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醉湘水47

類別:曆史軍事 作者:胡玉明 本章:沉醉湘水47

    第六卷上善若水紹書香 第45章一夢萬蓮開

    ——有緣相識“綠牡丹”

    1998年4月,中國人民銀行總行在河南登封舉辦培訓班,筆者參加了學習。引起眼球關注的,首先是“鄭州天香齋”青年畫家張傑先生畫的一幅“花好月圓”——“綠牡丹”。

    牡丹,是我國傳統名花。“天下名園重洛陽”,“洛陽牡丹甲天下”。

    洛陽的市花,就是牡丹。它以花蕾碩大,色澤豔麗著稱。

    畫家潑墨揮毫,多以“國色天香”相題。因為自古以來,就有富貴吉祥、繁榮昌盛的寓意,它代表著中華民族泱泱大國之風範。史傳,牡丹從隋代落戶洛陽西苑後,地脈適宜,開得繽紛美麗、豔冠天下。

    然而,“綠牡丹”繪於丹青之上,筆者鮮見。恰巧,這次有緣適逢“牡丹節”,進入牡丹園參觀,果真看見數株“綠牡丹”挺立期間,鮮花盛開。

    原以為張傑先生虛構的“綠牡丹”,在選題上就有別開生麵,獨具一格的感受。自從有了眼見為實的觀感,筆者對以“綠色”生態為主題的“花好月圓”,加深了好感,遂在學習結業之時,有緣請回了這幅“綠牡丹”。

    因為“綠牡丹”,洛陽從此在我的腦海中,打下了更深的烙印。

    唐代洛陽是東都,武則天當皇帝時就在洛陽登基,並一直在洛陽主持政務。“自唐則天後,洛陽牡丹始盛。”(宋·歐陽修《洛陽牡丹記》)。從武則天時期到開元年間(公元690年至公元741年),還有唐貞元、元和年間(公元785年至公元820年),是中國牡丹史上一個黃金時代,奠定了中國牡丹發展和牡丹文化興盛的堅實基礎。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洛陽牡丹花會——洛陽牡丹節,每年4月10日至5月10日舉辦,推動了中外文化交流,進一步擴大了世界影響。

    這的確是一座在世界上唯一能號稱國色天香的古都。5000年文明史,4000年的建城史,1500年的建都史,使其成為兼具自然之美、人文之美、思想之美、城市之美的全能冠軍,是人類最早的“山水城市”、“園林城市”。美國城市規劃學家西蒙茲教授稱:這是人類“古代最佳人居環境城市”。

    洛陽,這座承載過十三朝文明的古都,曾經是光耀萬丈的世界焦點,現在正馳騁於王者歸來的征途。

    在各類創建活動中,這座城市榮獲了一係列榮譽,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國家森林城市”、“中國十大最佳魅力城市”、“首批國家創新型試點城市”、“中國曆史文化名城”、“世界文化名城”,“2010中國最具海外影響力城市”、“全國文明城市”。還被譽為“詩都”、“花都”、絲綢之路起點之一、隋唐大運河中心。

    ——有緣管見“天下之中”

    尋祖盤根遍神州

    洛陽,出河圖洛書育三皇五帝,“天下之中”的地位不僅是地理上的,更是華夏先民對祖地心理上的認同。

    無論是從神話英雄傳說的角度,還是從曆史考古斷代的角度,洛陽都是中華文明的發端之地——中國70%宗族大姓的起源地,全球1億客家人的祖籍地,儒釋道三教的濫觴地。可以說,以洛陽為中心的河洛地區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河洛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文化。

    對於世界而言,欲探中華文化之源,必到河洛之間的古都洛陽。

    洛陽,立河洛之間,居天下之中,既稟中原大地敦厚磅之氣,也具南國水鄉嫵媚風流之質。

    千年帝都潤澤深

    開天辟地之後,三皇五帝以來,洛陽以其天地造化之大美,成為天人共羨之神都。她不僅是中國最早的政治首都,更是中華思想與文化的源頭聖地,可謂中華民族曆史的精神首都,是最早的中國,也是最本色的中國、最淵深的中國。

    洛陽,簡稱“洛”,地處古洛水北岸而得名。自夏朝開始有13個王朝、105位帝王在此定鼎九州,有長達1500多年的建都史。

    曆史上的曾用名或別名有,斟鄩、西亳、洛邑、洛師、成周、王城、雒陽、東都、東京、神都、洛京、京洛、洛都、洛中、嵩京、中京、西京。

    史學家概括:

    千年帝都,華夏聖城,文明之源,天下之中;

    絲路起點,運河中樞,牡丹花都,山水之城;

    三代創世,魏晉風流,漢唐雄風,宋家文氣。

    河圖洛書在此誕生,儒、釋、道、玄、理肇始於此,絲綢之路與隋唐大運河在此交匯,邙山古墓群與天子駕六震驚世界,以洛陽為中心的河洛地區是中華文明的發源地,“中國”一詞便源自洛陽,是中國曆史上唯一被命名為“神都”的城市。

    洛陽城,北據邙山,南望伊闕,左瀍右澗,洛水貫其中,東據虎牢,西控函穀,四周群山環繞、雄關林立,因而有“八關都邑”、“山河拱戴,形勢甲於天下”之稱;而且雄踞“天下之中”,東壓江淮,西挾關隴,北通幽燕,南係荊襄,人稱“八方輻輳”、“九州腹地”、“十省通衢”。

    另有傳說,洛陽是中華大地的龍脈集結之所,所以曆朝曆代均為諸侯群雄逐鹿中原的皇者必爭之地,成為曆史上最重要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以洛陽為中心的河洛流域地區是華夏文明的重要核心發祥地。中國古代伏羲、女媧、黃帝、堯、舜、禹等神話傳說多傳於此。

    洛陽也是中國5000年文明曆史中最為古老的帝都王城。華夏,中華,中土,中國,中原,中州等稱謂均源自於古老的洛陽城和河洛文明。

    洛陽二頭遺址距今大約3800-3500年,相當於中國曆史上的夏、商時代。1960年在二頭遺址的上層發現一處規模宏大的宮殿基址,被認為是夏朝都城所在。

    洛陽共經曆22個建都朝代,是中國建都最早、朝代最多、曆史最長的都城,影響力最大的都城,累計建都史達1500年以上。

    洛陽還有“九朝古都“九朝”之說。因乾隆帝禦封嵩陽書院大門對聯中的“九朝都會”而得名。同時,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九”也有虛指“多”、“最多”之意,洛陽在曆史上曾長期作為我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而存在,曆代帝王貴胄、文人騷客等均對洛陽的都城地位有著極高評價。

    周公曰“此天下之中,四方入貢,道均焉”;漢高祖曰“吾行天下多矣,唯見洛陽”;漢班固曰“光漢京於諸夏,總八方而為之極”;北魏孝文帝曰“崤函帝宅,河洛王”;唐太宗曰“崤函稱地險,襟帶壯兩京”;唐玄宗曰“三秦九洛,鹹曰帝京”;韋應物說“雄都定鼎地,勢據萬國尊”;宋太祖曰“吾欲遷洛,以據山河之險而去冗兵,循周漢故事以安天下也”;司馬光曰“欲知古今興廢事,請君隻看洛陽城”……

    文明首萌傳寰宇

    洛陽是中華文化的讀本。

    她是華夏文化從萌芽、成長走向繁榮、壯大的中心和象征。

    史學考證知,文明首萌於此,道學肇始於此,儒學淵源於此,經學興盛於此,佛學首傳於此,玄學形成於此,理學尋源於此。

    洛陽是中華姓氏主根、閩南、客家之根。中華民族最早的曆史文獻“河圖洛書”出自洛陽。被奉為“人文之祖”的伏羲氏,根據河圖和洛書畫成了八卦和九疇。從此,湯、武定九鼎於河洛,周公“製禮作樂”,老子著述文章,孔子入周問禮,洛陽曆代科學泰鬥、學術流派、鴻生巨儒、翰墨精英,更是照耀史冊,燦若繁星。

    中國傳統文化儒、佛、道的產生和發展與洛陽密切相關,中國四大發明與洛陽息息相關。

    伏羲,作為人文始祖,發現了“河圖”與“洛書”,發明了“八卦”,成為中華民族的瑰寶;老子著有《道德經》;蘇秦佩六國相印,縱橫遊說於六國之間;才子賈誼博懷濟世文章;班超出使西域;班固修《漢書》;許慎著《說文解字》;司馬光編修《資治通鑒》;張衡發明渾天儀、地動儀;蔡倫發明造紙術;虞初的《周說》;陳壽的《三國誌》;歐陽修的《新唐書》、《新五代史》等,無一不是在洛陽這塊沃土上完成的。

    程頤、程顥兄弟開創宋代理學,著名的“建安七子”、“竹林七賢”,“金穀二十四友”等雲集此地,譜寫華彩篇章;左思一篇《三都賦》,曾使“洛陽紙貴”,“洛陽才子”,“漢魏文章半洛陽”。

    張衡發明地動儀,蔡倫造紙,馬鈞發明翻車……以洛陽為中心的河洛文化和河洛文明,是中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源頭,構成了華夏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

    上古時的洛陽——“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

    先秦時的洛陽——“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間”、“京洛何煌煌,卜宅自周王;五服畫九州,茲惟土中央”、“宅茲中國、自之義民”、“惠此中國,以綏四方;惠此京師,以綏四國”。

    漢晉時的洛陽——“崤函有帝皇之宅,河洛為王者之”、“三代以下風俗之美,無尚於東京者”、“河洛自古富才強,漢魏文章半洛陽”、“名都多妖女,京洛出少年”、“東京宅中而圖大,所圖者四海之外”。

    隋唐時的洛陽——“帝業初起,崤函乃金湯之地;天下大定,河雒為會同之府”、“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長安重遊俠,洛陽富才雄”、“四塞稱天府,三河建洛都”、“三年一上計,萬國趨河洛”。

    兩宋時的洛陽——“何日請纓提銳旅,一鞭直渡清河洛”、“洛陽地脈花最宜,牡丹尤為天下奇”、“人間佳節惟寒食,天下名園重洛陽”、“天下無事則居汴,天下有事必居洛”。

    曆史上的洛陽——“若問古今興廢事,請君隻看洛陽城”、“決眥斜陽,品江山,洛陽第一,金陵第二”。

    民族上的洛陽——“煌煌祖宗業,永懷河洛間”、“功存河洛”、“根在河洛”。

    ……

    洛陽是世界“四大聖城”之一,首批中國曆史文化名城,新興的重工業城市和新能源節約型城市,感動世界的中國品牌城市,歐洲人最向往的城市,位居中國休閑城市榜首。

    ——洛陽一夢萬蓮開

    龍門輝煌千古事

    小時候,住在農村。聽大人和長輩們說得最多的話題,就是“長大了有出息,就去跳龍門”之說。

    後來,知道洛陽有“龍門石窟”。而且,終於有緣來到龍門山色聖地瞻仰。2000年,“龍門石窟”榮列世界遺產名錄。這,古稱伊闕,隋唐以後始稱“龍門”。因為有兩山夾峙,形若門闕,伊水流經其中,宛如一條長龍穿門而過。

    白居易曾說“洛陽西郊山水之勝,龍門首焉”,因而“龍門山色”很早被譽為洛陽八大景之首。

    白翁所見,與我們這些後人所見是有區別的。因為“文化大革命”的浩劫,“龍門石窟”慘遭蹂躪,許多珍貴文物受到破壞,打下了那個時代的深深烙印。

    80年代初,筆者有緣來到杭州,瞻仰靈隱寺,心靈受到過一次震撼。同是一個天地,靈隱寺在周恩來總理的關懷下,免遭塗炭。也是這一次,讓筆者感悟,中國文化、中國佛教文化博大精深。我們的祖先,為其子孫後代留下了取之不盡的精神財富。

    尋佛起源譽遠馳

    洛陽名寺古無數,最有名的白馬寺,1961年,就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

    體驗古都悠久曆史,瞻拜博大宗教文化,心中自然生敬。

    白馬寺位於河南洛陽城東12公處,在漢魏洛陽故城雍門西1.5公處,古稱金剛崖寺,號稱“中國第一古”,是佛教傳入中國後第一所官辦寺院。它建於東漢明帝永平11年(公元68年),距今已有近2000年的曆史。

    史載,東漢永平七年(公元64年)的某天晚上,漢明帝劉莊做了一個夢,夢見一位神仙,金色的身體有光環繞,輕盈飄蕩從遠方飛來,降落在禦殿前。

    漢明帝非常高興。第二天一早上朝,他把自己的夢告訴群臣,並詢問是何方神聖。

    太史傅毅博學多才,他告訴漢明帝:聽說西方天竺(印度)有位得道的神,號稱佛,能夠飛身於虛幻中,全身放射著光芒,君王您夢見的大概是佛吧?!

    於是,明帝派使者羽林郎中秦景、博士弟子王遵等13人去西域,訪求佛道。

    三年後,他們同兩位印度僧人迦攝摩騰和竺法蘭回到洛陽,帶回一批經書和佛像,並開始翻譯了一部分佛經,相傳《四十二章經》就是其中之一。

    皇帝命令,在首都洛陽建造中國第一座佛教寺院,以安置德高望重的印度名僧,儲藏他們帶來的寶貴經像等物品,此寺即今天的洛陽白馬寺。


>>章節報錯<<

如果您喜歡,請把《沉醉湘水》,方便以後閱讀沉醉湘水沉醉湘水47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沉醉湘水沉醉湘水47並對沉醉湘水章節有什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