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卷 第11章 大師談繪畫(2)

類別:都市言情 作者:李叔同 本章:正文卷 第11章 大師談繪畫(2)

    或“複興”。14~16世紀,歐洲發生的“文藝複興運動”,實為一場偉大之思想與文化的解放運動。於此運動,新興之資產階級將中世紀文化視為黑暗、倒退,而將希臘、羅馬之“古典文化藝術”評為“光明”“高雅”之典範,力圖將其複興。

    “文藝複興”起源自意大利國,後蔓延至整個歐洲,於文學、繪畫、雕塑、音樂等多個領域均引起空前之革新,故而影響深遠,終成波瀾壯闊之文化景觀。

    (1)波提切利

    波提切利乃“文藝複興”時期,翡冷翠(今譯為佛洛倫薩)畫派的最後一位畫家。他於1486年創作的《維納斯的誕生》,可謂傑作。

    該畫最大特色,是對人物神情之描寫,以及顏色搭配等,並能將人物內心惟妙惟肖表達出來,給人一種美感或淨化之感受;其次,時值基督教會統治之下,因宗教保守之影響,袒露之畫法似有不妥,因赤裸之人體在當時被視為褻瀆或誘惑。甚而成為“異教”,故此畫風大體不為世人所接受,可見此畫於彼時當屬創新之舉。再者,此畫師之貢獻在於,其巧妙運用了新的繪法,在繼承並發展了中世紀之裝飾風格處,尚創造出一種線條明確、節奏感強之畫風,予人精致、明快、潔淨之獨特畫風,為世人稱道。

    (2)達·芬奇

    達·芬奇(leorlardodavinci)乃文藝複興盛期之首位大師,其與畫家米開朗基羅、拉斐爾共被譽為“文藝複興三傑”。其精力過人,多才多藝,除繪畫外,尚通曉力學、光學、天文學、地理學、解剖學、植物學、機械工程學、地質學、兵器學、水利學和土木工程學,且在眾多領域多有建樹,真可謂是“奇才”。

    達·芬奇是一位頗具人文思想的藝術家,有“為世服務、造福子民”之人生觀與藝術觀;且為理論與實踐、藝術與科學結合之典範人物。其作《最後的晚餐》和《蒙娜麗莎》,代表了達·芬奇在美術方麵之輝煌成就。達·芬奇作畫,善於描繪局部之細微,尤善以人物肢體動作來表達其內心之情感,往往在一舉手、一投足間留下深刻而豐富之蘊涵,《最後的晚餐》即是用如此手法,將畫中人物內心表露無遺!多有畫作描繪基督與十二門徒之最後晚餐,然其中空前之作當屬達·芬奇所繪。其畫作構思巧妙,布局卓越,細微寫實之處及嚴格的體麵關係引人入勝。使觀者有如身臨其境。畫中人物舉手投足之神態,亦刻畫得極細入微,惟妙惟肖。性格之描繪契合畫題之主旨,及構圖多樣而統一,使之不愧為西畫作品之經典。

    (3)弗朗索瓦·克魯埃

    弗朗索瓦·克魯埃(frarlcoisclouet),乃16世紀法國楓丹白露畫派大畫家讓·克魯埃之子。楓丹白露畫派乃16世紀活躍於法國宮廷之美術流派。此流派形成於公元1530年前後,法國國王法蘭西一世將不少意大利畫家請至法國,為其位於楓丹白露之宮殿創作壁畫與雕刻。以此為緣,諸法國畫家與來法之意大利藝術家交往甚密,交流之餘自然形成了一種獨特之畫風,此畫派後人稱之為“楓丹白露畫派”。所創作之作品多是體現“樣式主義”風格。

    弗朗索瓦·克魯埃繼承其父之傳統,其精美的堊筆素描頗具獨立之審美。除肖像畫之外,弗朗索瓦·克魯埃還創作了諸多神話故事題材。《貴婦人出浴》為其代表作,畫中婦人雖袒露身體,構圖卻依然予人寫實的半身肖像畫之感,構思巧妙地展現了貴族的生活。

    《貴婦人出浴》的作者是弗朗索瓦·克魯埃(francoisclouet,1515-1572),他是法國楓丹白露畫派傑出畫家讓·克魯埃(jeanclouet,1485一1540)的兒子。從這幅作品我們可以看出,他是通過巧妙的構思將宮廷貴婦的生活不動聲色地表達了出來。作品的背景是一間豪華閨房,房中的女仆正在收拾屋子;而那名貴婦在浴缸裸著上身,右手握著一支羽毛筆;左側有一位正在哺乳的保姆,而旁邊一個小男孩正在偷竊浴缸擱板上的水果。據相關資料考證,這位貴婦實際上是法國國王查理九世的情人瑪利亞·圖舍。

    2.17世紀歐洲繪畫

    人雲,15、16世紀文藝複興時期的藝術家們是把“藝術從宗教拉回了人間”,那也可以說,包括繪畫在內的17世紀歐洲美術,是對這一現實(或現世)人間藝術進一步的發展作出了貢獻。不過,隨著資本主義的快速成長、人文主義的深入傳播以及宗教勢力的頑固抵抗,使得這一發展充滿了曲折和多樣性。

    最初,文藝複興時期的繪畫在表達人文主義思想時,尚末脫離宗教題材;而至17世紀的歐洲繪畫,卻勇敢地走出了宗教影響,使得現實的世俗的人物畫、肖像畫、風景畫、靜物畫乃至裸體人像畫普遍繁榮了起來,表現了上流社會在現實生活中的安定、富足及享樂。

    再者,文藝複興時期的繪畫崇尚“和諧、寧靜、理想”之美;而17世紀的歐洲繪畫則強調打破和諧、崇尚自然,主張源於真實、自然之美,並因此豐富了繪畫藝術的表現手段。於是,在此背景之下,意大利、荷蘭和西班牙相繼出現了“現實主義”畫派。這些藝術家深入下層社會、了解百姓生活,因之,作品帶有明顯的寫實主義風格和社會批判色彩。

    17世紀之歐洲素有“巴洛克時代”之稱,“巴洛克”是一種包括繪畫、音樂等在內的美術表現形式,因其符合民眾需求及宮廷貴族之好,終成為宗教和封建貴族的“正統藝術”,並在17世紀風靡歐洲。

    (1)卡拉瓦喬

    卡拉瓦喬乃17世紀意大利最偉大之現實主義畫家。生於倫巴第省卡拉瓦喬小鎮一建築師家庭,11歲時移居米蘭,後隨著名畫家西蒙·彼得爾查諾學習繪畫。在西蒙·彼得爾查諾的影響下,卡拉瓦喬接觸過“樣式主義”藝術;但對其影響最深的當屬文藝複興時一些大師之作,及倫巴第下層百姓悲慘現實之生活。

    自1597年起,卡拉瓦喬進入其繪畫創作生涯之盛期。畫家徹底克服了“樣式主義”之影響,獨辟蹊徑,將其於風俗畫中所得之新法運用於宗教繪畫之中,從而在宗教繪畫創作上獲得重大突破。1592一1602年,卡拉瓦喬在一次爭吵中誤殺一人,故而不得不離開羅馬,遷移那不勒斯,至此開始流浪生涯。然則,流浪生涯亦使畫家有機會接觸下層百姓之真實生活,最終成為敢於歌頌普通百姓之偉大藝術家。

    卡拉瓦喬盛期之作有《聖母之死》和《聖保羅的改革》等;從1606一1610年,在卡拉瓦喬創作晚期,其作品有《洗禮者約翰的斬首》《聖路喬的埋葬》等作品;其傑出之畫作為《基督的降臨》和《基督的笞刑》,作品中之畫麵色調濃重,其特殊處理之法,亦被後人稱之為“黑繪法”。

    卡拉瓦喬逝於1610年,年僅37歲;死後,其風格為各國“現實主義”畫家所繼承,時人稱其畫風為“卡拉瓦喬之現實主義”。

    《基督在以馬忤斯的晚餐》亦為卡拉瓦喬代表作之一,描繪《聖經》中“基督複活”之情節。在作品中,卡拉瓦喬選擇門徒突然認出基督後內心的震驚作為創作主要點,采取的是短縮透視手法;畫麵背景為暗黑色牆壁,一束亮光照於基督臉上,以紅、白對比之法,使之成為畫麵中心,而擺在桌上的水果,有的已熟透,有的已裂開,有的則變質,籍此,表達畫家之精神或信仰上帝與基督乃永不滅之神。

    卡拉瓦喬有一信念,即事實無論美與不美,畫者都應忠實於它,若能將其真實表現,即是佳作。此番論述被時人批評為“粗魯之自然主義”,而後世之人則稱之為“卡拉瓦喬之寫實主義”,因其能令欣賞者從內心生起虔敬之心。

    (2)魯本斯

    “巴洛克”(baroque)一詞乃奇形怪狀、矯揉造作等意,其最初為18世紀末“新古典主義”藝術家用來嘲諷17世紀藝術之語,說此派畫風有違“古典藝術”之典範,為貶義之詞。巴洛克美術源於17世紀意大利之羅馬,後盛行於全歐,其成就多體現於建築、雕刻、繪畫、音樂諸方麵,以熱情奔放、華麗大度及運動感強為典型風範。


>>章節報錯<<

如果您喜歡,請把《弘一法師全集之文藝amp;#183;詩歌(04)》,方便以後閱讀弘一法師全集之文藝amp;#183;詩歌(04)正文卷 第11章 大師談繪畫(2)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弘一法師全集之文藝amp;#183;詩歌(04)正文卷 第11章 大師談繪畫(2)並對弘一法師全集之文藝amp;#183;詩歌(04)章節有什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