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醉湘水53

類別:曆史軍事 作者:胡玉明 本章:沉醉湘水53

    第六卷上善若水紹書香 第51章附

    讀《萊茵河夢無限情》的點滴體會

    戴小龍

    反複品讀《萊茵河夢無限情》,該文在湖南作家網和中國金融文化網都有刊登。幾年前,有緣跟隨老領導的步伐在澧水河畔調研,至今曆曆在目。因為了解,自然親切。

    文章以湘江之水為主線索,以湖湘文化為基調,以湖南人的精神為落腳點,同時又緊密結合當前文化大發展的政策實際,可謂有感、有情而發,乃應時應景而賦。

    水潤萬物,承載曆史。自古以來,文明發祥地必是水域豐沛之地。山往往顯厚重,而水常常呈靈秀,湖南地處中部,衡嶽之山巍峨,洞庭之水浩渺;武陵山脈綿綿不絕,湘江水流滾滾不息。處山水之福地的湖南人,性格也既具山之厚實,又具水之靈氣,相較山的厚重樸實,水更為開放包容,因此,作者受水文化的影響更為深遠。

    詩是一種意境,如同陳年白酒,點滴入口後,咋舌細品,芳香久遠。以往作者的詩,或狀物寫實,或繪景抒情,或述人謳歌,體現著作者對美的發現,對生活的熱愛,對生命的感悟。散文較詩而言,語言更加自由、直白,內涵更為豐富,而作者該篇文章亦是拿捏到位,在樸實美麗的文字中,還沉澱著樸素的哲學的思考。

    作者“胸中自有乾坤”,文章內容翔實,古今中外,引經據典,數據佐證,可以說立意是深的,視野是廣的,境界是高的。作者對湖湘文化的思考,對綠色生態的思考,對親近自然的思考,更應引發人們的深思。縱觀今日今時,社會道德滑坡,文明退步,唯經濟發展論甚囂塵上的隱憂不能不引人關注,因而作者字行間所體現的樸素的哲學觀、生存觀、發展觀以及人文關懷精神更具現實價值。

    願以後更多時候、更多機會,跟隨老領導的步伐,去發現、去聆聽、去思索。

    2011年11月13日,於澧水河畔

    作者:戴小龍,中國銀監會張家界監管分局辦公室副主任。

    芙蓉國盡朝暉——讀胡玉明《一河瀏陽潤之情》有感

    劉建平

    2011年12月26日,是中國人民、中國共產黨的偉大領袖毛澤東誕辰118周年。

    我們的同行,湖南銀監局宣傳部長胡玉明,受到湘水、湘人、湘文化的深厚影響,滿懷激情、奮筆寫成《一河瀏陽潤之情》(上、中,下),發表於中國金融文化網。作為毛澤東時代培養起來的同代人,反複讀來,夜不能寐,浮想聯翩,心潮澎湃。

    一是創作角度有新意。我們在毛澤東思想的旗幟下成長、發展,一生都在不停地追溯毛澤東思想的源頭。作者從瀏陽河、湘文化溯源毛澤東思想及其偉大實踐,還少有人這樣從地理與環境、曆史與文化交匯的角度探討過。

    近代湖南,雲蒸霞蔚,人文薈萃。九曲十八灣的瀏陽河全長230多公,一路滔滔,瀉入湘江,奔流入海。養育了一代又一代彪炳史冊的名人名士,他們或以文,或以歌,或以教,或以義,或以戰,甚至以死而豐沛,展露瀏陽河的張力。沿河流域,到處都能觸摸其文化底蘊,那是渾厚淵深的曆史和博大的文明精神。

    這篇散文猶如文海拾貝,處處可以看到早期毛澤東思想形成時從瀏陽河流域汲取的豐富土壤。清代“中興名臣”胡林翼(其字潤之),是一位值得深入研究的對象。後來,毛澤東如同其字潤之,蓋源於此。

    我在閱讀中國近代史時,就思考著這樣的問題:中國近代史上偉大人物發展的思想脈絡,如洪秀全——孫中山——毛澤東,應該是“一脈相承”的。那孫中山——毛澤東思想的“一脈相承”,除了曆史傳承的思想影響,還有喝著瀏陽河水長大的、從“辛亥無役不從”的黃興這樣的湘人、湘文化的直接影響。

    嚴複是傳播西方思想的先驅。他所翻譯的穆勒、斯賓塞、孟德斯鳩等人的著作,不久之後毛潤之讀起來就如饑似渴。

    毛潤之從相關誌書和典籍上,從友人的言說中,得知瀏陽是個曆史悠久、山川秀美、物產豐富、人傑地靈的湘東大縣。處在變革的年代,博覽群書的他深為國事憂慮,其所推崇的維新變法誌士譚嗣同、唐才常、船山學社的創辦人劉人煦等,都是瀏陽人。“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是譚嗣同流傳於世的名言。他臨刑前謝曰:“各國變法無不以流血而成。今日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者,此國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請自嗣同始!”譚嗣同變法犧牲;唐才常被害於武昌紫陽湖畔;焦達峰、陳作新的頭顱懸掛天心閣。這些滿腔血性的漢子,都是年輕的瀏陽人。

    正在湖南省立第一師範就讀的同窗好友陳昌(章甫)、陳紹休(讚周)、羅章龍(敖階)的家鄉也是在瀏陽。

    這是一片富庶、神奇、不屈的土地,毛潤之激動地對陳昌說:“貴縣是非去不可的!”

    到瀏陽去,廣遊曆,有條件。可以結交更多的朋友,了解更多的社會民情。1917-1918年期間,毛潤之先後利用寒暑假,以遊學方式,“以文會友,為國儲才”,到同學陳昌家的農村附近:金江書院——瀏陽縣城——文家市等地,做了大量調查研究。爾後,帶著對這塊熱土的留戀,帶者學友們的深情厚誼,返回湘潭老家。

    二是豐富了研究史實。閱讀此文,毛澤東的足跡遍布瀏陽河大地,其思想的光輝閃耀於瀏陽的星空。

    瀏陽河人民英勇強悍,奮發進取,具有生命不息、戰鬥不止的大無畏精神。特別是在多災多難的曆史長河中,瀏陽人民抗暴圖存的鬥爭此伏彼起。他們舍生忘死,抗暴禦侮,湧現了不少鬥士豪傑和革命先驅。如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春,同盟會總部派劉道一(1884-1906)、蔡紹南(1875-?)回湖南發動會黨和新軍起義。革命派的綱領第一次以起義檄文的形式公諸於廣大群眾之中,並且得到瀏陽與醴陵以及江西萍鄉、宜春、萬載邊境廣闊農村地區貧民和礦工的擁護;燃起了反抗烽火,其聲勢震動了長江中遊各省。

    這次大起義的消息,傳到日本東京,同盟會員紛紛到總部機關請命回國,投身反清武裝起義。孫中山和黃興派多人到鄂、皖、蘇、浙、贛、湘等省策應。

    但是,由於起義軍互不統屬,領導不力,奮戰月餘後終被清軍各個擊破,慘遭失敗。劉道一、蔡紹南、肖克昌、廖叔保等首領數十人犧牲;龔春台輾轉逃往長沙。

    萍瀏醴起義的影響是重大的,它沉重地打擊了清朝的反動統治,擴大了同盟會的政治影響,增強了革命黨人武裝反清的信心。

    作為曆史的傳承與發展,1927年9月,在離別瀏陽近10年後,毛澤東受中央派遣,在這一帶親自領導和發動了湘贛邊界秋收起義。起義部隊就在他當年考察過的瀏陽文家市仁學校會師。後來,當毛澤東率領自己的革命隊伍,高舉中國工農紅軍第一麵軍旗向井岡山進軍時,還給曆史留下了1917年、1927年、1930年“三到文家市”的故事。

    1971年,年近八旬的毛澤東來南方省市視察,一路上對《瀏陽河》更是喜愛有加,久聽不厭。一次,在長沙歡迎他的文藝晚會上,這首歌一下子被他點唱了兩次。因為瀏陽是毛主席老人家早年幹革命的地方,瀏陽人民對主席的感情比較深厚。

    另外,在1953年到1983年間,瀏陽隸屬湘潭市,當時還沒有置出韶山市,那時候韶山隸屬湘潭縣。所以在寫這首歌曲時,沒有過於強調地理位置,而是強調它們的文化相同,畢竟都是湘潭的。

    三是了解了早期毛澤東。作者詳細介紹、分析了早期毛澤東、青年毛澤東思想的形成與發展。主要是崇拜《新青年》,楊昌濟影響,而楊的思想是融會貫通的。楊昌濟的新儒家思想,繼承了王船山、譚嗣同的遺產;又接受了西方近代思想,例如民主與科學的影響,加以融會貫通。在楊昌濟心目中,最大偶像應該說是曾國藩。這些,都對他的學生毛澤東發生了深刻的影響。如毛潤之青年時代讀《仁學》,就是受楊昌濟的影響。主要在兩個方麵,一是推崇“心力”的作用,一是衝決一切不平等的網羅。毛潤之承襲“心力”之說,一是把它同古代的聖賢豪傑的誌向氣概聯係在一起;一是融進了西方倫理學的思想,把它看成是人的自然本性與精神思想結合在一起的一種“衝動”;一是強調“體力”與“心力”的結合。所謂“心力”,用今天的話來說,其實就是人的“主觀意誌”。

    後來,毛澤東始終強調“意誌”在人的實踐活動(即《仁學》說的“辦事”)中的能動性作用,這與他早年接受“心力”之說也是有一定聯係的。

    四是發展的思想脈絡。胡耀邦的故居,就是在文家市中和鄉蒼坊村。感悟耀邦生命的進程,特別是他獨特的風采魅力,就會想到他生前寫的一副對聯:“心在人民,原無論大事小事;利歸天下,何必爭多得少得?”

    作為跟隨毛澤東幹革命成長起來的一代中國共產黨領袖,在改革開放之初,他率先組織和推進“實踐是檢驗真理唯一標準”的大討論。在十一屆三中全會前後,在撥亂反正、推倒“兩個凡是”,平反冤假錯案,實現全黨戰略大轉移等許多重大問題上,耀邦同誌的功績和貢獻是全黨同誌所公認的,是不可磨滅的。也正是因為他傑出的工作和成績,在1981年6月的十一屆六中全會上,耀邦同誌當選為黨的主席,1982年8月黨的十二大上當選為黨的總書記。


>>章節報錯<<

如果您喜歡,請把《沉醉湘水》,方便以後閱讀沉醉湘水沉醉湘水53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沉醉湘水沉醉湘水53並對沉醉湘水章節有什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