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齊家準則(1)

類別:其他類型 作者:曾國藩 本章:第46章 齊家準則(1)

    節儉持家,福澤悠久    【原典】    歐陽夫人左右:    夫人率兒婦輩在家,須事事立個一定章程,居官不過偶然之事,居家乃是長久之計,能從勤儉耕讀上做出好規模,雖一旦罷官,尚不失為興旺氣象。若貪圖衙門之熱鬧,不立家鄉之基業,則罷官之後,便覺氣象蕭索。凡有盛必有衰,不可不預為之計。望夫人教訓兒孫婦女,常常作家中無官之想,時時有謙恭省儉之意,則福澤悠久,餘心大慰矣。    【譯文】    歐陽夫人左右:    夫人帶著兒子、兒媳住在家,必須每件事都立個規矩。做官不過是一時的事,住在家才是長久的事,能在勤儉耕田、勤奮讀書上開創一個好局麵,即使哪罷了官,還是一番興旺的景象。如果貪圖衙門的熱鬧,不立下家鄉的基業,那罷官之後就會覺得氣象蕭條了。凡有盛必有衰,不可不預先做個打算。希望夫人教育兒孫晚輩,要當家沒人做官,時刻有謙讓、恭敬、節省的想法,那就會給後代帶來永久的幸福,那樣我心就很高興了。    勤儉治家才是獲得幸福的最好方法    曾國藩囑咐弟弟道:“望弟於‘儉’字加一番工夫,用一番苦心,不特家常用度宜儉,即修造公費,周濟人情,亦須有一儉字的意思。”曾國藩又:“居家之道,隻有崇尚儉樸才可以長久,處亂世尤以戒奢侈為要義。”    “儉”是中華民族最重要的一項美德。《左傳·莊公二十四年》中:“儉,德之共也;侈,惡之大也。”意思是,節儉是一切美德的基礎和根源,而奢侈則是所有惡行中最為嚴重的。這部先秦經典將“儉”字提高到無以複加的高度上,充分地展示了節儉的重要意義。    先秦時,墨子提出:“儉節則昌,淫佚則亡。”將“儉”字提到個人和國家成敗興亡的層麵上來,從此,“儉”不再僅僅是一種內在的美德,而且是成功學中的一個關鍵性範疇了。    具體來,“儉”字的益處有許多方麵,因此石成金在《傳家寶》中進行了總結,他:“儉有四益:凡貪淫之過未有不生於奢侈者,儉則不貪不淫,是儉可養德也;人之受用自有劑量,省嗇淡泊有長久之理,是儉可養壽也;醉濃飽鮮,昏入神誌,若蔬食菜羹,則腸胃清虛,無滓無穢,是儉可養神也;奢者妄取苟求,誌氣卑辱,一從儉約,則於人無求,於己無愧,是儉又可養心也。”石成金從“養德”“養壽”“養神”“養心”四個方麵歸納了“儉”字在個人自我修養方麵的作用,可謂精練而深刻。當然,“儉”雖作用於一人,但其作用卻不僅僅局限在一個人身上。除了上述四個方麵外,“儉”字在治家、為官、治國方麵,有著更為顯著的作用。    曾國藩在家書中也講到“儉”的重要性。儉樸持家,是曾家的祖傳家風。曾國藩作為同輩長男,從持家之始,就將“儉”字放在頭等重要的地位上。他教育子侄:“‘儉’字工夫,第一莫著華麗衣服,第二莫多用仆婢雇工。”其中的“儉”字,又與“勤”字相關聯,所以曾國藩常常將“勤”“儉”並舉。不用奴婢和仆役,固然是為了少花錢,但更重要的目的卻是為了培養家人親自勞動、愛惜勞動成果的習慣。曾家的男子都要親自下地耕田,婦女都要親自紡織。為兒子娶妻,也選勤儉之家,而不願與官宦之家聯姻,以免養成奢惰之習。曾紀澤剛剛結婚,曾國藩就告誡兒子,要他引導媳婦織布做衣:“新婦始至吾家,教以勤儉,紡績以事縫紉,下廚以議酒食,此二者,婦職之最要者也。”    曾國藩自己更是一生儉樸。他衣著樸素,布袍鞋襪,都是其夫人、兒媳所做。吃的也是粗茶淡飯。即使是官至大學士,每次吃飯也僅一個葷菜,如果不是有客人來,從不加菜。因此,時人戲稱他為“一品宰相”。“一品”指的就是“一葷”。有一件衣服,曾國藩平時舍不得穿,隻在慶典或過新年時才穿上。這件衣服穿了三十多年,到他去世時,還像新的一樣。對此,他幽默地:“古人雲:‘衣不如新,人不如故。’然以吾視之,衣亦不如故也。試觀今日之衣料,有如當年之精者乎?”    曾國藩認為一個家庭,隻有崇尚儉樸才可能長久。“與儉樸相反的,是官宦習氣。”齊家之道,最忌諱的就是染上官宦人家的習氣。為了保持以儉持家的家風,避免染上官宦人家的習氣,曾國藩不與官宦習氣太重的人家聯姻。他在給父母的信中:“兒女聯姻,一定要找勤儉孝友之家,不要與做官的人家聯姻,這樣才不致助長子弟們奢侈懶惰之習氣。”    有一次,一個常姓大家族想跟曾國藩家攀親。曾國藩得知這件事之後,堅決不同意。倒不是門不當、戶不對,而是他認為常家官宦的習氣太重。在給弟弟們的信中,他解釋:“聽常家的公子最喜歡依仗父輩的權勢作威作福,穿著華麗的衣服,帶著一大批仆從。恐怕他們家有官宦人家的驕奢習氣,會亂我家的家規,教壞我家的子弟。所以,我家不能跟他們聯姻。”因此,在曾紀澤的婚事上,曾國藩專門寫信給家,希望能在鄉間選一個普通人家的女兒。    曾國藩的節儉還表現在一些特殊的事情上。他認為,日常持家應當把一些零碎物件,如碎布、紙片都收集起來,以備使用。如他所言:“務宜細心收拾,即一紙一縷、竹頭木屑,皆宜撿拾”,“可珍之物固應愛惜,即尋常器件亦當匯集品分,有條有理:竹頭木屑,皆為有用,則隨處皆取攜不窮也。”積少成多,就會變廢為寶。這樣家既顯得整齊,又節省了財物,還養成勤動手、辦事有條理的好習慣。    曾國藩還教導他的兒女要節儉,:“家中的男孩子必須走路,不可坐轎騎馬;女孩子不要太懶惰,應當早日學習燒菜煮飯。勤快,就是生動之氣;節儉,就是收斂之氣。一個家庭能做到既勤又儉,那就絕對不可能不興旺發達。”曾國藩在這之所以反複強調勤儉的重要性,目的就在於教育子女要懂得生活的艱辛。    曾國藩之所以重視勤儉持家,因為在傳統社會中,家是一個人事業的根基,治家與治國相通。不善治家者,必不能治下。一個人即使再有能力,倘若家庭出了問題,也就如樹拔其根,難以立足。曾國藩有這樣一種不同尋常的看法,他認為做官不是長久之計,而家庭則與一個人的一生相始終。所以,他認為治家比做官更重要。    在曾國藩的影響下,夫人歐陽也絲毫沒有官太太的習氣。歐陽夫人早年跟從曾國藩,受了很多的苦。後來曾國藩做了兩江總督,歐陽夫人所穿鞋褂等仍然是由女兒們所做的。186年,歐陽夫人自老家東下,前往南京與丈夫相會,隻帶了一個鄉下的老太太,每個月發給工資八百文。當時兩房兒媳沒有丫鬟服侍,家中的粗活也由這個老太太來做。後來船到安慶的時候,兒媳們感到堂堂總督夫人連個丫鬟都沒有,太不像樣,商量了一下,就湊錢給歐陽夫人買了一個。然而,歐陽夫人卻把這個丫鬟送給了其他人。    曾國藩的節儉並不是要省幾兩銀子,積少成多,使自己成為一個大富翁。他不愛錢,不斂錢,不聚錢,直到去世時,家中僅有一萬多兩銀子,還不如一般士紳富戶。他的真正目的是使自己保持勤儉風氣,更主要的是為了兒女們能自尊自立,以免養尊處優,喪失努力進取的動力。他經常:“居家之道,不可有餘財。”有餘財則子女必趨於驕奢,隻有保持節儉自立,才可成才。“凡世家子弟,衣食起居,無一不與寒士相同,庶可以成大器;若沾染富貴習氣,則難望有成。”    勤勞謹慎,興家之道    【原典】    澄侯、溫甫、子植、季洪老弟足下:    兒侄輩總須教之讀書,凡事當有收拾,宜令勤慎,無作欠伸懶漫樣子。至要至要。吾兄弟中惟澄弟較勤。吾近日亦勉為勤政。即令世運艱屯,而一家之中勤則興,懶則敗,一定之理。    【譯文】    澄侯、溫甫、子植、季洪老弟足下:    兒侄輩總應該教他們讀書,什事都應當讓他們收拾,要讓他們勤勞謹慎,不作打欠、伸懶腰散漫的樣子。至要至要。我的兄弟中隻有澄弟比較勤快。我最近也努力做到勤奮恭敬。    即使世道艱難,而對於一個家庭來還是勤則興盛,懶則衰敗,這是一定不變的道理。    勤者興家立業,懶者一事無成    曾國藩對於一個人的勤,並不主張立時做到,主張慢慢養成習慣。    曾家可謂勤勞之家的典範。“勤”是曾國藩教導子弟的一個經常性的內容。他的家書、日記、詩文中強調“勤”的內容或次數不下數百次。    曾國藩認為勤勞是修身養性的必修課,是興家立業的奠基石。不勤則懶,雖“懶人有懶福”,但懶福不是幸福,懶人也無益於社會。曾國藩不僅時常教育子女勤勞,自己還言傳身教,形成了勤勞興家的好家風。    曾國藩自己工作,他的夫人、兒媳,住在總督署內,也要績麻紡紗、做針線工作,直至起更後,始能休息。《水窗春囈》所記一個笑話,可以是曾國藩家庭生活的自白:兒子新婚未久,睡在床上,輾轉反側,心甚焦急,乃大呼曰:“媽,你那不懂事的媳婦,吱吱呀呀紡車不停,鬧得我睡不著,請將她那部紡車打碎好了。”作為公公的曾國藩在隔屋聽到了兒子的話,也高聲道:“太太,如果要打,最好先將你那部車子打碎,我也睡不著呢!”這一笑話,後來成為曾國藩的幕僚們閑聊話題之一。笑話一出,大家笑得眼淚都掉下來了,可是曾國藩以五指撫摸胡須,一點也不笑。一個勤勞而又其樂融融的家庭油然而生在我們的麵前。    曾國藩一方麵告誡諸弟在家教子侄,總須有勤敬二字。並:“無論治世亂世,凡一家之中,能勤能敬,未有不興,不勤不敬,未有不敗者,至切至切,餘深悔往日未能實行此二字也,千萬叮囑。澄弟向來本勤,但不敬耳,閱曆之後,應知此二字之不可須臾離也。”    曾國藩還發現這樣一個可怕的現象:“一代懶,二代淫逸。”他“四弟、九弟較勤,六弟、季弟較懶。”“以後勤者愈勤,懶者痛改,莫使子侄學得怠惰樣子。”    曾國藩要求家中兄弟子侄,總宜以勤敬二字為法:一家能勤能敬,雖亂世亦有興旺氣象;一身能勤能敬,雖愚人亦有賢智風味。吾生平於此二字少工夫,今諄諄以訓吾昆弟子侄,務宜刻刻遵守,至要至要。家中若送信來,子侄輩亦可寫稟來,並將此二字細細領會,層層寫出,使我放心也。曾國藩還一再詢問,囑托子侄輩對勤敬二字有無長進否,“若盡與此二字相反,其家未有不落者;若個個勤而且敬,其家未有不興者,無論世亂與世治也。諸弟須刻刻留心,為子侄做榜樣也。”曾國藩的一生貫徹一個勤字,當直隸總督時,將積壓的上萬件案子一個月就處理完了,晚年幾乎雙目失明,仍手不輟書,當他已經成就大事後,仍期望自己成為“立言之人”,並為此而努力,直到病逝。    “勤”是中國家庭的傳統美德。而“道酬勤”“勤能補拙”,勤也確實會給人帶來理想的回報。勤會使人增長知識,廣博見識,積累經驗,會使事業之禾得到充分的浸灌,從而茁壯地生長,獲得豐碩的收成。    因此,曾國藩“千古之聖賢豪傑,即奸雄欲有立於世者,不外一勤字”。勤即是不懈怠、兢兢業業,因此由勤必生“敬”,即對所勤的對象的敬重鄭重之態。“敬”則必生“謙”,即心恭敬之意。所以常見曾國藩把“勤、敬、謙”相提並論。如他:“勤若文王之不遑,敬若舜禹之不與,謙若漢文之不勝,而勤謙二字,尤為徹始徹終,須臾不可離之道。”    “勤所以儆惰也,謙所以儆傲也,能勤且謙,則大字在其中矣,吾將守此勤敬二字以終身,倘所謂朝聞道夕死可矣者乎!”    曾國藩也深諳勤字之道。他大到為官治軍、到治家修身,無不以勤字為重,他:“人敗,離不得個‘逸’字。”又:“下百病,生於懶也。”“人不勤則萬事俱廢。”不懶不逸,就是勤,“勤者,逸之反也。”“勤所以儆惰也。”    如今社會,雖有勤者,但也不乏懶者,懶者成無所事事,有的還坐公車、拿公款,這樣的人是社會的寄生蟲。還有些懶人雖然也幹點活,但一有空便打麻將,睡大覺,侃大山,白白浪費光陰,他們得過且過,虛度了一生。實際上,勤勞雖有點苦,但其中又有無窮的樂趣,又有勤勞後的幸福,不勤勞怎能品嚐此味呢?作為青少年,應從培養成愛勞動、勤動手的好習慣,將會終生受用,受益無窮。    言傳身教,潛移默化    【原典】    字諭紀澤兒:    我朝列聖相承,總是寅正即起,至今二百年不必。我家高曾祖考相傳早起,吾得見竟希公、星岡公皆未明即起,冬寒起坐約一個時辰,始見亮。吾父竹亭公亦甫黎明即起,有事則不待黎明,每夜必起看一二次不等,此爾所及見者也。餘近亦黎明即起,思有以紹先人之家風。爾既冠授室,當以早起為第一先務。自力行之,亦率新婦力行之。

    緊急通知: 最近發現很多高仿網站或app!導致很多用戶反應賬號密碼錯誤,無法登陸和很多不存在等問題!請大家訪問時一定要看清網址!

    唯一網址為全拚音:yikaniashune或yikaniashu


>>章節報錯<<

如果您喜歡,請把《曾國藩全鑒》,方便以後閱讀曾國藩全鑒第46章 齊家準則(1)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曾國藩全鑒第46章 齊家準則(1)並對曾國藩全鑒章節有什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