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卷 第12章 大師談繪畫(3)

類別:都市言情 作者:李叔同 本章:正文卷 第12章 大師談繪畫(3)

    人體畫在西方有著深厚傳統,無一文化能比西洋人對裸體表現有如此持久之興趣。18世紀,西洋畫之裸體女子多不遮掩,表現亦較自然,無東方女性之害羞表情,甚有挑逗之意味。布歇畫風即為此類,其人喜用明亮之藍色、玫瑰色或黃白色,以此類顏色調和而成之膚色足以刺激視者之感官。

    《浴後的狄安娜》乃布歇表現女人身體作品中最好的一幅,其技法為法國繪畫之驕傲。布歇以藍色絲綢與女子之肌膚形成鮮明對比,令其膚色有紅潤、細膩之感。狄安娜即希臘神話中之阿耳忒彌斯,是月神和狩獵之神,為最高神祗宙斯之女,以貞潔而著稱。

    《勤勞的母親》,此幅作品描繪的是一位勤勞的母親正在紡紗的情景。畫家想用這個題材,令欣賞者發現社會和生活中可貴的(或者說是平凡的)人與事,並用創作來加以肯定和說明。

    (3)夏爾丹

    夏爾丹乃18世紀法國最偉大的畫家之一,亦是西洋美術史上靜物畫大師。夏爾丹擅長創作風俗畫、靜物畫,其風俗畫多表現平民生活;其靜物畫則盡力將平凡化為優美;其主要作品有《勤勞的母親》《煙鬥與茶具》和《鷂魚》等。

    夏爾丹創作多不加修飾、崇尚自然,喜描繪平常之家庭用品,或日常之生活細節。其質樸之風格似接近伏爾泰、狄德羅等哲人,與其時先進之“啟蒙主義”思想相合。

    以繪畫形式來表現普通市民的生活並能將自然、親切、樸實之美感表達出來,確屬不易,而夏爾丹之畫卻能使人易感畫中溫暖及生命氣息,此類沉穆、凝重、樸實之畫作反愈顯醇美動人,使閱者感受其自然而真切之表白——此點正是夏爾丹偉大及動人之處。

    (4)弗拉格納爾

    弗拉格納爾(fragonard)為追求藝術,曾幾經轉輾——起初師從平靜樸實之畫家夏爾丹學畫,但老師並未發現他潛在之才華,甚至一度將其看成是無可救藥之浪蕩子;後來,弗拉格納爾又從師於畫家布歇門下,通過這位師長,弗拉格納爾找到了其渴望的一切。

    《秋千》是為後人所提及最多之作,描繪了在樹陰濃密的花園,衣著華麗的時髦女子蕩著秋千——如布歇筆下之狄安娜,所有明亮之光環皆集於該女子一身,粉色衣裙引人起浪漫之遐想;於畫麵左下角,一青年男子與蕩秋千的少婦傳遞情意,而活潑的小愛神,則目睹了這一現場。構圖看似平淡無奇,卻能將其中之人物內心表達得淋漓盡致,實是高明之手法。

    (5)戈雅

    戈雅(frarlciscodegoya)出生於西班牙一農民家庭。15歲時在一畫家的工作室學習繪畫。1776年,隻身前往首都馬德,入宮廷掛毯織造廠任設計,畫有不少掛毯草圖。自1785年起,戈雅任馬德皇家美術學院副院長之職,兼宮廷畫師,於此期間,為王公貴族描繪不少肖像。

    1789年,“法國大革命”前夕,戈雅藝術創作漸趨成熟,其早期樂天無憂之心情漸為憤怒、激情及冷靜所代。其創作之肖像作品中,尤為突出者乃《何維蘭諾斯肖像》《斐德南·居耶馬赫德肖像》《穿衣的瑪哈》《裸體的瑪哈》及《伊薩貝爾·柯包斯·德·波賽爾肖像》等。1824年,戈雅僑居法國波爾多,直到1828年逝世。

    戈雅乃近代歐洲繪畫史上偉大之先驅者,其鮮明“現實主義”畫風並“浪漫主義”激情,深刻影響了後來人;或說19世紀浪漫主義及現實主義推崇者,皆從戈雅之繪畫中獲過啟發。

    《著衣的瑪哈》與《裸體的瑪哈》同為名作,亦是戈雅代表作之一;“瑪哈”乃當時西班牙社交場上對名媛淑女之通稱。戈雅所畫的“瑪哈”是誰,眾說不一,至今仍無定論。

    (6)安格爾

    安格爾(jearm—auguste-domingiguelngres)乃法國古典主義畫派最後一位代表畫家。1780年生於蒙特龐省,早年曾向杜爾茲學習繪畫,17歲時到了巴黎,師從著名畫家達維特,深得賞識。

    1806年,安格爾赴意大利,1824年方回巴黎;1834一1841年,其再度赴羅馬,深研文藝複興時期意大利古典大師之作品,就中首推拉斐爾。受老師達維特及意大利古典藝術之啟發,安格爾對古法典繪畫理解更為精確。此後,當其師流亡比利時,便成為法國“新古典主義”之代表人物。

    雖為19世紀“新古典主義”之楷模,安格爾並非照搬古賢之樣式,乃取融會貫通、取長補短之手法,將古典藝術造型美之精髓加以吸收、融化,並用自然之風格融入在寫實中,故而形成其洗煉、單純之畫風:其多以“靜穆偉大、崇高單純”為創作原則,故而其作品多能達到構圖嚴謹、色彩單純、造型典雅之特點,尤其於人體美之作品中表現突出,如《泉》《大宮女》《瓦平鬆的浴女》(或名《浴女》)《土耳其浴室》等。

    安格爾繪畫必強調骨骼,而肌肉次之,其認為肌肉畫得過於精確易使造型失真,乃到庸俗,此為美學中重要之理論。安格爾崇尚自然,創作中往往不事雕琢,欲將自然形象與古典造型完美結合,又無造作與刻意,且經精練之筆法表達,故無神秘之虛構或信仰之成分,乃純粹之藝術創作。

    或許,畫家想寄眷戀於青春形象,或向往雋永與安寧,其筆下之裸體,無纖毫之浮誇與做作,摒棄一切非自然之流露,故而創造之美感人至深,必將流傳亦久。

    《泉》是其盛名之作,代表安格爾的藝術頂峰。而此畫創作頗為不易,此畫是其1820年在意大利創作,而到1856年在巴黎方完稿,前後曆時三十六年,不可謂不難得也!

    此畫原名《維納斯》,後經數十年之漂泊,修改多次;又將秀發修改為倒傾之水瓶,使之成為具有“古典主義”象征之名作。

    (7)德拉克羅瓦

    德拉克羅瓦乃法國浪漫主義代表人物。其藝術繼承了文藝複興以來,威尼斯畫派、倫勃朗、魯本斯和康斯太勃爾等大師之成就,對後世畫家頗具影響。

    德拉克羅瓦17歲拜格朗為師學習繪畫,後入美術學院。1822年,受席柯《美杜薩之筏》之啟發,創作了著名畫作——《但丁之舟》。於1816至1823年間,師從“新古典主義”畫家皮埃爾桂安恩。其作品頗具魯本斯之風格。

    1824年,以巨作《希阿島的屠殺》令人矚目,從而成為“浪漫主義”畫壇之主將,與以安格爾為首之古典主義畫派相抗衡。後陸續創作出《薩爾納塔帕爾之死》《十字軍進入耶路撒冷》《馬利諾·法利羅的死刑》等“浪漫主義”巨作,其畫驚人心魄,頗具震撼力。

    此人善用色彩,其造型之精巧可與提香或魯本斯相媲美,作品極富浪漫氣息和表現力;《自由引導人民》即是作者為實現共和、爭取民主以及自由而創作,體現出革命意識及精神,又不失浪漫氛圍。

    (8)米勒

    米勒(jean—francois)乃法國傑出畫家,“巴比仲畫派”之代表。其一生多半定居鄉村,作品多為農民勤勞樸實之生活寫照,其畫作《拾穗》《晚鍾》《播種》,紊有“農村三部曲”之稱;除此之外代表作尚有《扶鋤的農夫》《樵夫之死》《喂食》《母與子》等。其所繪之人物皆不強調麵部表情,或描述特定之景象,而以典型之姿態表現出其對農民深厚的感情,及對大自然的熱愛與讚美。其素描用筆似斷似續,線條渾厚而淳樸,亦不泛抒情之內涵,善於表達藝術語言,而作品以親切、感人為特點;因貧困之故,其作多為小幅油畫或素描作品。

    六.淺談國畫

    1.緣起

    應諸位同學盛情相邀,於此講談國畫曆史與繪畫之技巧,朽人隻好勉而為主,權當與大家共學吧!

    我國繪畫技法堪稱“一寶”,與書法並稱“雙絕”。隻是,國畫不似西洋畫易於保存,多因國畫繪製於易碎的紙或絹上。


>>章節報錯<<

如果您喜歡,請把《弘一法師全集之文藝amp;#183;詩歌(04)》,方便以後閱讀弘一法師全集之文藝amp;#183;詩歌(04)正文卷 第12章 大師談繪畫(3)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弘一法師全集之文藝amp;#183;詩歌(04)正文卷 第12章 大師談繪畫(3)並對弘一法師全集之文藝amp;#183;詩歌(04)章節有什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