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養生學中醫原理及實操指南07

類別:都市言情 作者:王英廉 本章:中華養生學中醫原理及實操指南07

    第一卷上篇 第4章中華養生學的特點、人體氣質功能態和中醫體檢

    1.中華養生學的基本綱領及其三大特點

    中華養生保健的指導思想就是以調和陰陽、協調髒腑為其基本綱領。它具有三大特點,也就是養生的要點、要訣:其一是“天人合一”的養生觀。養生的概念就是指保養生命,而非單指養身(保養形體、身體)。講的是以調神為主,認為人類的一切活動遵循自然界運行規律。例如:春夏養陽,保養生氣和長氣,以充盛人體元陽之氣,生命才得以長久。秋冬養陰,保養收氣和藏氣,萬物生長靠太陽,陽氣是人體的太陽,潛藏了養住陽氣以減少消耗,就是延續了生命,使退化、衰老、死亡晚些到來。所以說養生就是養陽氣保生命,從而健康長壽就有希望。祖國醫學理論把人體置於天地之間即大自然的大係統之中來探索它們之間的關係。天地是個大宇宙,人身是個小宇宙,自然界陰陽與人體陰陽是相感相應的,人體同自然界宇宙運動息息相通,這就是通過人的“九竅”(頭麵部的七竅+前後二陰)使人體的精氣和自然界交通。新生兒落地“哇哇一哭”,其自身的精氣通過九竅也就自然而然的和天地之間構成了一種特有的、相關聯係的通道(可稱之為“九竅皆通”,隻“一竅不通”了;然而胎兒在母體內是“九竅不通”,隻有“一竅通”,那是母體保護下的臍帶與之相通)。因此天人是相通的,養生首先要使體內的精氣,循環往複同大自然的運動和偕,就能生生息息存活下去,也就是說隻有把人放在自然界環境中,談論“養生”這才是一個最基本、最起碼的前提。這種與天地協調一致、和諧共存的理念,是天人合一的養生觀。其二是“陰陽平衡、髒腑協調有序”的健康觀。主張以“調和陰陽,以平為期”的穩態原則來協調中醫髒象學說中陰陽、五行的不平衡情況。筆者在《辨證與辨病結合綱要》一書中,將人體生理、病理、治療等根據中國古代哲學思想的相似觀分為心係統、肝係統、脾係統、肺係統和腎係統五大類,其中,心“在天為熱,在地為火,在時為夏”……是說心係統像自然界的火一樣活躍,是動力的源泉,夏天暖和的天氣對心髒病人是比較有利的季節,但如果天氣過分炎熱致病人汗出過多,又會引起心髒不適(汗為心之液)。還有春季多風,容易煽動肝風;夏日炎炎,容易傷氣中暑;長夏暑濕易傷脾胃而多腸道病;秋燥易傷肺、喘咳,結核病者易惡化;冬季屬水,腎水不足,腎不藏精則體質虛弱多病。衰老是五大係統功能逐漸下降的過程;疾病是人體對外界的感受,人體內環境陰陽的失調;慢性虛損是五大係統一個或多個係統的勞傷;五髒氣血、精液、陰陽等一種或多種因素使機體內環境變化破壞——五髒的功能故障或失衡;就會有一係列的症候群表現的主要病理機製。在針對各髒腑的保健和治療原則中,協調四時,平衡陰陽,五髒有序,培補人體正氣,滋養精氣神,就能平衡陰陽,改善人體內環境,恢複、提高人體天生的自愈能力。從而達到“陰平陽秘”才能恢複健康。其三是“身心合一”的整體觀。注重形神兩個方麵的養生相結合,即身體鍛煉保養的軀體健康和心靈修煉調養的心理健康。兩者互為影響,是一體兩個方麵缺一不可的整體。《黃帝內經》反複闡明的基本思想:“提挈天地,把握陰陽,呼吸精氣,獨立守神,肌肉若一”、“淳德全道,和於陰陽,調於四時”,歸納起來,主要是要求注重精神修煉——養生貴在養德。

    那些擁有善良、忠誠、愛心、友好、仁慈、助人為樂美德的人,有益自身和社會,因為他們可以做到心安神靜、精神內守,保持精神情誌心理上的健康態。當然在生活中法天地自然,適應四季氣候變化,注意飲食有節,強調健康平衡的營養食物,起居規律有常,符合自然生物鍾的節律,勞逸適度也是養生必備的因素。在此基礎上做些適宜的運動,增強意誌,促進消化循環,增強免疫力,使人體陰陽調和、五髒有序、元真通暢,從而達到養生——病而康,康而壽的目的。同時,正確使用一些藥物,講究用“藥食同源”之品,視髒腑陰陽體質不同,適當進補,也可達到扶正祛邪,強身健體,延緩衰老的目的。

    人生活在自然界中,體內的生理代謝與自然的變化息息相關,如春夏秋冬,日出日落,月圓月缺都與人體陰陽之氣的生命規律有關。科學研究發現:生活無規律,作息無秩序,經常擾亂生物鍾節律,可使代謝紊亂,壽命縮短10%,人的生物鍾於日夜四季節氣都有相對應的固定節律,按照規律的生活作息,人體陰陽平衡生理代謝平穩,耗能最少,機體處於和諧狀態之中。違反生物鍾的規律,人體陰陽髒腑失去了平衡,輕者有損健康,重者導致疾病,縮短壽命。正如《黃帝內經》稱“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予陰陽,和於術數,飲食有節,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其天年,度百歲乃去。”

    2.人體氣質功能態

    人體氣質的功能狀態,自古至今,國內外均有深刻的論述和研究,以尋求找到對人體自身的真正理解。因為隻有深入了解個體的氣質特點才能分析出易患疾病的潛在傾向,真正做到“有的放矢”,更有針對性的施以保健養生。

    有人說“體質是形態特征,氣質是心理特征,兩者密切相關,但不是同一”,還說“兩者不應混雜在一起”,對此筆者頗有異義。筆者認為“氣質”一詞即是言形體特征,又言心理特征,兩者實為“同一體”。中醫的氣化論是《周易》的氣一元理論,即哲學理論之一的精氣學說的升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道家、釋家、儒家均講修身養命的學問,老子主張“靜煉”,呂不韋主張“動煉”,孔子則主張動靜結合的“練氣”,這個所煉之“氣”就是精氣,是人體的元氣、真氣。故《黃帝內經》曰“真氣從之,病安從來”,這的“氣”是“陽化氣”產生的生命之神即心神之氣,是人的生命及其外在表現,以及產生的高級生命活動如意識、思維、情感、靈敏反應、自我調控等。中華養生家和先哲們修煉養身之術,首先就是“呼吸精氣,獨立守神,肌肉若一”的靜心,才能做到心安神靜,保持精神、神誌心理上的健康態。筆者理解氣質的“氣”是心靈的修煉和調養,主要是心理健康。而“質”是“陰成形”是指有形的身體,其形態特征包括有高、矮、腴、瘦及稟賦強弱不同等等。養生家們也很重視有形身體的運動、鍛煉和保養,做到身心合一,故能“形與神俱而盡其天年,度百歲乃去”。所以氣質學說是心質和體質合一的同一體,是與陰陽學說,五行學說密切相結合的心理和體質的統一。筆者看到《人分九種:人體體質辨識與養生》(廣東科技出版2001年出版)一書介紹:中醫學把人體體質分為九種類型,即平和質、氣虛質、陽虛質、陰虛質、痰濕質、濕熱質、血瘀質、氣鬱質、特稟質。其中,除平和質先天稟賦良好,後天調養得當外,餘下類型體質成因皆為先天不足,後天失養或病後虧虛或久病耗傷,或後天損傷入絡,或遺傳因素等。又有《人體體質的形式與患病傾向初探》(中醫雜誌1995年第四期)一文談到有關中醫學劃分體質類型的提法頗多,文中結合126例健康人群體質調查及HLA基因檢測結果,認為健康人群均為陰陽平和型,其它類型之間沒有明顯的差異,並采用五型分類即陰陽平和型,偏陽虛型、偏陰虛型、氣血偏虛型及氣滯血瘀型。該文所分五類體質中除陰陽平和型是健康人群之外,其餘四類均有不同程度的陰陽失調,潛在傾向皆為虛為弱,屬陰性體質而易導致寒症虛症。匡氏《人體體質學》(2003年新版)提出了新概念,將體質定義為:“人類體質是人群及人群的個體在遺傳的基礎上,在環境的影響下,在生長、發育和衰老的過程中形成的功能、結構和代謝上的特殊狀態”。將人類體質分為正常質、晦澀質、遲冷質、倦質及膩滯質等六個類型,將傳統的中醫學辨證論治深化為“辨質論治”等一係列與體質和體質病理學有關的新概念。還提出了以兩綱(陰陽)八要(氣血、寒熱、虛實和燥濕)為辨質根據的人體體質學的新體係。然除正常質外,餘下五類病理體質也多為虛、為弱,屬陰性體質。其“調治六法”在基礎醫學八法之中多是和、溫、補法,少有清法、消法,更難見“熱者寒之”和汗、吐、下法。

    若從中醫基礎醫學理論,中醫學的整體觀、《黃帝內經》的疾病觀去分析上述諸醫家的分類,缺少屬熱屬實之體質。《黃帝內經》病機19條論述,五髒皆有所屬之病,屬熱的四條,屬火的五條,均與心係統火熱之性炎上、內外火熱之病有關;肝為風髒,風主動,內風眩暈,肢體震顫動搖,肝風內動的疾病也不可缺失;還有人類曆史上的鼠疫、天花、霍亂全球瘟疫的爆發蔓延,和近年來疫鬁流行世界多個國家發生非典、禽流感等等這些疾病皆屬陽性疾病,是多發於青少年、壯年陽盛體質的熱性病。

    中醫學寶庫的豐富多彩,推動了中醫學術思想、學術成就的發展,學術上的百家爭鳴,產生出眾多的醫學家,形成了不同的學術流派。張仲景《傷寒論》認為人體三陰三陽之為病,亦與自然界之氣相應,六經氣化之病,源於《素問·熱論》。所創立的六經辨證與辨證論治法則,為後世所公認,研究者眾多。具有較高的理論和臨床價值。河間學派研究的主要課題是火熱病機,尤以外感六氣所致的火熱病證探討為多,提出了“六氣皆能化火”之說的著名論斷。易水學派則側重於髒腑病機的研究,推動了中醫髒腑辨證理論的發展。李杲的《脾胃論》強調了調理脾、胃在治療上的重要作用,對後世髒腑病機學說的理論不斷深化有所啟發。攻邪學派強調病之一物,皆邪氣所致,治療應以驅邪為主,不能濫用補法,對汗、吐、下諸法大加發揮,從一個側麵深化了中醫學的治則理論,並豐富了臨床經驗,至今仍有現實意義※。丹溪學派以研究內傷火熱病症為中心課題,深入探討了陰虛火旺諸般病症的病機。朱丹溪與劉完素兩家,一者強調內傷火熱,一者重視外感火熱,熔兩派之學於一爐,使我們對火熱病的認識和臨床治療水平有很大的提高。溫病學派各醫家的主要成就,不僅在病因學上有新的進展,而且對外感熱病的治療規律進行了大膽的探索,提出了溫疫病機和溫病學說,創立了衛氣營血與三焦辨證諸說,大大充實了仲景《傷寒論》有關溫病的範圍和實質內容,為中醫學的成熟和完善作出了貢獻。溫補學派諸家重視命門水火的研究,充實發展了中醫命門學說,使學術理論又有所突破。溫補諸家既重視脾胃又重視腎命,強調先後二天的補養,是治療病症的關鍵,使扶正諸法臻於完善,近幾十年來尤多為研究,並應用現代科學方法使其有長足發展。筆者才疏學淺,對人體氣質、體質理解不深,出於敬仰之意,故不揣冒昧,窺管已見,求教有誌於中醫學、統一醫學、人體科學研究的中外人士批評指正。

    ※天津第一中心醫院攻治“三衰”(急性心力衰竭、呼吸衰竭、腎功能衰竭)取得成果。“對急性呼吸衰竭,根據中醫學肺與大腸相表的理論,不是單純治肺,而是采取上清下瀉,清除腸原性內毒素,不同病期的平均治愈率達到80%。另外治急性腎炎采用膀胱經的解表發汗藥麻黃,如越婢湯和麻黃連翹赤小豆湯等療效顯著。過去西醫嚴禁用促進腸道蠕動的瀉下劑,怕有穿孔擴散的危險,南開醫院用通下的方法治愈了許多闌尾炎、腸梗阻之類急腹症,其理論根據就是腑的功能共性是“腑以通為用”,“傳化物而不藏”。

    2.3國內外氣質相比較提示

    比較以上國內外氣質分類兩表,可以看出國內《周易》八卦人氣質是世界上最早、最科學的氣質分類法。《黃帝內經》中的五態人和陰陽二十五人的分類,就是遵從陰陽學說和五行學說;把《周易》八卦氣質和人體、生理、病理相結合;形成了這部祖國醫學最早專著的人體氣質理論,成為中醫學重要的基礎理論,在此提出以下幾點提示。

    2.3.1提示一:《周易》和《黃帝內經》的氣質分類的優越性,在於其應用陰陽五行理論把人的氣質和宇宙萬物之氣性相通、相應,體現了人類氣質與宇宙自然界物質屬性的統一性,是“生物——物理屬性”與自然的有機結合,體現了自然界生物——物理氣質可以互補的原理。

    2.3.2提示二:《周易》和《黃帝內經》的氣質分類的先進性,在於是心質與體質的統一,亦係形神統一的氣質觀。

    2.3.3提示三:《周易》和《黃帝內經》的氣質分類體現了人的氣質能隨著人的陰陽氣血的虛實盛衰發生改變,強調了後天影響對氣質的重要性。

    2.3.4提示四:《周易》和《黃帝內經》的氣質分類突出了人與社會的關係的可變性,強調了人的氣質不是孤立的,可以隨著自然界變化和社會環境、社會發展的變化而改變。

    2.5國內氣質應用意義表中的重要提示

    國內氣質分類應用意義表中提示有四點:

    2.5.1提示一:人體氣質雖有陰陽、五行的不同,體質屬性,有先天稟賦差異,更有後天之影響,並可以隨自然界和社會的變化而改變,但是人群及個體大多數經常是處在相對穩定平衡和諧的狀態中,而不發生疾病,是屬生理性體質的健康人群。

    2.5.2提示二:在人生命曆程中的嬰幼兒、少年、生、長之期,對某些病因具有易感性例如疫氣(細菌、病毒等)所致的各類急性傳染病。因個體氣質的不同,在壯年期多實、多熱,老年期多虛、多寒,根據抗病能力的強弱而呈現對不同病變類型的傾向性。正如前麵2、3表中所列,人的前半生多患火、熱、實症,多為外感性陽性疾病;後半世多患寒、弱、虛症,多為內傷性陰性疾病。治療原則前者多以驅邪為主,應用汗、吐、消、下法;後者多以扶正為主,應用和、清、溫、補之法。對病因的易感性和潛在傾向性均能導致疾病的發生,是為病理性體質,是屬於亞健康人群或患病者。

    2.5.3提示三:按照中醫的哲學觀。人是自然界的一個部分,自然界是五行構成的,人也離不開五行而單獨存在,這就是“天人合一”的理念。五行不但對應著自然界的五種物質,古人通過對五髒的研究,還發現我們的五髒和五行之間也存在著某種相似,這種相似就是五髒的功能。“五行”這兩個字在《黃帝內經》中出現了上千次,幾乎整本書都在講五行五髒理論,可以說,沒有五行文化,就沒有中醫五髒體係辨證論治的知識構架,沒有五行,就沒有中醫整體思想和五髒學說。五髒在人體中處於核心地位,並在生理、病理方麵有機相連,從而創立了“藏象學說”,是中醫學術發展和臨床實踐的立論之基。“藏”指藏於體內的內髒,實際上就是以五髒為中心的五個生理、病理功能係統——心係統、肝係統、脾係統、肺係統、腎係統。(可參閱筆者《辨證辨病結合綱要》一書),“象”是這五大係統的外在現象(五大係統表現於外的生理、病理征象)和比象(五大係統與自然界的事物與現象類比所獲得的征象)。人體全部功能分別歸屬於五大係統,其健全與協調是生命活動、身心安康的關鍵。中醫學所稱謂的藏象,與髒腑有別,此五大係統有別於西醫的形態學和功能學分類,髒腑雖有一定的形態和結構,但在這並非單指解剖學的單位,五大係統是將其氣化功能作為“人體功能態”係統來認識的,因此更重要的是一個機能單位。“藏藏於內,象現於外”、“司外揣內”,是以整體的觀念來分析、認識和歸類人體五大係統的。

    2.5.4提示四:養生重點,按照人體五大係統歸類,結合自然界環境、氣候變化的特點來調養心理和進行軀體鍛煉,達到形神合一的健康態,從而益壽延年。

    3.中醫體檢

    醫學科學的革命將迎來更大的發展,需要生成和創新出一係列新的學科和內容,包括古老的、民族的中醫傳統文化,能否譜寫出新的篇章,登上現代的舞台亮相,我們將拭目以待。

    醫學上的體格檢查,是西洋醫學傳入我國之後,近二、三十年迅速興起的學科,特別是進入二十一世紀,全國各地、各級省市級醫院都先後組建成立了體檢科、體檢部。專門對機關團體、企業、事業單位以及社區等各類社會成員進行身體健康的全麵檢查,這是國民健康意識的增強和醫學科學發展傳播健康文化、進行健康管理的必然。然而我們看到當前全是清一色的西醫體檢,應用各類先進的、專業的儀器設備進行檢查,優點很多,各種理化檢查均可量化,有確切的數據報告,正常與否,有病無病一目了然。但是,缺陷是可能漏掉處於疾病臨界狀態的亞健康群體,身體自覺有諸多不適和某些痛苦難挨的人,體檢的客觀指標往往均屬正常範疇,西醫對這類亞健康人群無能為力,無法解釋……而且,體檢費用昂貴,幾百元、上千元、鑽石套餐甚至高達幾千元,有些項目對人體還可能有某些傷害。

    中醫學是中華民族五千年光輝文化史上一枚經久不凋的花朵,能否創立出一個中醫體檢的學科!中醫體檢最大的硬傷是在於缺少量化標準,全靠檢查醫生紮紮實實的理論基礎和豐富的臨床經驗。需要各科臨症多,可稱是中醫的全科醫生,甚至業醫二三十年的資深中醫師,才能擔當起來。還因為中醫體檢不能用數字說話,顯得有些籠統,甚至給人以模糊的感覺,但是卻能夠診察出那些亞健康狀態的群體,並發揮出《黃帝內經》“上工治未病”的優勢,這是一種先進的健康理念,未雨綢繆,促進此群體快速康複,預防和避免疾病,保障生存質量從而達到自然壽命。

    在這講一個中國近代史上五四新文化名人胡適的故事。胡適是20世紀初期反對中醫的重量級人物,他青年時代曾赴美留學多年,深受西方思想文化的影響,在政治上主張全盤西化,提倡新文化,態度強硬地認為中醫是不科學的。後來的一件事,卻讓胡適改變了對中醫的偏見。1920年11月,胡適罹患糖尿病與腎炎,在北京協和醫院采用西醫療法久治不愈,被宣判死刑,朋友建議他去采用中醫方法治療,胡適勉強應允,不料反而治療痊愈。又活了40多年,這把胡適推入到一個很尷尬的境地。他反對中醫,卻是中醫治好了他的重病,在事實麵前任何解釋的語言都顯得蒼白無力。胡適隻好退而認為“中醫不科學,很糊塗,但是能治病。”他的頌文中還是希望“許多醫學者在化驗室,拿著玻璃管子,在那做化學的分析,鍋子煮的中國藥,桌子上翻開著《本草》、《千金方》、《外台秘要》一類的古醫書”,想“把黃化驗出來,看它的成分究竟是什?何以有這樣大的功效?”胡適的病讓中醫治好了,但他並沒有認為中醫是科學的,仍然希望用西醫的那套檢驗方法來證明中醫治病的道理,結果當然使他失望。他不知道根本原因是在於,中醫與西醫兩個理論體係的觀察方法、思維方法、思維方式的截然不同造成的。(參閱筆者《辯證與辯病結合綱要》一書中的“兩個不同醫學體係的產生和發展”。)是檢驗中醫學的標尺用錯了,而不是中醫學錯了,中醫學並沒有什都得小白鼠、小白兔說了才算數。科學的目的是追求真理,既然“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那能治好病的醫學,就應該是科學的醫學。客觀存在的真理,是不以人們承認與否為標準,而是以實踐為標準的。中醫學將人看作一個有機的整體,在這個有機整體中,五髒六腑的盛衰和病變都會通過精氣神,精血津液等介質表現於體表,高明的中醫常常能從脈象、眼神、舌苔、眉毛、頭發、皮膚、手掌紋路、指甲顏色等細微變化診斷出體內的疾病,這就是中醫的神奇之處,中醫的這一理論並不是憑空產生的,它源於自然萬象的規律。其聯係是如此神奇微妙,它們相互影響,互為表,人體也是這樣,身體外部的一切都在反映著體內的情況。中醫學理論升華,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理論體係。它為中華民族幾千年繁衍生息、繁榮昌盛,立下了不朽的、偉大的曆史功勳。希望現代的“胡適”們,有了健康難題時不拘成見去找中醫,客觀地對待中醫學吧!

    中醫體檢不需要借助任何儀器,應該是由中醫師在天人合一、人體陰陽平衡、五行生克製化、藏象、經絡、氣血、寒熱、虛實等中醫理論指導下,根據傳統的中醫診斷學,通過望、聞、問、切等診察方法,對受檢者的身體狀況做一個綜合判斷,進行分類,可分為陰虛、陽虛、陰陽兩虛、氣虛、血虛、氣血兩虛、火熱、血瘀、濕蘊、痰結等,從而來確定被檢者的體質、氣質、髒腑健康與否的狀況。應該看到:人雖然有陰陽五行的不同本質屬性,有先天稟賦差異的不同,更有後天之影響,但是人群的大多數經常處在相對的陰陽平衡和諧的狀態之下,而不生疾病,是屬於生理體質的健康人群。同時也應該看到不同的人群,有著對某些病因有較強的易感性;同時視體質的不同而對不同病變類型有著潛在傾向性。從健康到疾病有個似病非病的過渡階段;同樣從疾病到恢複健康也有個似愈非愈的過渡階段;處在這兩個過渡階段的體質,可以稱為病理體質,是屬於亞健康人群或患病者。

    根據以上分析,無論西醫體檢結果正常與否,隻要受檢者自我感覺有任何不舒服,例如:疲倦、乏力、氣短、多汗、怕冷、怕熱、口幹、口苦等,中醫體檢都可以進行辨證分型,並給出中醫治療上的相應對策,和日常養生保健方麵的指導。包括飲食宜忌,食療、食養、食補的建議,起居運動,生活上健康習慣的培養,以及心性、精神情誌方麵的調節等等,並且製定出依據每個體質特點,個性化、針對性強的方案,達到預防疾病、養生益體、提升健康素質的目的。

    3.1中醫體檢項目有三類

    3.1.1運用望聞問切,四診合參

    望診:


>>章節報錯<<

如果您喜歡,請把《中華養生學中醫原理及實操指南》,方便以後閱讀中華養生學中醫原理及實操指南中華養生學中醫原理及實操指南07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中華養生學中醫原理及實操指南中華養生學中醫原理及實操指南07並對中華養生學中醫原理及實操指南章節有什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