學習時報》上刊發《劉少奇是怎樣搞調查的》的一文,感人至深。

    1961年,劉少奇深入湖南農村調查。上至國家主席,下至縣長、局長的調研作風,筆直認為,至今仍然具有鮮明的針對性和重要的指導性。

    特別是劉少奇為民務實的作風,可以作為我們的借鑒。

    他的調查,對於各級領導幹部為什進行調查、如何進行調查、怎樣才能通過調查得到真實的社情民意而不是虛假的資料信息,尤其是他當年為了揭露、批評和製止“五風”(共產風、浮誇風、命令風、幹部特殊風和生產瞎指揮風)而說的那些切中時弊、發人深省的話語,同樣是我們現在興利除弊、端正黨風的警鍾和明鏡。

    1961年1月14日至18日召開的黨的八屆九中全會,總結了1958年“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以來的經驗教訓,正式確定對國民經濟執行“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八字方針。毛澤東在會議總結講話中,號召全黨大興調查研究之風,一切從實際出發;希望1961年成為一個調查年,實事求是年。1961年3月23日,黨中央又發出《關於認真進行調查工作問題給各中央局,各省、市、區黨委的一封信》,要求縣以上各級領導機關,特別是第一書記,必須糾正那種滿足於看報告、聽匯報,以感想代替政策的作風。

    劉少奇深入基層

    劉少奇時任中共中央副主席、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主持中央第一線工作。他帶頭深入基層,特別是1961年3月中旬在廣州參加中央工作會議(製定了《農村人民公社工作條例(草案)》即“農業六十條”)以後,從4月2日至5月15日,他到湖南省進行為期44天的農村調查,其言、其行,采擷部分,感人肺腑。

    劉少奇剛到省城長沙市,就對省委負責同誌說:“我們這次下鄉搞調查研究,如果按你們那樣安排,怎和老百姓打成一片?群眾心會怎想?哪個還敢向你講真話啊!如果見不到群眾,我們不成了瞎子嗎?”

    隨行的工作人員要到縣上去“打前站”,或者給縣委提前通電話“打招呼”,也都被劉少奇製止了。

    他說:你們不要幫倒忙。你這虛張聲勢,他那就會弄虛作假!

    調查,就要盡可能地把情況搞清楚。好,究竟好到什程度;壞,又壞到什地步。關鍵是不要輕信,不要盲從,一定要了解和掌握真實的情況。要有具體辦法使人不說假話。

    找支部書記談心

    那個年代,一段時間“五風”不僅泛濫成災,而且積重難返。

    有的地方,甚至在一些幹部中惡化成為一種習慣勢力,使群眾沒有機會講真話,也不敢當麵講真話,隻能在背後發牢騷。例如:

    當年的全省“紅旗單位”——長沙縣天華大隊,黨支部書記自以為是,瞞上壓下;事先召開生產隊長和黨員會議,統一匯報口徑,封鎖群眾嘴巴;自己對劉少奇不僅“報喜不報憂”,而且當麵撒謊,掩飾全大隊一千多人中有一百多人患浮腫病的事實。

    她還隔著窗戶,大聲奚落和叫罵劉少奇:“劉胡子,你要扳倒天華的紅旗,我不怕你……”

    麵對這種以假亂真、真假難辨的場景,劉少奇憂心如焚:我在自己的家鄉要了解一點真實情況,竟然也這樣難!這正常嗎?到底是怎啦?

    他主動找天華大隊黨支部書記談心,開導她正確對待榮譽,正視工作中的缺點,勇於改正錯誤,更好地為社員群眾服務。

    劉少奇對基層幹部們說:一切從實際出發,這是馬克思主義的觀點。現在有一股風氣,一切從上級的意圖出發,這是非馬克思主義的。請大家對我一定要講真話!

    作為一個執政黨的黨員,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能脫離實際、脫離群眾。如果不顧群眾的疾苦和饑飽,就會走向自己的反麵。我們黨的領導和人民民主專政,不能隻是靠命令來維持的。

    如果群眾對共產黨失去希望,那是很危險的!

    劉少奇懂得,謊言不能憑借權力就變成真理,假象也不能通過包裝就變成事實;如果情況不清決心大,心中無數點子多,或者文過飾非,諱疾忌醫,後果將不堪設想!

    為此,劉少奇采取了一係列異乎尋常、甚至驚世駭俗的行動。

    住豬場飼料保管室六天六夜

    劉少奇到寧鄉縣農村調查時,就在東湖塘公社王家灣養豬場的飼料保管室住了六天六夜。

    他白天下鄉,晚上在蠟燭照明下辦公,睡的是飼養員用過的鋪了稻草的木板床。

    回到縣城,他也是住在縣委會議室,睡的是一張長方形的會議桌,就是不住縣委招待所。

    後來,他到長沙縣天華大隊調查時,又是住在大隊部,睡的是用兩張長條凳架著兩塊門板拚接起來的“床”,就是不住附近的隻有20分鍾車程的省委賓館。

    他還吃木薯,嚐代用糧,有一次還差點中了毒。

    保護現行“反革命”

    寧鄉縣花明樓公社小學四年級一個10歲的學生,經常餓肚皮。爸爸被公社調去修水庫,兩三個月才回家一次,連累帶餓變瘦了。媽媽又得了浮腫病,躺在床上走不動。


>>章節報錯<<

如果您喜歡,請把《沉醉湘水》,方便以後閱讀沉醉湘水沉醉湘水22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沉醉湘水沉醉湘水22並對沉醉湘水章節有什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