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治軍韜略(2)

類別:其他類型 作者:曾國藩 本章:第53章 治軍韜略(2)

    湘軍不但紮營以求自固,進攻敵人的堅壘、名城,也用紮營戰術來圍困敵人。鹹豐六年(1856年),湘軍圍武昌,挖前壕來防武昌城內的太平軍出擊和突圍,挖後壕以拒太平軍的救兵。一般人慮不及遠,笑挖後壕為“拙”,後來太平國翼王石達開率領援軍接近武昌,於是湘軍的後壕變為前壕,以抗拒石達開,人又歎其“巧”。鹹豐十一年(1861年),胡林翼指示進攻安慶集賢關的湘軍將領鮑超“莫攻賊壘,而於距賊壘二外,以兵力分前後左右圍之。每一麵隻需三營,遙遙相製,邀截樵汲,靜待十日,賊必無水、無米、無薪,自行奔潰。”鮑超遵照胡林翼的命令,不到二十,就把堅守集賢關的太平軍四個堅壘全部攻克。這樣關係重大的戰果,隻是從運用紮營戰術中輕易得來的。    此後的湘軍戰役中,奪取九江、安慶,乃至京,都是運用紮營戰術來圍困堅城而奪取的。湘軍拔營有兩個特點:第一,隊伍要嚴整,哨探要嚴明;第二,不求神速,但求穩妥。對此,李鴻章:“楚軍營規,無論調援何處,事勢緩急,仍守古法,日行三四十,半日行路,半日築營。糧藥隨帶,到處可以立腳,勞逸饑飽之間,將領節養其體力,體恤其艱苦,是以用兵十餘年,卒能成功,為其能自立於不敗之地,製人而不製於人。”故湘軍用兵,不患敵襲,不患中伏,很少有在拔營的時候,遭到全軍覆滅之事,正是由於其紮營的成規周密所致。    湘軍作戰,極重地勢。由於作戰的方略,隨山地與平原地勢的不同而迥異,所以在作戰前,湘軍的統帥、大將,必審地勢的險易。如湘軍攻武昌,曾國藩先乘舟趕漢口審地勢。左宗棠攻杭州,先輕騎赴餘杭察看地勢。他們都在看明地形以後,才定進攻的方略。部下將領塔齊布常以單騎清晨獨往看地勢,不使將士得知;羅澤南每戰必先精審地勢;王鑫每戰之前先勘地勢,然後召集將領,根據地圖各提所見,對此曾國藩很是欽佩。他們身經大百戰,都是戰前先審地勢、扼險要,而後出奇製勝。不獨統帥,將領以親看地勢為第一要義,其下營官、哨官以至哨長、隊長,人人都以看地勢為行軍的要務,人人都知道審地勢。    這些例子明:當兩軍對壘,善靜者善養己之銳氣,躁動者必將再衰三竭,雖未戰而靜者已先勝一籌。所以,曾國藩:“凡行兵,須積蓄不竭之氣,留有餘之力,《左傳》所稱再衰三竭,必敗的道理。”在沒有現代化武器,打仗隻有刀矛,全靠體力,全憑勇氣的情況下,曾國藩的“靜”字法,無疑是有合理內核的。當然,曾國藩的“靜”字法,並不是消極被動挨打。他指出,“戰陣之事,須半動半靜,動者如水,靜者如山”。靜時如山之屹立,不可動搖;動則如水之奔騰,不可遏止。    善用兵者總以主客二字最審慎    【原典】    沅弟左右:    前日接複信並苦株一包,頃又接二十二日戌刻來信,具悉一切。狗、輔不來集賢,艇船不送賊米,安慶之事,十牙子真有影子乎?古文二本,日內當圈點以犒賞統領也。漢口、漢陽隻要布置略早,水師足資防禦。逸亭之能否內剿城賊,外抵狗、輔,則未可知。然南昌岸尚有成、蔣八千人置之空虛之地,萬一金、劉有疏虞,上遊亦不至決裂。江西建昌之賊與興國、義寧等股會合,蔓延太廣。閩汀股匪,散布撫、建、廣三府境內,並圍玉山縣城,無人去剿,餉源竭矣。    多公函寄還。渠每主先出隊尋賊,餘每主待賊來撲我,所見不同。古之用兵者,於主、客二字最審也。順問近好。    【譯文】    沅弟左右:    前接到回信和“食物”一包,不久又接到二十二日戍時來信,一切都知道了。狗、輔不來集賢,艇船也不來給賊送米,安慶的事,真的有希望嗎?古文二本,將在近日圈點,用來犒賞統領。漢口、漢陽隻要早點布置,水師足以禦敵。逸亭能不能內剿城內敵軍,外抵陳玉成、偽輔王,則未可知。然而南岸我軍還有成、蔣的八千人,置於空虛的地方,萬一金、劉兩軍稍有疏忽,上遊軍事也不至於崩潰。江西建昌的敵軍與興國、義寧等股敵軍會合,勢力蔓延太廣。閩汀這股敵軍,散布於撫、建、廣三府境內,並包圍了玉山縣城,無人去剿,軍餉的來源枯竭了。    多公的信寄回。他常主張派兵尋找敵人,我常主張等敵人來攻打我,所見不同。古人用兵,對“主”“客”二字最審慎。順便問好。    以主待客,製敵而不被敵製    由於穩、慎,曾國藩又提出了“以主待客”的原則,他:“兵不得已而用之,常存不敢為先之心,須人打第一下,我打第二下也。”其主旨是製敵而不被敵製。    這所的打第一下、打第二下,不是從戰爭誰正義誰不正義的角度的,而是指具體戰役戰鬥中,誰先動手,何時動手的問題,即戰役戰鬥何者為主、何者為客的問題。故他:“古之用兵者,於‘主客’二字精審也。”何謂主客?曾國藩羅列道:“守城者為主,攻者為客;守營壘者為主,攻營壘者為客;中途相遇,先至戰地者為主,後至者為客;兩軍相持,先喊放槍者為客,後喊放槍者為主;兩人持矛相格鬥,先動手戳第一下者為客,後動手即格開而即戳者為主。”    如何處理主與客?曾國藩:“凡出隊有宜速者、宜遲者。宜速者,我去尋賊,先發製人者也;宜遲者,賊來尋我,以主待客者也。主氣常靜,客氣常動。客氣先盛而後衰,主氣先微而後壯。故善用兵者,最喜做主,不喜做客。”他評論湘軍將領:“近日諸名將,多禮堂好先去尋賊,李希庵好賊來尋我。休、祁、黟諸軍但知先發製人一層,不知以主待客一層。”以主待客,既可以逸待勞,養精以應敵,又可靜以審勢,乘機破敵。所以,曾國藩認為,以主待客是製敵而不製於敵的最穩健的方略。    曾國藩甚至把這套“主客論”進而推到了戰略問題上。他分析江南大營之所以失敗,是因為他們對於“內外主客形勢全失”。向榮、和春專注金陵一隅,而不顧及金陵上遊的爭奪,在江北,連與江浦、**緊連的和州、無為一帶也不去占領,安慶、廬州更不在他們的戰爭全局之內。在江南,對與江南大營毗鄰的皖南地區,未力加控製,以鞏固大營的後方。這叫作全失內外之勢。    與此同時,向榮、和春又根據朝廷的旨令,“援浙、援閩、援皖、援江北,近者數百,遠者兩三千,援軍四馳,轉戰不歸”,被太平軍各個擊破。如馮子材率五千人援江北大營,幾乎被全殲於店;在**、浦口之役中,李若珠部五千餘人全部被殲於揚州,張國棵大敗於浦口,周培部全軍覆滅。僅這兩次戰役,共損失“兵勇一萬數千名,精銳失之過半”。江南大營的內外、主客之勢之所以全失,曾國藩認為,這是因為向榮等“不能從大處落墨,空處著筆也”。    總之,曾國藩對待戰爭中的快慢問題、靜動問題、主客問題,都是以“穩慎”二字為出發點來立論的。從中,我們不難體會曾國藩“打仗不慌不忙,先求穩當”的原則,而紮營看地則成為這一戰術的關鍵。湘軍用兵戰術,穩步前進,步步為營,不慌不忙,以孫子兵法“善戰者製人而不製於人”,逐漸爭取主動為原則,故湘軍用兵很少陷於危地,常據險要之地以製敵命,出奇製勝。曾國藩用兵,重視“主客”的法,以守者為主,攻者為客,主逸而客勞,主勝而客敗。歸結起來,其軍事戰略的主旨主要在於四個方麵:一紮營壘以自固,二慎拔營以防敵襲,三看地勢以爭險要,四明主客以操勝算。    曾國藩不僅自己“穩紮穩打”,還時常告誡帶兵將領勿求速度,“步步把穩”,“穩紮穩打,機動則發”,“不必慌忙,穩紮穩守”。    宜全心忍耐    【原典】    弟到省之期,計在十二日。餘日內甚望弟信,不知金八、佑九何以無一人歸來?豈因餉事未定,不遽遣使歸與?弟性褊激似餘,恐怫鬱或生肝疾,幸息心忍耐為要。    【譯文】    弟到省城的時間,預計是在十二日。我目前很盼望弟的來信,不知道金八、佑九怎沒有一人回來?難道因為軍餉沒有著落,不能立即讓他們回來嗎?弟性情偏激就像我,擔心憤怒抑鬱會得肝病,希望一定要全心忍耐。    先忍讓退縮,再後發製人    曾國藩喜歡避其鋒芒,察見其形,先削弱敵人力量,讓敵人的弱點暴露無遺,在動態中捕捉和創造戰機,待條件成熟果斷決戰,可奪得勝利。在而後的對抗中掌握主動,這是一種非常高明的戰略思想。它不是消極的,而是積極的。    “先發製人”重在以快取勝,招招求快,搞得對手目不暇接,出盡風光賺夠錢,永遠走在別人的前麵。“後發製人”先是以不動應萬變,靜觀其變,待看到其實力全現,招數使盡時,再不慌不忙地亮出自己的殺手,把對方殺個措手不及,最後隻能認輸。你覺得哪一種是製勝之道呢?    曾國藩提出了後發製人的思路。他在給曾國荃的信中這樣寫道:“敵人向我進攻,一定要仔細考究衡量,這樣應戰多半會打勝仗。隨意而沒有仔細考究衡量,輕率地發兵向敵人進攻的,多半會打敗仗。兵者是不得已而用的,所以應常常存留一顆不敢為先之心,必須讓對方打第一下,我才打第二下。”在同一封信中,他還:“與強悍的敵人交手,總要以能看出敵人的漏洞和毛病為第一要義。如果在敵方完全沒有漏洞和毛病的情況下,而我方貿然前進,那在我方必有漏洞和毛病,而被對方看出來了。不要有急躁情緒,不要為空洞的議論所動搖,自然能夠瞄準敵方可破的漏洞。”    鬼穀子曾經過,計謀可以分為上、中、下“三計”。上謀是無形的謀略,它使事業成功但不為人所知;中謀是有形的謀略,它幫助成就事業但留下痕跡,不過,因為用得巧妙,大家都稱讚它;下謀是迫不得已使用的下下之策,它也能扶危濟困,但費力傷物。以上三種計謀,相輔相成,可以製定出最佳的方案,皆可稱為奇謀。奇謀既出,所向披靡,自古依然。    據此,鬼穀子提出:“欲聞其聲反默,欲張反斂,欲取反與。”這就是利用事物相輔相成的規律,從反麵達到正麵的方法。鬼穀子還強調:對方所不欲,勿強加於人;不要指出對方的錯誤而教導他;對方有短處,就避而不出來;聖人的謀略是秘密的,唯有愚蠢的人喜歡張揚外露。    曾國藩發現,將老子和鬼穀子的“欲奪先與”的策略運用到軍事上,則可收到奇效。春秋戰國時期,晉國曾稱霸一時。朝中的權臣智伯貪得無厭,向另一權臣魏桓子提出割地要求。魏桓子大怒,欲與之火拚。這時,他的一個部下任章卻老謀深算地:“我們不妨暫時割地給他,他定會欲壑難填,從此不斷地向人提出領土要求,惹得怨人怒。然後,各諸侯聯合起來,他必死無葬身之地。”後來智伯果然被各領主追殺,被迫自盡。    曾國藩認為,這個例子就明了“後發製人”戰略具有不可忽視的力量。老子:“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意思是:遍下再沒有什東西比水更柔弱了,而攻堅克強卻沒有什東西可以勝過水,也沒有什能夠替代水。在老子思想中,“柔弱”是萬物具有生命力的表現,也是真正有力量的象征。    當然也可以,這種先是忍讓退縮,而後後發製人的道理,也是中庸思想的另一種實踐。《李衛公問對》一書中:“後則用陰,先則用陽;盡敵陽節,盈吾陰節而奪之。此兵家陰陽之妙也。”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後發製人要用潛力,先發製人要用銳氣;把敵人的銳氣挫折到最低限度,把我們的潛力發揮到最大限度去消滅敵人,這是用兵的奧妙之處。不難理解,先發製人的最大劣勢是“覆水難收”,出去的話收不回來,邁出來的步子退不回來,容易暴露自己的缺陷與問題,容易被對方抓住把柄。反應太強烈,有可能火上澆油,使局勢更難控製;反應太軟弱,則有可能被對方利用,有可能出現路越走越窄、越來越被動的情形。而後發製人就是強調先讓一步,化解力量,然後製敵。後發製人,要注意其中的“發”字,這是講出力的時機。“發”字掌握不好,達不到克敵製勝的最終效果。    我們知道,水無論流向哪,遇到阻力都會自行謙讓;正麵流不過去就向左麵,左麵流不過去又向右麵,每一麵都流不過去時,就停下來,積蓄自己,再等待時機的到來以及各種條件的變化,等到自身條件或外部條件成熟後,再開始新的曆程。曾國藩後發製人的人生策略,順應著自然力運轉的規律,值得我們重視。

    緊急通知: 最近發現很多高仿網站或app!導致很多用戶反應賬號密碼錯誤,無法登陸和很多不存在等問題!請大家訪問時一定要看清網址!

    唯一網址為全拚音:yikaniashune或yikaniashu


>>章節報錯<<

如果您喜歡,請把《曾國藩全鑒》,方便以後閱讀曾國藩全鑒第53章 治軍韜略(2)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曾國藩全鑒第53章 治軍韜略(2)並對曾國藩全鑒章節有什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