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養生學中醫原理及實操指南02

類別:都市言情 作者:王英廉 本章:中華養生學中醫原理及實操指南02

    第一卷上篇 2.《周易》的啟示

    五十餘年來在學習和實踐(臨床)過程中,筆者深深地感悟到中醫理論淵源於《周易》這部哲學著作。有人曾說:“沒有中國古代哲學,就沒有中醫藥學。”《黃帝內經》吸取了《周易》的精華,又創造性的升華、超越、發展了《周易》的許多理論,是一部偉大的醫學巨著,從而使中醫學成為一部哲理水平很高的自然科學。可見,醫易是一脈相承的,醫理源於易理,正如一代大醫家孫思邈所言:“不知易便不足以言之醫。”中國的傳統文化造就了中醫學科獨特的思維方式,整體性的直覺頓悟,最具創造性,可遇而不可求。古人常說“醫者意也”,意是思維,就是思辨法,靈活性,是直覺,是頓悟,“智莫大於心悟也”是靈感的總和,是瞬間意向的把握。這正像牛頓看見蘋果從樹上落下而發現地心吸引力一樣,中醫學的思維方式就是形象把握,邏輯論證。“上窮天紀,下極地理,遠取諸物,近取諸身”是祖國醫學理論的概括。“易具醫之理,醫得易為用”體現了“生之本,本於陰陽”的整體觀念和陰陽對立統一的規律,體現了“動靜相召,上下相臨,陰陽相錯”的客觀變化,以及“從其氣則和,違其氣則病”的理念。《易經》的哲學思想與醫學相結合,通過幾千年的實踐,形成了對醫學有指導意義的精氣學說、陰陽五行學說,從而發展成為中醫學的藏象學說、經絡學說和辨證論治學說,其中蘊藏著極豐富的唯物辯證法思想。

    科學家錢學森說:“現在讓我們來仔細推敲一下中醫的本質,在這引用台灣已故黃亮先生的話‘西醫有見於身體內在的變化,不能概以研究物質之方法,於是建立身心醫學,其注意範圍祗及情緒,似嫌稍狹,進度甚少。我們對於以感覺研究神經之活動,有長期之經驗或論著,我們皆信任其為真,而西醫則不敢遞信。中醫以感覺測定病源、症狀與藥效的方法有多種。我大膽提出以感覺為研究之方法,因外麵表見之神經活動,舍感覺之外,無法了解’。並提出‘三種情形:(1)普通一般之感覺;(2)利用睡眠所得之感覺;(3)利用特殊運動如氣功所得之感覺’。是的,中醫利用感覺,因為在中醫創立的年代,沒有探測活著的機體的科學儀器,根本無其他方法。有了感覺,中醫還得進一步把它組合成體係,才能形成理論。如何組合呢?這時中醫的創造者們不得不借助於類比,即把感覺的內容一對一的類比人們可以從自然界觀察到的東西,日月星辰,風雲雷雨,四時寒暑,晝夜交替等,這就是中醫的‘人與天地相應’,再進一步就演化成規律性的‘醫易相通’。”從《周易》到《黃帝內經》到今天的中醫藥學,體現了中華民族有著高度的科學思維的能力,這是得天獨厚的基礎,萬萬不能丟失我們自己的根本。我炎黃子孫,有能力登上世界科學的高峰,更有能力登上世界醫學的高峰,為人類做出應有的貢獻。


>>章節報錯<<

如果您喜歡,請把《中華養生學中醫原理及實操指南》,方便以後閱讀中華養生學中醫原理及實操指南中華養生學中醫原理及實操指南02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中華養生學中醫原理及實操指南中華養生學中醫原理及實操指南02並對中華養生學中醫原理及實操指南章節有什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