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八十三章 針對性調伏

類別:玄幻魔法 作者:洪山詩人 本章:第五百八十三章 針對性調伏

    既然已經得到上師瑜珈的全部修法心要,接下來的實踐,就全憑個人的努力。正所謂師傅領進門,修行靠各人。

    這是一個見效非常快的法門,據許多人說過,幾乎在每個認真修法的弟子中,都出現各種現象。而對於我來說,最開始的第一步,卻很難成功。

    上師瑜珈的第一步,也是最為關鍵的一步,就是成功觀想上師。在米拉日巴的傳記中,他每當遇到難題或者困惑時,每當出現感情波動時,都會在打坐中觀想起上師馬爾巴,而馬爾巴,也會在此時,給他指導,如果想夢見,那上師就真的出現在夢中,給予教授。

    這有點像傳說,有點類似於陳咬金三板斧的來源,是夢中的神仙告訴他的。但是,這事卻清楚地記載在米拉日巴的傳記中,是他的弟子惹瓊巴親耳聽到師父這樣說的。

    別說上師在禪坐中托夢指導,就是觀想上師達到栩栩如生的地步,都很難。因為這不是單純的記憶,上師穿的什衣服,笑容怎樣,而是一種直覺,就像你一旦想起你的母親,母親的形象就出現在你的腦海。

    當然,每二步是一失去,也就是說,不管你在哪在幹什,上師的形象始終在你腦海,好像第三者視角一樣,從未有離開。第三步才談得上,上師在你禪坐中,如同在你身邊說話,隨時指導你的修行。

    據說,經過了大約二十多天後,我們一起學習的師兄中,有兩個人,幾乎就達到這一步了,甚至還商量,到哪個深山石洞去修行,如同曆代偉大的聖者一樣,如同祖師米拉日巴一樣。為此,上師作了專門的訓斥與指導。

    “有些人喜歡坐在山洞或樹下,這時鬼神就已經盯上他了,有些鬼神專門對此種人造違緣,以後極有可能會精神失常,這非常危險。雖然在佛經說要依止寂靜的地方,但其前提必須首先依止上師相當長的時間,斷除一切疑惑,比如對寧瑪巴的所有教典精通以後,才可依止寂靜的地方掩關修持。否則,對教理一竅不通,對上師也沒有虔誠的恭敬心,如此一個人在寂靜的地方修持就不可能得到任何利益,甚至還會有生命的危險。”

    為此,上師還專門講了道理。“我們再對此問題深入探討,一個修行人要到寂靜處修持,需要具足相當多的條件和要求。首先,他必須要恭敬上師,常修上師瑜伽,若能一心一意地祈禱上師,就不會有任何鬼神的違緣;其次,對大悲心也必須要修持,如果相續中真正生起大慈大悲的菩提心,那鬼神也不會加害。我們不管是修斷法還是修其他的任何法,依止上師都非常重要。”

    最後,他好像為此對我們大家都宣布:“我希望大家不要一開始就住在山洞等無人寂靜的地方,首先應該依止具有法相的上師,認真聽聞佛法,最好不要離開聞思修。我這意思並非讓大家聞思一生而不要修行,但一輩子都在盲修瞎煉而不聞思,這也是一種邪道。”

    所謂上師瑜珈,最後的目的,是把上師當成本尊當成菩薩,如果你設想自己就是本尊就是菩薩的話,這種設想太大膽太沒有根據,於是,我們可以先把上師設想為菩薩,再設想自己與上師就是一體的,這種設想在心理及現實中,是稍微容易實現的步驟。

    但問題來了,至少我本人,始終在觀想時,總不能把自己與上師二者融合起來,按我問上師時上師的回答:有分別心。

    “大多人都有分別心,這是修上師瑜珈的普遍問題。”上師雖然這樣說,但是,我不敢肯定他是在安慰我,還是在陳述事實。

    直到有一天,他真的以調伏分別心,給我們大眾講課時,我才發現,上師這樣說,肯定是多數人的普遍現象。

    “雖然眾生心中有無窮無盡的分別念,但卻無絲毫的實義,它們全都是煩惱和痛苦的本性。這些分別念就像是水中的波紋一樣,如果不善加對治,而讓它自然生起,那永遠也沒有盡頭。就像是孩童用木塊和沙石作遊戲,始終沒有滿足,永遠不會舍棄,就這樣在無意義的分別念當中一直散漫著。所以對於以前惡劣的習氣和所有的煩惱分別念,我們一定要用智慧立刻加以對治,將它們全部斷除。”

    這個意思當然很好理解。如果沒有長期堅持精進修持,那無始以來的習氣不但難以改掉,而且前麵得到的少許智慧也難以鞏固,非常容易消失。所以我們對善法和聞思修應當盡心盡力地去行持。

    “如果僅是修持而不斷除分別念,也不可能現前清淨的禪定和智慧。所以為了將自己的境界越來越增上殊勝,務必要斷掉一切惡劣的分別念,為此我們應住在寂靜的地方,經常要觀察自己的心。”

    當然,以現在我們的能力,所謂住在寂靜的地方,也不可能是單獨住在大山深處的荒野。

    “貪欲強烈的人,就像餓狗一樣。大家知道,餓狗白天晚上都是在為了自己的飲食而到處奔跑。那些不知足少欲的人就是如此,其內心始終存有一個貪心——或希求異性朋友、或名聲、或財富等等,分別念層出不窮。追求而未得到時,心異常苦悶痛苦,得到後心也是一點不滿足,猶如在火上澆油,貪欲的火焰反而愈加盛燃。也像夢中求水,喝了又喝,不管喝多少也非常幹渴。若能將自己的貪心斷掉,則沒有如此劇烈的痛苦,所以我們應該精進於斷除自己的貪心。”

    餓狗這個比喻,相當嚴厲,但給我們警醒。由此推之,貪求是分別心的重要原因。

    “釋迦牟尼佛在經典中指出,聽聞一堂課的功德也是不可思議。由此有些人可能會想:善星比丘通達三藏,像他那樣的聽聞已相當不錯,像他那樣的精通我們也是不可能,但善星比丘最後還是墮入了三惡趣。其中的原因是,像提婆達多或善星比丘這樣造五無間罪或是對上師生邪見的人,雖然他們已聽聞了佛法,但他們的罪業已把聽聞的功德摧毀了。比如念觀音心咒的功德雖然非常大,但如果念咒之人殺了母親,那此罪業已經勝伏其善根。希望大家不要造五無間罪,這樣天天聞法,以後一定會往生極樂世界。”

    對上師不生邪見,這也是戒律之一。

    “現在有些其他派別的弟子,認為不必努力聞思而熱衷於修行,以為整天閉起眼睛坐在那這才是究竟的修法,對此種說法我不大以為然。有些人說不需要聞思,就像普賢如來一樣修就可以成就,但這種人也太不自量力了,也不琢磨一下,自己是否是普賢如來那樣的根機!希望大家一定要再三地聞法,經常聞思輪回的痛苦、祈禱上師、對眾生生起大悲心、修自他交換的菩提心,這就是最殊勝的一種修行。”

    不需要聞思,以為拿一個密法就可以打天下,這有點類似於漢傳佛教所批的那種:通宗不通教,開口便亂道。

    “在無邊無際難以忍受的輪回痛苦大海中,雖然暫時呈現了少許安樂,但這些安樂實際上都在引誘迷惑我們的心,就像是妖女的微笑不能相信。在本師傳中,釋迦牟尼佛在往世曾是一位商主,他到了一個羅洲,彼洲上的許多妖女就使用各種伎倆和欲妙來引誘他,那些妖女暫時顯得快樂姝麗,但其本性卻都是痛苦和誘惑欺騙。這些暫時的快樂不僅是痛苦的本性,而且也在那那地變化,猶如閃電,這就是無常。我們今天所擁有的財產,明天是否還繼續存在呢?如今身體健康強壯,將來是否仍然無病快樂,如是等等,這一切都是難以預料的,所以,可謂諸法如閃電”。

    人們貪著世間法,如何享受也不會滿足,猶如小孩貪吃甜美的糖果,再三地咀嚼也是嚐不夠。然而,世間上所有的法不管再美妙,也都不存在任何的可靠性。比如,梵天的財富在世間上屬於最為上等精粹,但這些財物以及他們所享受的妙欲也不會永,不值得信賴,也沒有任何實義。

    “世間上的這些法不管如何千姿百態地顯現,其實都是空性,我們怎會對之生起貪心呢?有如是的貪心,便會有如是痛苦的因。所以華智仁波切說:“當生貪心的時候,立刻就要舍棄它。”《佛子行》中也講,引起貪心的這個事物,必須馬上拋棄。”

    由此空性得知,貪心因為無所得,所以並無存在的必要。上師接下來,就繼續打比方:“對於一棵芭蕉樹,當我們以理智逐漸分析它時,就會發現它麵為空心,沒有一絲一毫的精華實義。如是我們深入細致地觀察輪回中的一切諸法,也會發現它們如同芭蕉樹,所以在整個輪回中都不存在一個可靠的法。通過這樣觀察,得到定解時,自然就不會對善妙的事物生起貪心,對低劣粗鄙的事物也不會產生厭惡之心,對一切法就不會產生粗大的分別念和執著,相反我們會去希求無變的大樂,即原始的自然本智。”

    暫時的輪回並沒有任何東西值得追求,真正值得我們希求的是永不變的殊勝智慧。因此我們一生當中所做的各種瑣事,全都是徒勞無益。

    接下來,上師說得更具體了:“比如我們搞建築做生意等世間法就是毫無意義,口中言說各種不如法的語言也沒有任何意義,然後心麵產生的煩惱分別念——貪嗔等心也全都是痛苦的因。對於這些身口意的一切世間瑣事,我們應該全部舍棄,從此以後,身體應該作頂禮、轉繞等善法,口應該念誦經咒,心中應該生起清淨心、大悲心,觀修生起次第和圓滿次第。”

    釋迦牟尼佛在經中指出:若身體做各種世間的事業、口中講各種非語(不如法的語言)、心生各種分別念,這些都有極大過患。為此,我們應當時時憶念大悲尊者釋迦牟尼佛的金剛語,發願從今以後,一定要好好護持自己的心,斷惡行善。

    “無風吹動的燈火端直又明亮,若遠離分別念,那我們的心就如無風的燈火,如是在清淨的心當中安住,幸福又快樂。若不遠離分別念,那自己的心始終不會清淨,因此我們的心應當盡量安住下來,不要尋伺、也不要跟隨外境,這樣所有的功德就會自然而然地顯現。猶如澄清的水才能顯現月亮的影子,若一搖動,就現不出任何影像。”

    這也是為我們宣講一個禪定的修法:自心的分別念,就像是小猴子蹦蹦跳跳,當我們抓住它的時候,必須要以一根正念的繩子來捆住它,否則它一那也不會老實安份。因此我們對自己的心應時時刻刻地進行觀察。

    “如一個大國王,在同外境的敵人作戰時,麵對著敵人的千軍萬馬,雖然也有失敗的時候,但天天失敗也不太可能。若事先預知將會失敗,他可能更加小心翼翼周密策劃安排。而心中的煩惱能毀壞所有的眾生,此敵軍更為凶猛,它遠遠超過外界的敵人。如果我們真正能依靠殊勝的對治力,與煩惱的敵軍作戰,那最終一定會取得徹底的勝利。可是對煩惱作戰的人,在這個世界上又有幾個?”

    在此時此地,這個所謂的殊勝的力量,最可靠的,就是上師了。接著他又打了一個家庭的比喻,讓我們很意外。因為我們知道,上師本人並沒有家庭。

    “如在某家庭中,有一個性格惡劣的妻子,整天謾罵吵鬧,家人的生活就一直會陷於困境中。同理,如果煩惱存在心中,我們永遠也不會有安樂。一個惡妻,不但會耗盡家財,而且有些男人也會因她而喪命。若我們心中的煩惱沒有調伏,則其後果比一個惡妻更為可怕。欲想斷除煩惱,自己有能力做到,而要舍棄惡劣的妻子,一般人不一定有這個能力。”

    心沒有調伏,則產生百般的痛苦。實際上,世界上所有的痛苦都是從我執和未調伏自心而產生,調伏心則能製伏一切,否則什都不能勝伏。所以為了調伏自己的心,我們應該精進努力地修持善法。


>>章節報錯<<

如果您喜歡,請把《一名隱士的前半生》,方便以後閱讀一名隱士的前半生第五百八十三章 針對性調伏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一名隱士的前半生第五百八十三章 針對性調伏並對一名隱士的前半生章節有什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