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類別:都市言情 作者:嘲笑鳥的魚 本章:20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故為下貴。

    (翻譯:智者不言,言者不智。挫折其銳氣,解決其紛爭,混合其光芒,齊同其塵世,就是玄同。所以不可得到而親近,不可得到而疏遠,不可得到而受利,不可得到而傷害,不可得到而顯貴,不可得到而低賤,所以作為下之貴。)

    (備注:上文講古代善為道者如何治世,該段則闡述無為治世隻可意會不可言傳。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單獨拿出講,則言語猶如弓弩之發,是招惹是非的源頭,但結合上下文是指,無為治世可用心體悟,不可大肆宣揚,一旦宣揚,就不再是無為治世。故智者不言,而言者不智。

    、“玄同”,即最大的同,亦即視萬物為一,而“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其方法。銳,即銳氣,有造作之意,挫折其銳氣即防止其造作,故能解決紛爭;和其光,即和同世人智慧之光,所有顏色的光能混同為一,世人所有的智慧也能混同為一,故能同其塵世。

    4、玄同即合一,“一”的特點是其上不皦,其下不昧,所有皆混同於一起,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但該句並非“道”不可得而親疏害貴所以作為下貴之意,道化生下萬物,本即為最貴,此處為(治下者)達到玄同境界,世人便不可對其有親疏害貴,所以能成為下貴之意。“佛”即如此,世人不可親不可疏不可害不可貴,但“佛”為下貴。

    5、“挫其銳”。其,指治下者,並非人民。人心,是最難治理的東西,治理人心好比手腕纏蛇而使其咬人。治下唯正己,而使民心自然。正己修身則禮自成,是以《春秋》筆則筆,削則削,一字之間見大義,重結果而輕過程,無及於己者不書,人之事以其訃告知會為準,是以《左轉》曰:“《春秋》之稱,微而顯,誌而晦,婉而成章,盡而不汙,懲惡而勸善。”)

    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聖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翻譯:知道(常人)不知道的,高明。不知道(常人)知道的,是禍患。聖人沒有禍患,因為他患有不知常人所知之病。正因為他患有不知常人所知之病,所以沒有禍患。)

    (備注:1、上文講以智治國是為國賊;又講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玄同為下貴,可知智慧對於個人也是禍患,該段則以聖人不病為例為此做出解釋。

    、“知道常人不知道的就是高明,不知道常人知道的就是禍患”,這是普通人的世俗觀念,而知不及大知,年不及大年,聖人生於地,法則地,玄德深矣,與物反矣,這才是大智慧。故不知常人所知,不與外物相接,緊守內心寧靜而不生禍患。

    、“聖人不病”。不世俗者不一定為聖人,但聖人一定不生世俗之病。那世俗人有哪些通病呢?《齊物論》曰:“未成乎心而有是非,是今日適越而昔至也。是以無有為有。無有為有,雖有神禹且不能知,吾獨且奈何哉!”通病一:先有是非後有成見。

    《列禦寇》曰:夫之知,不離苞苴竿牘,敝精神乎蹇淺,而欲兼濟道物,太一形虛。若是者,迷惑於宇宙,形累不知太初。彼至人者,歸精神乎無始,而甘冥乎無何有之鄉。水流乎無形,發泄乎太清。悲哉乎!汝為知在毫毛而不知大寧。”通病二:自以為是。世俗人識智,離不開贈送與酬答,在淺薄的事情上耗費精神,卻想著兼濟下疏導萬物,以為這樣就能物我相容合同於道。若如此,早已被世俗之事紛擾迷惑,身形勞苦拘累而不能了解太初。世人多管中窺豹之徒,不能識得廬山真麵目。

    所以《大宗師》對於人的境界高下也做了一個標準,且看你在那一層:故樂通物,非聖人也;有親,非仁也;時,非賢也;利害不通,非君子也;行名失己,非士也;亡身不真,非役人也。)

    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是以聖人抱一為下式。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下莫能與之爭。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

    (翻譯:彎曲則保全,屈枉則直伸,低窪則充盈,陳舊則更新,缺少則獲得,過多則迷惑。所以聖人抱守“一”作為下表率。不自我表現,因此顯明;不自以為是,因此彰顯;不自我誇耀,因此有功;不自我驕傲,因此長久。正因為不爭,所以下沒有能與他爭。古時所謂“曲則全”者,難道會是空話嗎!確實能保全而回歸。)

    (備注:1、世俗人的智慧,是非分明,曲全枉直,窪盈舊新,各自有分。麵對繁雜的世界,大師卻告訴人們“怕什真理無窮,進一寸有一寸的歡喜”,自己連同世人一起迷惑而不能複返。隻有聖人知道陰陽是互相轉換的,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上段講“夫唯病病,是以不病”,該段則得出“聖人抱一為下式”的結論。

    、聖人處陰陽之和而無偏執,故抱一為下式。“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此聖人所以可治下也。

    4、“是以聖人抱一為下式”。《齊物論》曰:物無非彼,物無非是。自彼則不見,自是則知之。故曰:彼出於是,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也。雖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是以聖人不由而照之於,亦因是也。

    意思是:萬物無不沒有彼方,無不沒有此方。從彼方則不見此,從此方則可自知。所以,彼從此出,此也從彼出。彼此是相對而生的。雖然如此,剛剛出生也就是剛剛開始走向死亡,剛剛死亡也就是剛剛走向新生;剛剛可以也就是剛剛開始不可以,剛剛不可以也就是剛剛開始可以;因為是(這個道理)所以不是(這個道理),因為不是(這個道理)所以是(這個道理)。因此聖人不走這個道路而一切憑上定奪(常有司殺者殺,此之謂也),也是因為這個道理。這就是“聖人抱一為下式”的原因,也闡明了萬物玄同之理與聖人無為的原由。

    5、《齊物論》曰:“勞神明為一而不知其同也,謂之‘朝三’。何謂‘朝三’?狙公賦芧,曰:‘朝三而暮四。’眾狙皆怒。曰:‘然則朝四而暮三。’眾狙皆悅。”

    我們的科學家,哪怕偉大如愛因斯坦,都像那朝三暮四的猴子,在繁雜世界迷惑惘亂!難道不是太可笑,苦苦尋求宇宙大一統,卻不知萬物皆是相同。能不被迷惑的大概隻有聖人吧!

    6、《陰陽清濁》曰:“黃帝曰:餘聞十二經脈,以應十二經水者,其五色各異,清濁不同,人之血氣若一,應之奈何?岐伯曰:人之血氣,苟能若一,則下為一矣,惡有亂者乎?黃帝曰:餘問一人,非問下之眾。岐伯曰:夫一人者,亦有亂氣,下之象,亦有亂人,其合為一耳。”這段話告訴人們,一個人真的能夠改變全世界。《禮記·中庸》曰:“地之道,可一言而盡也。其為物不貳,則其生物不測。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今夫,斯昭昭之多,及其無窮也,日月星辰係焉,萬物覆焉。今夫地,一撮土之多,及其廣大,載華嶽而不重,振河海而不泄,萬物載焉。今夫山,一卷石之多,及其廣大,草木生之,禽獸居之,寶藏興焉。今夫水,一勺之多,及其不測,黿鼉蛟龍魚鱉生焉,貨財殖焉。”

    7、“夫唯不爭,故下莫能與之爭”。反者道之動,故不爭而下莫能爭。另《禮記·樂記》亦有解釋,且作為參考:樂極和,禮極順。內和而外順,則in瞻其顏色而弗與爭也,望其容貌而民不生易僈焉。故德輝動於內,而民莫不承聽;理發諸外,而民莫不承順。)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動之於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蓋聞善攝生者,陸行不遇兕虎,入軍不被甲兵,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用其爪,兵無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無死地。

    (翻譯:從出生到死亡。生存領域的人,十占其三。死亡領域的人,十占其三。人活著,在死亡領域內活動的,也十占其三。什原因呢?因為其奉養豐厚。原來聽善於養護生命者,陸地上行走不會遇到犀牛和猛虎,戰爭中也不會觸及兵器,犀牛於其身無處投角,老虎對其身無處伸爪,兵器對其身無處容納利刃。什原因呢?因為其沒有進入死亡的領域。)

    (備注:1、上段講“曲則全”,該段則講從生到死的過程,以善攝生者的角度闡述全生之理。

    、“生之徒”,即不會早夭而正常死亡的普通人;“死之徒”,即被死亡籠罩的,必定中途夭折的普通人,死亡隻是時間問題;“人之生,動之於死地”,即人活著但隨時遭受死亡威脅的普通人,或許會早夭,或許可正常死亡。造成此結果的原因為“以其生生之厚”,即想求得更豐厚的涵養。而餘下十分之一,則是可盡享壽命者。故而“無以生為者,是賢於貴生”。《上古真論》曰:“乃問於師曰:餘聞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今時之人,年半百而動作皆衰者,時世異耶?人將失之耶?

    岐伯對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年,度百歲乃去。今時之人不然也,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禦神,務快其心,逆於生樂,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也。”

    可知上古之人不但可終享年,而且終死不會衰老,後人皆失道,逆陰陽而行,故多有早夭者,多半百而衰者,基本不得終享年。至於原因,後文也給出了原因:“夫上古聖人之教下也,下皆為之。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惔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是以誌閑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氣從以順,各從其欲,皆得所願。故美其食,任其服,樂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樸。是以嗜欲不能勞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賢不肖,不懼於物,故合於道。所以能年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陸行不遇兕虎,入軍不被甲兵,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用其爪,兵無所容其刃”。並非指善攝生者養生到一定境界運氣也會跟著變好,而是善攝生者不會在兕虎出沒的路上行走,不會去充軍打仗,用現代人的話就是不作不死,即“以其無死地”。聖人善養生,故聖人無疾長生。也許你有疑問,聖人不作不假,但災人禍這種事情並非人力所能控製,例如下突然掉下石頭,地上突然發生地震這種事情聖人也能提前躲開嗎,如果能,那聖人豈不就是神了?答案是肯定的,人們一直“神聖神聖”,神雖在前,聖也不遑多讓,聖人法則地,精神與地相容,地亦為其手腳之延伸,故能明察秋毫。《仲尼》曰:“我體合於心,心合於氣,氣合於神,神合於無。其有介然之有,唯然之音,雖遠在八荒之外,近在眉睫之內,來幹我者,我必知之。乃不知是我七孔四支之所覺,心腹六藏之所知,其自知而已矣。”於是你應該知道,若是神聖脫離死地,也便與凡人無二,所以神仙下凡也會被人教做人。人們經常祈求神佛保佑,那神佛又該求誰呢?答案是神佛不會陷入困境,亦無死地,也不必有求於誰。

    4、善養生者無死地,人們一直在養生,那究竟何謂養生?《養生主》有這樣一則典故:


>>章節報錯<<

如果您喜歡,請把《迎接紫薇聖人》,方便以後閱讀迎接紫薇聖人20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迎接紫薇聖人20並對迎接紫薇聖人章節有什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