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醉湘水29

類別:曆史軍事 作者:胡玉明 本章:沉醉湘水29

    第四卷功垂共和壯景魂 第28章毛澤東於旗幟的睿智

    引言

    “一個多世紀前年輕的馬克思未曾想到,他與他的思想會成為一麵旗幟,導引一個東方大國近百年波瀾壯闊的挺進,紅色狂飆席卷960萬平方公土地,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命運就此改變。”(任仲平《選擇,凝聚在信仰的旗幟下》——寫在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2011年6月27日)

    然而,就是在90年前,13個選擇了信仰的革命者,那些平均年齡28歲的青年很難想到,1921年7月那個燥熱的季節,上海法租界石庫門的秘密集會,那顆從遙遠西方“盜來”的火種,會燃燒成光耀中華的絢麗日出,它蕩滌風雨如磐的暗夜,最終改變了20世紀中國的走向,改寫了人類社會發展的曆史。

    其中,最為大家所熟悉和心靈震撼的李大釗,38歲,他曾是生活優裕的大學教授,每月數百元大洋可養活四五十口人,但他卻以生命之鍾撞響舊中國的黎明。當他看著前來告別的家人神色從容,在絞刑台高呼“共產黨萬歲”英勇就義。他說“隻要我們有覺悟的精神,世間的黑暗終有滅絕的一天”,“試看將來的環球,必是赤旗的世界!”

    在李大釗工作的北大圖書館,當過助理館員的毛澤東,對旗幟的理解,更典型,更加豐富多彩,乃至於後來形成毛澤東思想旗幟。

    ——旗幟就是方向

    信仰的旗幟

    “莽莽神州,已倒之狂瀾待挽;茫茫華夏,中流之砥柱伊誰。”

    辛亥革命後,中華民族的許多仁人誌士繼續探索,中華民族的希望,究竟在哪?麵對日益深重的民族危機和社會危機,一場更加巨大的革命風暴正在孕育著,將要降臨到中國的大地上來。中國人民大學教授李文海在文獻紀錄片《旗幟》“開天辟地”中說。

    1915年9月,陳獨秀在上海創辦《青年雜誌》。一年後,改名為《新青年》。一場後來被稱為新文化運動的思想解放運動就此開始。

    1917年,陳獨秀出任北京大學文科學長,《新青年》編輯部隨之遷到北京。李大釗、魯迅、胡適等一批知識分子成為《新青年》的主要撰稿人。北京大學和《新青年》雜誌成為新文化運動的主要陣地。

    新文化運動高舉民主和科學兩麵大旗,向封建主義思想文化發起前所未有的猛烈攻擊,在社會上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各種新思潮、新觀念迅速湧現,廣泛傳播。

    此時,西方列強正在進行著第一次世界大戰。這場規模空前、破壞性極強的戰爭,使得西方資本主義製度固有的矛盾和弊端暴露無遺。

    恰在此時,傳來了俄國十月革命勝利的消息,陷於彷徨和苦悶之中的中國人由此看到了新的出路和新的希望。中國的思想界開始產生一批讚成俄國十月革命、具有初步共產主義思想的知識分子。社會主義開始在中國成為一股有相當影響的思想潮流。

    有人描述說:社會主義在今日的中國,仿佛有“雄雞一鳴天下曉”的情景。

    李大釗是在中國大地上舉起十月社會主義革命旗幟的第一人,也是最早接受並傳播馬克思主義的先進分子。他熱情地讚揚十月革命,認為十月革命開辟了人類曆史的“新紀元”,中國必須走俄國十月革命的道路。

    1918年11月,李大釗在天安門廣場發表了《庶民的勝利》的著名演說。在現場親耳聆聽的就有青年毛澤東。15日,這篇演說和他的另一篇文章《布爾什維主義的勝利》刊登在《新青年》雜誌上麵。李大釗滿懷信心地預言:“試看將來的環球,必是赤旗的世界。”正是在此時,毛澤東開始具體了解十月革命和馬克思主義。

    1936年,毛澤東在延安接受美國記者斯諾采訪時回憶說:“到了一九二0年夏天,在理論上,而且在某種程度的行動上,我已成為一個馬克思主義者了”;“一旦接受了馬克思主義是對曆史的正確解釋以後,我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就沒有動搖過”。

    被譽為“五四運動的總司令”的陳獨秀,公開提出中國不應當再走“歐美、日本的錯路”。他明確宣布:“我承認用革命的手段建設勞動階級的國家”,“為現代社會第一需要”。

    心靈的旗幟

    “毛澤東靠什走出千難萬險的逆境,而且越挫越奮?毛澤東靠什凝聚人心,使各路精英匯集在他的旗下?他有一麵心靈的旗幟!”陳晉在《毛澤東之魂》如是說。

    1919年在《民眾大聯合》,毛澤東讓讀者注意:“我們且看俄羅斯的貌琳十萬,忽然將鷲旗換了紅旗,就可覺得這中間有很深的思想了。”什思想呢?——馬克思主義的道理千條萬緒,歸根結底就是一句話,造反有理。根據這個道理,於是就反抗,就鬥爭,就革命。

    毛澤東早在1920年曾經指出:“主義譬如一麵旗子,旗子立起了,大家才有所指望,才知所趨赴。”

    在毛澤東早期思想研究中,理論界對毛澤東提出的“主義譬如一麵旗子”的思想觀點,有所了解,有所引用。後來,有學者專家對它的形成進行了較詳細的考察,不斷深化認識。例如,從曆史邏輯探討,研究毛澤東對“旗子”和“主義”形成的印象。認為,這大多來源於他早年的所見所聞和讀書生活。

    毛澤東對“旗子”產生深刻印象,較早可追溯至辛亥革命前後。辛亥革命前夕,在他的家鄉韶山他了解到的,發生的長沙饑民代表團“攻打巡撫衙門,砍斷了作為官廳標誌的旗杆,趕走了撫台”,以及一個秘密會社哥老會“打起反旗”的事情;在他那“早有反抗意識的年輕的頭腦,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使他“在讀了一本關於瓜分中國的小冊子以後”,“開始有了一定的政治覺悟”。

    撕裂中國的旗幟

    甲午戰爭後,無論是對於清朝的統治階級還是對於普通老百姓都是一個巨大的刺激。《馬關條約》更是讓中國的老百姓感覺到一種奇恥大辱。

    維新派骨幹譚嗣同憤怒地寫下了這樣的詩句:“四萬萬人齊下淚,天涯何處是神州?”

    1895年春,廣東南海舉人康有為在北京參加會試期間,聽到日本逼簽《馬關條約》的消息,無比悲憤,當即聯合18省在京舉人1200多人上書,要求“拒和”、“遷都”、“練兵”、“變法”。這就是著名的公車上書。

    1896年6月11日,光緒帝頒布“明定國是”詔書,宣布開始變法。但是,維新變法如同曇花一現,隻經曆了103天就夭折了。9月21日,慈禧太後發動政變,囚禁光緒帝,重新“垂簾聽政”。

    28日,維新誌士譚嗣同、楊銳、林旭、劉光第、楊深秀、康廣仁等六人被殺害於北京菜市口。戊戌維新失敗。

    但在維新派選擇“變法自強”的同時,中國的廣大人民中間則醞釀著一場反帝鬥爭的風暴。1899年,義和團運動像火山爆發般以山東、河北為中心湧現出來。隨著運動的勃然興起,到1900年,義和團的勢力已經漸漸滲入北京等地。

    義和團運動的迅猛發展使帝國主義列強異常驚恐。6月,奧、英、法、德、意、日、俄、美八國聯合發動了侵華戰爭。8月14日,麵對幾乎是不戰而潰的清政府軍隊,不到2萬人的侵略聯軍輕而易舉地攻入了北京城。逃亡中的清政府發布了鎮壓義和團的上諭,在中外反動勢力的聯合絞殺下,義和團運動和抗擊八國聯軍的反侵略戰爭最終失敗了。

    侵略者們攻占了紫禁城,舉行了“閱兵”遊行。北京城被分區占領,所占區域的中國人家必須懸掛占領國國旗。一時間,北京城插著的是八個國家的旗幟,整個中國簡直都被撕裂了!

    ……

    大漢民國旗幟

    辛亥革命爆發後,毛澤東“參加黎元洪的革命軍”,曾經在長沙城外觀戰,看見“漢旗”在衙門上升起。在當兵半年期間,他第一次看到“社會主義”這一新名詞。

    特別是1911年10月22日,毛澤東看到“大漢民國萬歲”的旗幟,在長沙城內迎風招展,在一定意義上,成為毛澤東半個世紀以來為改造中國而奮鬥的前進方向。

    毛澤東當年在延安向埃德加·斯諾講起自己的生平時,對當時事變作了十分生動的敘述,充分說明烙印之深。

    焦達峰血染旗幟

    曆史不會忘記,在湖南烈士公園陳列室懸掛的“舊民主主義”革命烈士,就有先烈焦達峰和陳作新。

    打開《焦達峰為國捐軀》(2008年1月14日)一文,讀後至今令人肅然起敬。

    1905年,焦達峰在日本求學,結識了革命黨人黃興、孫中山,毅然加入同盟會,擔任聯絡部長,負責聯絡會黨。1906年,同盟會決定在萍鄉、瀏陽、醴陵組織會黨起義,黃興派焦達峰回國聯絡。起義失敗,焦達峰遭清政府通緝,他決定再次東渡日本。

    臨行前,焦達峰趁黑夜回家取經費。

    妻子沈菁莪,默默地取下手上的兩隻金戒指交到他手,忍著眼淚說:“給你路上作盤纏吧,望多保重……哦,要不要去叫醒父親?”

    “就別驚動他老人家了,免得他又為我擔心。”焦達峰說罷,深情地看她一眼,便一轉身開門而出,身影消失在茫茫的夜幕中……

    1909年春,焦達峰回國。1911年10月,他率領新軍起義成功,當即成立“中華民國軍政府湖南都督府”,各界代表一致擁戴他為新政府的都督。

    但是,湖南立憲派當年窮凶極惡地向革命派發動了進攻。10月31日他們煽動一部分流氓在長沙北門外和豐火柴公司鬧事,製造紙幣擠兌風潮。舊軍官梅馨則指揮叛兵埋伏在和豐公司附近。下午3時,立憲派紳士常治跑到都督府向焦達峰報告說:“亂民鬧事,滋擾秩序,請都督彈壓。”

    焦達峰不知是計,即派陳作新前往調解。陳作新跨馬單騎前往,途徑北門鐵佛寺時,梅馨指揮士兵突然奔出,將他刺下馬來亂砍死。然後,梅馨又帶著人馬,殺氣騰騰地直奔都督府。

    其時,焦達峰正在與眾人商討繼續援鄂及湘西糾紛問題。見敵兵蜂擁而來,有人當即勸他:“都督,快去躲避一下。”他卻毫無懼色,十分鎮定地說:“避得了嗎?我為種族革命,凡我族之附義者,不問其曾為官僚,抑為紳士,餘皆容之。且餘信革命終當成功,若軍反複,自有天道。”

    說罷,挺身而出,親向叛兵曉諭大義,但凶殘的叛軍不但不聽,反將他挾持出府門。焦達峰自料必死,但從容不迫地問道:“你們要怎辦?”叛兵說:“要殺你。”

    焦達峰斬釘截鐵地說:“要殺就在這!”說完,向高懸在旗杆上的革命旗幟莊嚴地行了一個禮,便緩緩地轉過身來,昂首挺立在都督府的前坪。他立在那,雙目中血光淋淋,身子像座山嶽巋然不動。

    叛兵居然不敢上前。梅馨急令道:“不上前者,斬!”無奈,幾名叛兵隻得上前,刀光閃過,衝起一道血箭,殷紅的血灑落下來,像萬朵紅梅,怒放在湘楚大地。

    焦達峰、陳作新的身軀雖然倒下了,但他們在人民的心中卻屹立起一座巍巍的豐碑。

    ……

    輟學從戎

    1911年,毛澤東到長沙,實際上標誌著他在政治上和思想上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在長沙,毛澤東第一次看到報紙——孫中山的機關報,得悉黃興領導攻打廣州衙門。黃興是僅次於孫中山的同盟會主要領導人。“這次廣州起義,是在孫中山及其同誌們的策劃下所進行的最後一次不成功的嚐試”(施拉姆語)。隨後,於10月10日在武昌爆發辛亥革命。在其間相隔的幾個月中,長沙同全國一樣,政治浪潮不斷高漲。毛澤東讀了報紙,又見此情景,非常激動,就寫了一篇文章貼在學堂的牆上。提出建立民國,請孫中山當總統,康有為任總理,梁啟超任外交部長。

    毛澤東還從發表政論發展到了采取政治行動。武昌起義後不久,一個革命黨人來到長沙毛澤東所在的那個學校,作了一次充滿愛國熱忱的激動人心的演講。毛澤東深受感動,幾天以後決定去武漢參加革命軍。但是,他還未做好準備,就因長沙也爆發革命,在湖南就能夠入伍。他參軍雖然隻有半年,但卻標誌著他在接受教育方麵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新中國成立時,已是65歲的老人的彭友勝,後來回憶與毛澤東在一起當兵的情景,很有特色。

    清宣統三年(1911)冬的一天,那是一個風和日麗的日子,彭副目(副班長)班來了一個相貌英俊、一副書生模樣的青年列兵,他就是毛澤東。

    彭副目和班的士兵把毛澤東圍在中間,瞧的瞧,問的問,算是對新兵毛澤東的歡迎。彭副目得知毛澤東是湘潭人,年僅18歲,當兵前還是個學生,正在念書,對他這樣小小年紀輟學當兵,來受軍旅之苦,十分惋惜。他是個性情中人,對毛澤東輟學從戎想問個究竟,好給予寬慰和關心。也許是人生有緣,他像兄長關愛小弟一樣,幫毛澤東安頓好,然後,把毛澤東叫出營房,拉起了家常,慢慢地把話題轉到了他所關心的問題上。毛澤東見彭副目是一個熱心、善良的人,對自己當兵如此關心,就向他講述了投軍的過程。

    1911年9月,毛澤東來到長沙求學。有一次,他從《民立報》上看到湖南籍革命者黃興領導廣州起義的消息,就“深為這個故事所感動”。武昌起義,辛亥革命爆發後,有一天,聽了一個革命黨人來學校發表的演說,宣稱辛亥革命是新紀元來臨。毛澤東告訴好友肖三及其他同伴,決定“參加革命”。他的同伴勸他繼續念書,但毛澤東早有鴻鵠之誌,他說:如果民眾都軟弱可欺,那完善其道德又有何用?最重要的事情是使其強大起來,毛澤東認為軍隊對於建立一個新中國有一定作用,他決定響應孫中山推翻滿清王朝的號召,去體驗軍隊生活,學習軍事技術。毛澤東說到做到,很快采取了行動,五天後,他就投入了湖南新軍。

    毛澤東來到軍營仍像在學校一樣,習慣看報紙。那時士兵的軍餉是七塊大洋,毛澤東把兩塊用於夥食,其餘的幾乎買了報紙,常常錢不夠用。他閱讀報紙時,總是全神貫注,旁若無人,不為周圍的嘈雜聲打擾。他看完報紙後,總要將報紙上的時事、趣事告訴大家,與士兵們一起分享、議論。

    彭副目為了讓士兵們多了解些社會上發生的事情,常常請毛澤東為大家讀報、講時事。彭副目還告誡士兵不準打擾毛澤東看報。毛澤東為此很是感動,很樂意和大家一起學習、討論。

    彭副目與毛澤東相處一段時間後,發覺毛澤東不僅文化高,能說會道,而且很有個性,是一個非凡的人物。毛澤東有話喜歡說個痛快,喜歡辯論,並且有理總要辯個高低。

    有一次,他與另外一名列兵在一張報紙上見到“社會主義”一詞,兩人都覺得很新鮮。可是,理解不同,各有己見,雙方展開了一場激烈的爭論。士兵們聞聲都圍攏來看熱鬧。

    彭副目為了讓他倆辯個高低,特地為他們請來了“裁判”。這場舌戰,毛澤東直到辯倒對方才罷休。彭友勝深為毛澤東這種敢於堅持真理的精神所折服。

    彭副目越發地敬重、器重毛澤東,他尊毛澤東為老師,遇事總與毛澤東相商。他和全班士兵把毛澤東看成學者,請毛澤東代為寫信、讀信,求教疑難問題。

    後來,毛澤東回顧這段曆史時說:“我能寫,有些書本知識,他們敬佩我博學。”

    毛澤東對軍事授課、野外操練悟性特強,領會要點快,動作做得準確。彭副目常請他在班為其他列兵做示範。毛澤東成了班備受尊敬、讚揚的小秀才。

    民國元年(1912)春的一天,毛澤東突然告訴彭副目決定離開軍隊。彭友勝聽了感到非常驚詫,半天才緩過神來。彭友勝認為,毛澤東在軍隊很得長官器重和士兵喜愛,當兵又是他的誌向,他在軍隊建功立業,肯定能成大器。於是極力勸毛澤東留下。毛澤東坦率地告訴彭副目:清朝最後一個皇帝溥儀已經退位,中國現在是民國。孫中山和袁世凱也達成了妥協。“革命已經過去”,“決定回去念書”。彭友勝聽了覺得有道理,不好再強留,怕影響毛澤東的前程。

    毛澤東離開軍隊那天,彭副目率全班士兵為他餞行,依依不舍地把他送出軍營。送了一程後,彭友勝讓士兵們回營,自己像兄長送小弟去遠征一樣,送了一程又一程。

    毛澤東叫著彭友勝的別名說:“益山,古人曰‘送君千,終須一別’,你別送了吧。”

    彭友勝說:“潤芝,以後相處的日子少了,今天我無別的事,再送一程吧。”臨別時,彭友勝把自己僅有的積蓄兩塊大洋送給毛澤東作盤纏。毛澤東無法推脫,緊緊地握著彭友勝的雙手說:“彭副目你真好,望多加保重,後會有期。”

    彭友勝佇立在原地,目送毛澤東漸漸遠去,毛澤東不時地回頭,揮手……

    14年後,彭友勝與毛澤東在廣州相會。

    大革命時期,彭友勝來到廣州,參加了國民革命軍,並擔任了排長。1926年5月,毛澤東到廣州主辦第六期農民運動講習所,這年彭友勝正在廣州。有一天,彭友勝在報紙上看到了“毛君潤芝來穗講學”的消息,他欣喜若狂,急急忙忙地趕到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看望毛澤東。

    兩人久別重逢,分外高興。還未進門,兩雙手久久地握在一起,相互端詳,相互問候。毛澤東把彭友勝請進住處。

    兩人坐下,進行了長時間的敘談。他們談到了農民運動講習所,談到了農民運動,談到了國民革命……毛澤東對彭友勝參加國民革命軍表示支持,並向彭友勝闡述了農民問題是國民革命的中心問題的道理,還動員彭友勝到農村去,發動和組織農民革命。

    彭友勝與毛澤東在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分別後,參加了北伐戰爭,並在戰鬥中因功升為副連長。毛澤東9月離開廣州到上海,擔任黨中央農民運動委員會主任。

    彭友勝1940年退役返鄉,在田賦處任職,1947年回到老家粟子港(今衡東縣三樟鄉金湖村)一直耕田作土。

    1951年3月,他家鄉土改勝利結束,彭友勝老人再也按捺不住內心對毛澤東的思念。3月14日,他特意請來村教私塾的老先生代筆,給毛主席寫了一封問候信。

    彭友勝和他的鄉親們萬萬沒有想到,日理萬機的毛主席不忘舊情,更不避諱,在當月就親筆寫了一封熱情洋溢的回信。

    旗緣

    如前所述,當年毛澤東站在城內一個高地上,親眼看到了起義軍取得勝利。當他凝視為歡呼“大漢民國”而樹起的許多旗子時,怎也想象不到,三十八年以後,也是在同一個月,1949年10月1日,他會站在北京天安門城樓,按動電鈕,在義勇軍進行曲的雄壯旋律中,將第一麵鮮豔的五星紅旗冉冉升起。

    向全中國、全世界莊嚴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

    ——首先打出共產黨的旗子

    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創立,始於南昌起義。

    但當時,南昌起義部隊沒有自己的軍旗,用的是“左派國民黨”的旗號,整編後的部隊仍稱為國民革命軍第二方麵軍。

    隻有共產黨的旗子,才是人民的旗子

    黨的“八七”會議決定在湘、鄂、贛、粵四省發動秋收起義。會後,黨中央派毛澤東為中央特派員,負責改組湖南省委和領導秋收起義。

    據《大江網——江南都市報》報道,2007年,時年78歲高齡的毛秉華告訴記者,據他多年的黨史調研,首先提出公開打出共產黨旗幟的是毛澤東。

    幹革命,首要解決舉什旗的問題。1927年8月7日,黨中央在武漢召開的緊急會議上,決定秋收起義也同南昌八一起義一樣,打“國民革命軍”的旗號。

    毛澤東代表黨中央領導湖贛邊界的秋收起義。他一回到長沙,親眼看見國民黨軍隊已站在反革命立場上,瘋狂鎮壓工農革命,殘酷殺害共產黨人和革命群眾。這時,毛澤東改變了原來的看法,認為秋收起義應“高高打出共產黨的旗子”,不能再打“國民黨左派的旗子”,要是再打國民黨的旗子,就會嚴重脫離群眾。

    1927年8月20日,毛澤東在以湖南省委名義寫給中央的信中說:“國民黨的旗子已成軍閥的旗子,隻有共產黨的旗子,才是人民的旗子。這一點,我在鄂時還不太覺得,到湖南這幾天,看見唐生智的黨部是那樣,而人民對立則是這樣,便可以斷定國民黨的旗子真不能打了。”

    毛澤東在這封信說的那個“唐生智”是國民革命軍第四集團軍的總司令,控製著湖南、湖北兩省的軍權。

    8月30日,中共湖南省委會議決定,領導秋收起義的是中國共產黨前敵委員會,毛澤東任書記;秋收起義部隊叫“中國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秋收起義部隊的旗號為“鐮刀斧頭”。

    第一麵軍旗

    9月初,毛澤東以中共前敵委員會書記身份來到安源,在張家灣主持召開軍事會議,討論起義的具體部署。會議決定把駐在修水、銅鼓、安源地區我黨領導的原武漢國民政府警衛團、平(江)瀏(陽)工農義勇隊、安源工人糾察隊,以及由羅榮桓帶來的鄂南崇陽、通城的部分農民武裝,統一編為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以盧德銘為總指揮,餘灑度任師長。

    為在起義時能打出工農革命軍的旗幟,何長工、楊立三、李明義等根據前委的指示精神,在江西修水設計了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軍旗:旗底為紅色,象征革命;旗中央的五星,代表中國共產黨;五星內有鐮刀斧頭,代表工農;在旗麵的左側,與旗和旗杆相連的一條白布上,寫著“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其含義是,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工農革命武裝。製作好後,即把軍旗發到各部隊。

    何長工設計軍旗

    據資料,1988年10月,毛秉華在北京拜訪了“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軍旗設計者之一、時任全國政協文史專員的陳樹華先生。

    陳樹華回憶,1927年9月初,前委把設計軍旗的任務交給了起義軍的第一團。這個團原來是國民革命軍第二方麵軍警衛團,也叫武漢警衛團。北伐時是第四軍葉挺獨立團下麵的一支隊伍,連、排以上幹部中有三分之一是共產黨員。團部的參謀何長工、參謀處處長陳樹華和副官楊立三接受了設計軍旗的具體任務,以共產黨員何長工為主。

    何長工思路敏捷,熱情奔放,精力充沛,接受軍旗設計任務後,在修水商會東廂房一張寬大的八仙桌上,連夜通宵達旦地幹。何長工根據在法國勤工儉學時見過蘇聯紅軍的旗樣,提出了“這麵軍旗要有鐮刀、斧頭和五角星”的設計方案,得到了陳樹華等人的讚同。陳樹華立即到當地一家裁縫店借來了硬紙、剪刀、尺子和畫線用的粉包。

    按照這種構思,何長工接連畫了幾個圖案,但都不太理想,要就是計算不準確,要就是裁剪不標準。大家苦苦思索,尋找最佳方案,不知不覺吸了好幾包從英國進口的“金老鼠”牌香煙。三個人邊設計,邊琢磨,邊修改,整整幹了一個通宵,終於拿出了布局合理、比例適當、角度準確的設計方案。

    第二天一早,他們按設計方案縫紉出了一麵莊重、神聖、鮮豔、凝聚工農革命意義的軍旗。

    消息傳開,許多官兵都來看,他們為這麵軍旗的設計製作成功而拍手稱快,讚揚它體現了工農革命的性質,是光明與希望的展現。它對秋收起義,無疑是一種呼喚,一種動力。

    在縫製軍旗、袖章的過程中,老表找了20多名裁縫。軍旗製作完之後,部隊給每個裁縫都發了工錢,一人10塊銅板。至今修水秋收起義紀念館還保存著7塊銅板,這銅板是當時一名叫朱菊英的裁縫留下的,之後她一直當家寶珍藏著,關於銅板的故事也流傳了下來。1977年,修水建立紀念館時,朱菊英的兒子送來了7塊銅板,自己保留了三塊,告訴了這個故事。目前這7塊銅板被確認為江西省二級文物。

    ……

    1927年9月9日,在前委書記毛澤東、總指揮盧德銘的率領下,舉世聞名的秋收起義爆發了。11日,一麵寫有“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的軍旗在師部所在地的修水縣上空迎風招展,高高飄揚。

    盧德銘率領起義部隊在修水渣津舉行了隆重的誓師大會。師部和第一團的全體官兵,佩戴著用紅布做的領帶和臂章,個個英姿勃勃,生龍活虎。麵對氣勢磅的軍旗,官兵們振臂高呼,震天動地。

    ——首戰禮讚旗幟

    王先金編著的《井岡山風雲》第二章:秋收起義,“白沙鎮毛澤東初用兵”,概述了毛澤東“首戰禮讚軍旗”的過程。

    中共湖南省委接到前委書記毛澤東1927年9月5日從安源送來的報告後,即於9月8日發布了《關於奪取長沙的命令》並火速通知各地:

    “令各地趕緊動員,限於陽曆本月16日會攻長沙,奪取省城,建立中國革命委員會湖南分會。”

    “打到長沙去!活捉唐生智!”隨著湖南省委的一聲總攻令,分處安源、修水、銅鼓各地的暴動隊伍開始沸騰了!“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的軍旗也由何長工、楊立三等同誌設製出來了!

    一切準備工作終於就緒,1927年9月9日,毛澤東毅然向各部發出了舉行秋收起義的命令,震撼全國的秋收起義爆發了。

    “暴動,打倒國民政府!”

    “暴動,殺土豪劣紳!”

    “暴動,組織革命委員會!”

    “暴動,農民奪取土地!”


>>章節報錯<<

如果您喜歡,請把《沉醉湘水》,方便以後閱讀沉醉湘水沉醉湘水29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沉醉湘水沉醉湘水29並對沉醉湘水章節有什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