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醉湘水52

類別:曆史軍事 作者:胡玉明 本章:沉醉湘水52

    第六卷上善若水紹書香 第50章唐浩明與《麓山惠風》

    “玉明勤奮,又有新作,不簡單,不容易。”這是湖南省作家協會主席唐浩明先生手拿《麓山惠風》,向筆者說的幾句話。

    ——10分鍾時間

    先生今年已是65歲老人。仍然保持旺盛的精力,辦公室就是創作室,滿屋都是書。先生的電話繁忙。他打開門,剛把我迎到室內,鈴聲就響了。答應來人:“10分鍾後再相見。”

    他讓我落座,“你上次送書來,記得是2009年的正月。兩年多的時間,又有新作,你很勤奮,也不容易。”先生這說,我心倒有些承受不住。

    “記得《沉醉張家界》,我還在你的詩中錄了一句:‘騷人吟賦’。現在,又看到你有一本《麓山惠風》,好,好!”順著先生的話,我靈機一動,連忙把隨身所帶的一本《麓山惠風》呈到先生手上,請他老人家再予題詞。

    “還是從你的詩詞中選一句吧!”我隨即打開“星城發展拾貝”,請先生審閱《登嶽麓山》。

    豪情邁步嶽麓峰,碧嶂屏開路暢通,

    放眼星城穿玉帶,秀如琢珠畫圖中。

    秋菊半山花綻放,古樹參天俗物空。

    千年學府凝斯地,四海精英沐惠風。

    先生戴上老花眼鏡,看完作品,拿起簽字筆,凝神一思:“放眼星城”,揮毫而就;“錄玉明詩句,唐浩明”(2011年11月17日),躍然紙張(見圖)。此時,我心中油然生敬。

    這首作品是有緣的。2008年10月,湖南銀監局組織機關幹部登嶽麓山,我尊敬的老局長蔣民生同誌,囑我寫點感受,隨後有感:“千年學府凝斯地,四海精英沐惠風。”數年之後,我們全家結緣,澤被福蔭。沉醉感悟,集結作品時,取《麓山惠風》之名,蓋源於此。

    沒有想到,現在又有緣呈送先生,引起先生共鳴。

    “放眼星城”,是啊,身在楓林、麓山生活近30年的他,我領悟,他是真正沐浴“麓山惠風”走過來的。先生看了《麓山惠風》這本書的標題,還重複一句說,“好”,看得出,先生的共鳴,激發了他艱苦耕耘的如煙歲月。

    “放眼星城”,先生是見證者,如今的發展,他是在麓山眺望,湘江河畔觸摸著走過來的。

    1982年,先生畢業於華中師範學院(華中師大前身)研究生部,獲文學碩士學位,同年分配至嶽麓書社,一直從事編輯工作。他先後任過編輯室主任,副總編輯,總編輯,現任首席編輯。近30年的編輯生涯中,先生主要從事湖南地方文獻的整理編輯工作。編輯出版的主要圖書有:《曾國藩全集》、《張之洞》、《胡林翼集》、《20世紀湖南文史資料文庫》、《商用二十五史》,長篇曆史小說《清宮豔》係列,《彭玉麟集》等。先後被評選為:全國首屆中青年編輯、中國書業界十大新聞人物、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國家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湖南省首屆優秀出版專家。主要兼職有:第九屆全國政協委員、湖南文史工作委員會副會長、湘潭大學及湖南商學院客座教授等。

    ——贈書感悟

    先生說,他也要送一套書給我。我的眼神和身體,立即被先生牽動著。隻見先生從書櫃旁的包裝紙箱中,取出一套《楊度》,2011年11月,剛剛由《金城出版社》出版的新書。先生還題詞、署名,加蓋了印章。

    眾所周知,先生因其長篇曆史小說的創作而聞名,被稱為晚清曆史小說的“專業戶”,是用詩人情懷寫曆史。他的長篇小說《曾國藩》、《楊度》、《張之洞》被稱為“晚清三部曲”。

    據了解,先生以其16年的歲月耕耘《曾國藩》、《楊度》、《張之洞》三部作品。個中艱辛,非常人所能修持。

    有人說,在經曆了《曾國藩》的風靡海內外,一時洛陽紙貴;看過了《楊度》連獲國家圖書獎、中國圖書獎、全國優秀長篇小說獎,驚異於《張之洞》銷量竟達百萬之後,人們的興趣轉向了創造了這一切的唐浩明的內心:“他走進曆史的心路曆程。”

    我與先生結緣,主要因為《沉醉張家界》。自此,給先生留下了印象。而作為先生的學生,唯有感悟和勤奮。

    湖湘文化的影響在挖掘、宣傳。而堅持近30年致力於挖掘、宣傳湖湘文化影響最大的人,當數先生也。

    感悟先生,感悟先生的“本源”文化,還是要從先生的“家庭背景”作些了解。

    來自湖南的晚清曆史小說家唐浩明,與台灣的淵源極深。他的父親唐振楚是前考選部部長,在國民政府時期,曾擔任過老蔣“總統”的隨侍。在唐浩明3歲時,其父隨國民政府來台,而將唐浩明三兄弟托付給伯父贍養。由於唐振楚國民黨大老的身份,使得其兄長在大陸解放之後,被打成黑五類,慘遭批鬥,生活艱難,在不得已的狀況下,伯父將唐浩明送給一位工人收養,因此唐浩明有另一個名字叫“鄧雲生”。

    直到先生33歲考上華中師大曆史係碩士時,才與父母第一次通信。1985年,唐浩明與母親在香港見麵,翌年與父親相見,骨肉分離整整30幾年。

    目前,先生許多親友都在台灣生活。兩位女兒都在台灣上大學、工作、組成家庭。而他的哥哥唐冀明於80年代中期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就讀,師承夏誌清教授,90年代赴台任教,曾是政治大學中文係教授。

    有人說,既因如此,即使父母的文化水平極高,但對唐浩明的影響不大,反倒是他生長的湖南,塑造了他的文學創作之路。

    楊度曾說過:“若道中華國果亡,除非湖南人盡死。”靈山秀水加上重教育的傳統,使得湖南於近代中國人才輩出,王夫之,曾國藩,左宗棠,楊度,譚嗣同、齊白石,黃興、毛澤東,劉少奇、朱鎔基、丁玲等,先生自陳“他受湖湘文化的熏陶至深”。

    ——管窺楊度

    《楊度》(上下冊),是唐浩明先生晚清三部曲之一。

    楊度是中國近代曆史上一個極富爭議性的人物。他才華卓絕,抱負不凡,年輕時參與公車上書,後來又支持袁世凱稱帝,洪憲王朝崩潰後,轉而幫助孫中山。到得晚年,又與共產黨有密切聯係,在他身上幾乎集中了中國近代曆史上種種錯綜尖銳的矛盾。有救國之心而所托非人、空懷博學宏識,而把握不到時代脈搏,楊度的悲劇,也是中國近代艱難崛起之路的一個縮影。

    《楊度(上下最新圖文版)》以楊度為引線,串起袁世凱、袁克定、曹錕、汪精衛、孫中山、黃興、蔡鍔等諸多人物,把整個波瀾起伏的世紀初中國人救國之路,描繪得淋漓盡致。

    這些處於新舊交替時代的晚清知識精英,鋒芒畢露,熱情澎湃,然而,他們在曆史上評價,大多功過交錯、善惡難斷。唐浩明先生試圖還原他們的麵貌,以文學的筆法,強化他們的豪邁與悲劇性,反映了中國知識分子在亂世的處境與選擇,同時也借由他們,勾勒出晚清波瀾壯闊的曆史場景。

    例如《名師訪徒》(第一章),展現給讀者一個難忘的鏡頭,引人入境。

    1931年9月下旬,上海法租界薛華立路,楊宅家主的喪事在沉默中進行。鼓樂不響,挽聯闕如,花圈極少,除偶爾二三舊知悄悄來憑吊一番外,守候在靈堂的隻有死者的妻子兒女。他們在哀哀哭泣,默默上香。

    報童跟往日一樣送來剛出的當日《申報》。臂上纏著黑紗的孝子接過,隨手翻開,兩行粗體字赫然跳進眼簾“帝製餘孽潦倒滬上,風流蕩子魂歸佛國”。孝子氣得扔掉報紙,遺孀瞥見這兩行字後,哭得更傷心了。

    夜色降臨時,四周一片昏暗。喪事的冷清,外界的譏諷,給整個靈堂罩上一股既淒慘又怨憤的沉重壓力。這時,一個濃眉亮眼、英俊挺拔的年輕人來到楊宅。他肅立在靈柩前,恭恭敬敬地三鞠躬,然後凝視遺像良久。他走到守靈者的麵前,伸出一雙強有力的大手,緊緊地將他們的手一一握過。

    楊宅遺孀終於忍不住號啕大哭起來。孝子拿出一副對聯,嘶啞著嗓音對這個年輕人說:“伍豪先生,這是我父親臨終前親手書寫的自挽聯。父親他為尋求中國強盛的道路,艱辛探索了近四十年呀!”

    被稱為伍豪的年輕人鄭重接過挽聯,展開諦視:

    帝道真如,而今都成過去事;

    醫民救國,繼起自有後來人。

    ……

    伍豪莊嚴地點了點頭,堅定地說:“皙子先生,你放心去吧,曆史會替你說公道話的!”

    年輕的伍豪,就是日後中國現當代史上的巨人周恩來。他所呼喚的皙子先生,就是楊度。

    ……

    據資料,楊度(1874年-1931年)原名承瓚,字皙子,後改名度,別號虎公、虎禪,又號虎禪師、虎頭陀、釋虎,湖南湘潭薑佘石塘村人。是中國近代史上一個奇特的政治家,先後投身截然對立的政治派別。同時也是一名著名書法家,尤其是他學習顏真卿行書大有成效。

    楊度的早年生活

    楊度祖先世代務農,到他的祖父楊禮堂參加李續賓部湘軍,任哨長,正四品都司銜。大伯楊瑞生隨其父參軍,父子同在一營。在三河之戰中楊禮堂陣亡,楊瑞生死逃生。楊瑞生後來因軍功升為總兵,駐歸德鎮、朝陽鎮等地。他的父親楊懿生為第四子(次子、三子早夭),在家務農,兼作吹鼓手,楊度是其長子,另有弟楊鈞(字重子),妹楊莊(字叔姬)。楊度十歲喪父,過繼給伯父。楊鈞善詩、文、書、畫、印,楊莊亦工詩文。楊瑞生駐歸德時,招楊度和妹妹到其府中。十六歲改名為度,字皙子。伯父遷關外朝陽鎮時,楊度和妹妹回到湘潭。

    光緒十八年(1892年),楊度考取秀才。次年(1893年),順天府鄉試舉人;二十年、二十一年,甲午科、乙未科會試均落第。

    會試期間,恰逢公車上書,他亦附和,並認識了梁啟超、袁世凱、徐世昌等。還鄉,師從衡陽東洲、船山書院一代名儒王闓運(壬秋,湘綺)。

    1895年,楊度21歲時,王闓運親自到楊家招其為學生。師生關係之親密,楊度深受王喜愛,並可以隨便開玩笑。王在《湘綺樓日記》中常稱楊度為“楊賢子”。楊度在王門學了三年,他醉心於王氏帝王之術,這對他以後的一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他曾與友人說:“餘誠不足為帝王師,然有王者起,必來取法,或然與?”楊鈞、楊莊也學在王門,楊莊後嫁與王家四子。同門還有夏壽田、八指頭陀、楊銳、劉光第、劉揆一、齊白石等。

    後來因為時局的變化,楊度對新學也開始感興趣。光緒戊戌年(1898年),湖南新政,譚嗣同、熊希齡、唐才常、梁啟超在長沙辦時務學堂,蔡鍔(艮寅)、劉揆一、楊度同在一起聽課、討論國事。


>>章節報錯<<

如果您喜歡,請把《沉醉湘水》,方便以後閱讀沉醉湘水沉醉湘水52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沉醉湘水沉醉湘水52並對沉醉湘水章節有什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