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修身智慧(2)

類別:其他類型 作者:曾國藩 本章:第45章 修身智慧(2)

    同治三年(1864年)六月十六日,湘軍最終攻下南京,將轟轟烈烈的太平國起義鎮壓了下去。這本是曾國藩與湘軍苦戰多年的結果,然而曾國藩卻在上疏中將攻克南京之功完全歸於朝廷,表現得十分理智。    與曾國藩不同,曾國荃是個追求“百尺竿頭,更進一步”的人。攻陷南京之後,曾國荃認為全是他一人的功勞,朝廷應該給他更多的賞賜才對,所以經常發牢騷。曾國藩對此十分擔心,他告誡曾國荃:“自古有幾個人有高的官位、大的權力,還享有大的名聲而最後能保全自己的呢?你縱然有大的本事,但你必須讓一半功勞給老爺才行。”    為了開導鬱鬱寡歡的老九,曾國藩還寫了這樣一首詩:“左列鍾銘右謗書,人生隨處有乘除。低頭一拜屠羊,萬事浮雲過太虛。”詩中用屠羊的典故,教育曾國荃要把名利看得淡一些。    楚昭王時,有一個賣羊肉的屠夫,實際上他是一個有才能的隱士,人們叫他屠羊。伍子胥為了報父兄之仇,率領吳軍打敗了楚軍。楚昭王被迫流亡,屠羊跟著楚昭王一起逃亡,途中為楚昭王排憂解難,立了很大的功勞。後來楚昭王複國了,大賞那些與他共患難的隨從。    當楚昭王給屠羊以賞賜時,屠羊卻不要賞賜,他:“當年楚王失去了國家,所以我失去了賣羊肉的攤位。現在楚王恢複了故土,我也恢複了我的羊肉攤,這樣便等於恢複了我固有的爵祿,還要什賞賜呢?”然而楚昭王一定要賞賜他,屠羊又:“楚王丟掉了國家,不是我的過錯,所以我沒有請罪殺了我;楚王奪回了國家,也不是我的功勞,所以我也不能領賞。”屠羊越是不要賞賜,楚昭王越要賞賜他,而且一定要召見他。屠羊依然不為所動,:“依據楚國的規矩,隻有立了大功,應受大賞的人才可以覲見國王,我屠羊智不足以存國,勇不足以殺寇,吳軍打進郢都的時候,我隻是因為害怕而跟著大王逃跑的,並非是為了效忠大王。現在大王非要見我,這是違背楚國規矩的事情,我可不想讓下人笑話。”    楚昭王聽了這番話,感慨地:“屠羊隻是一個殺羊的屠夫,地位卑賤,的道理卻如此高深,這是一位賢人啊!”於是便派司馬子綦親自去請屠羊,要“延之以三旌之位”,也就是要讓他做地位最高的卿。    不料屠羊卻不肯受命,他:“我知道卿的地位,比我一個賣羊肉的不知要高多少倍,卿一年的俸祿,恐怕是我賣一輩子羊肉也賺不來的。可是我怎能夠因為自己貪圖高官厚祿而使國君得到一個濫行獎賞的惡名呢?我是不能這樣做的,還是讓我回到我的羊肉攤上去。”    曾國藩舉屠羊的例子就是要曾國荃懂得:不要太看重名利,對名利要淡然處之。他認為,無論是為人還是做官,都不能太貪心,都必須知足。在名利問題上,應該以“恬淡”之心處之,學會“盡性知命”,這樣才能做到持盈保泰。    曾國藩涉身軍務,戰爭的激烈、殘酷,人事上的相互猜忌、爭權奪利,時時刻刻讓他處於緊張焦慮之中。為此,曾國藩常覺身心疲憊。描述自己身體狀況的言語時常載於他的日記和與朋友的書信往來之中,並且免不了涉及古人心胸開闊、恬然物外的自怡之趣,曾國藩此時往往充滿羨慕之情。    心胸寬廣,把生死和名利置於腦後,這樣才會身心舒暢,但曾國藩常常做不到這一點,經常為了博得一個好名聲而茶飯不思,寢食不安。對此,曾國藩心欲改之而又無可奈何,他就是在這樣的矛盾和不斷反省自我中度過一生的。一方麵,功名利祿心很強,這是他最初踏上仕途的原因和動力;但另一方麵,曾國藩的身體狀況不是很好,長時間的車馬勞頓和軍政要務讓他時刻不得安寧,這更給他的身心帶來了很大壓力。為此曾國藩不得不想盡一切辦法緩解,古人淡泊名利的心胸是他一直不斷追求的。但人的性格一旦生成,往往很難有所改變,何況曾國藩身居高位,政務、軍務纏身,要不計名利是不可能的。他能夠做的就是不斷提醒自己,不斷以古代心胸開闊者為學習榜樣,讀他們的詩作文章,體會他們在其中表達出來的光明磊落之心。    道家為破除名利的束縛,主張無為;佛家則幹脆教導人逃離紅塵。這兩種辦法視功名如糞土,固然無拖累,但僅為一己快樂而計,非有責任感、使命感的聖賢豪傑所願為。人生於世,苦難眾多,誌士仁人,更應以治國安民為己任。此外又要不受名利之累,就更加困難。“淡”的妙處,不但不妨礙成大業、辦大事,還給自己留出一片安閑自在的地,享受人生,同時也使事業獲得推動,正是兩全其美之法。    讀書可以改變氣質    【原典】    字諭紀澤兒、紀鴻兒:    人之氣質,由於生,本難改變,惟讀書則可變化氣質。古之精相法者,並言讀書可以變換骨相。    【譯文】    字諭紀澤兒、紀鴻兒:    人的氣質,由於生,本來難以改變,隻有讀書才可以改變它。古代精於相麵的人,都讀書可以改變骨相。    讀書體味得深的人,氣質也會超凡脫俗    曾國藩出生在一個耕讀之家,他的祖父沒有讀過多少書,但壯年悔過,因此對曾國藩的父親要求很嚴,曾國藩的父親曾竹亭雖然長期苦學,但資質有限,直到四十三歲時才補為縣學生員。曾竹亭知道自己的能力有限,所以就又把期望放到了兒子們身上。曾國藩曾回憶:“先父……平生苦學,他教授學生,有二十多年。國藩愚笨,從八歲起跟父親在家中私塾學習,早晚講技,十分用心,不懂就讓父親再講一遍,還不懂再講一遍。先父有時帶我在路上,有時把我從床上喚起,反複問我平常不懂之處,一定要我搞懂。他對待其他的學童也是這樣,後來他教我的弟弟們也是這樣。他曾經:‘我本來就很愚鈍,教育你們當中愚笨的,也不覺得麻煩、艱難。’”    在這樣的家庭,曾國藩八歲時已經讀完了“五經”。十四歲時,受教讀《周禮》《禮儀》,直至能夠背誦,還讀了《史記》和《文選》,這些造就了曾國藩一生的學問基礎。他之所以顯達,推究其根源,實在是靠家學的傳授。但是,從根本上來,曾國藩一生的學問功業,還是基於他自己的苦讀。對曾國藩來,美服可以沒有,佳肴可以沒有,但是書卻不能沒有,讀書是他生命的重要部分。    曾國藩在青少年時代就酷愛書籍。道光十六年(186年)的那次會試落第後,他自知功力不深,便立即收拾行裝,搭乘運河的糧船南下。雖然會試落榜,但卻使這個生長在深山的“寒門”士子大開眼界,他決定利用這次回家的機會,進行一次江南遊,實現“行萬路,讀萬卷書”的宏願。    這時曾國藩身上的盤纏已經所剩無幾。路過睢寧時,遇到了知縣易作梅。易知縣也是湘鄉人,他與曾國藩的祖父、父親非常熟悉,與曾國藩也相識。他鄉遇故人,易知縣自然要留這位老鄉在他所任的縣上玩幾。交談中易知縣得知曾國藩會試未中,但從其家教以及言談舉止中,可以看得出曾國藩是個非凡之人,前程一定不可限量。易知縣知道曾國藩留京一年多,所帶銀兩肯定所剩無幾,便有心幫助曾國藩。當曾國藩開口向易知縣借錢做路費時,易知縣慷慨應允,借給曾國藩一百兩銀子,臨別還給了他幾兩散銀。    經過金陵時,曾國藩在書肆中看見一部精刻的《二十三史》,愛不釋手,他太喜歡這部書了。然而一問價格,曾國藩大吃一驚,要一百兩銀子,恰好與他身上所有的錢相當。他想折價把這部史書買下來,但書商似乎猜透了他的心理,一點價都不肯讓,一百兩銀子少一錢也不賣。曾國藩心中暗自盤算:金陵到湘鄉全是水路,船票已交錢定好,沿途不再遊玩,省吃儉用,費用有限。這時已是初夏,隨身所帶的一些皮袍冬衣,反正也穿不著了,幹脆送去當了,勉強還可夠用。    於是曾國藩把一時不穿的衣物全部送進了當鋪,毅然把那部心愛的《二十三史》買了回來。此時,他如獲至寶,心理上得到了極大的滿足。他平生第一次花這多錢,就是為了買書。此一舉動,足見曾國藩青年時代誌趣的高雅。曾國藩的一生不愛錢、不聚財,但卻愛書,愛聚書。    回家以後,父親見曾國藩花了上百兩銀子買回一堆書,非但沒有責備,反而鼓勵他:“爾借錢買書,吾不惜為汝彌縫,但能悉心讀之,斯不負耳。”父親的話對曾國藩起了很大作用,從此他閉門不出,奮發讀書,並立下誓言:“嗣後每日點十頁,間斷就是不孝。”    曾國藩發憤攻讀一年,這部《二十三史》全部閱讀完畢,一部《二十三史》爛熟於胸,此後便形成了每點史書十頁的習慣,一生從未間斷。這樣,自京師會試以來,曾國藩培養了對古文和曆史的愛好,為以後更為廣泛地研究學術問題,總結曆代統治者的經驗教訓,參與治理國家和社會打下了基礎。所以,他後來回顧自己的讀書治學過程時:“及乙未到京後,始有誌學詩、古文並作字之法。”    曾國藩供職京師的時候,正是中國內憂外患交迫的時候,所以,他讀書更側重經世致用之學,特別是輿地之學。在閑暇的時候,曾國藩對於軍政大計以及各種庶務,仔細地、有所選擇地閱讀古代史籍,盡量把現實的問題考究詳盡。所以一旦當權,便能把平時讀書得來的學問拿出來應用。後來太平國聲勢大盛,曾國藩以一書生帶兵,終能剿滅洪、楊,一般人都很驚訝。我們隻要知道他十多年的京師生活,十多年京師名流之間的交往互教,十多年京師期間堅持不懈地刻苦攻讀經世致用之書籍,是如何地準備著應付事變,如何地關切時務,如何地虛心研究,便可知道曾國藩的成功,絕對不是僥幸得來的了。    當時掌理全國庶政的六部,除了戶部之外,曾國藩還擔任過其他禮、吏、兵、刑、工五部的侍郎。在為官期間,對照自己所任各部的工作特點,他專心潛讀《通典》和《資治通鑒》,由此而洞悉了從古至今的政事利弊、官場風氣及民生疾苦。曾國藩由內閣學士升為禮部右侍郎署兵部左侍郎時,閱遍清代道光以前曆朝文獻,目睹時局危急而政風頹靡,遂因皇帝之下詔求言而先後參照史籍上了幾道條陳時務的奏疏,體現了他明道經世的抱負。    在曾國藩讀書榜樣的示範下,湘軍將帥們都把孔、孟、周、張、程、朱,直到船山的“聖賢學脈”“儒家道統”作為自己的思想信仰,從中國傳統文化寶庫中廣搜博取,以求治國用兵之道,為其軍政實踐服務。    正如郭嵩燾所:“軍興以來,湘人起文學任將帥,肩項相望。一時武健強力,多知折節讀書。軍行所至,聞弦歌之聲。”大批湘軍將領多是從“一介書生”“布衣寒士”而投筆從戎,從文書、幕僚或中下級軍官,一躍而成為統兵作戰、獨當一麵的高級將帥,不少人成為巡撫總督一類的封疆大吏,有的甚至成為清朝中央政府的尚書、軍機大臣、大學士。    曾國藩在讀書學習方麵尤為可貴的是,把它作為生命中重要的部分,相伴終生。

    緊急通知: 最近發現很多高仿網站或app!導致很多用戶反應賬號密碼錯誤,無法登陸和很多不存在等問題!請大家訪問時一定要看清網址!

    唯一網址為全拚音:yikaniashune或yikaniashu


>>章節報錯<<

如果您喜歡,請把《曾國藩全鑒》,方便以後閱讀曾國藩全鑒第45章 修身智慧(2)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曾國藩全鑒第45章 修身智慧(2)並對曾國藩全鑒章節有什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