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彩雲之南紅土地的守護人

類別:都市言情 作者:科學中國人(2015年7期) 本章:正文 彩雲之南紅土地的守護人

    彩雲之南紅土地的守護人

    創新之路

    作者:張春壯

    在彩雲之南,有一片神奇的低緯度高原。這地形地貌十分複雜,氣候類型豐富多樣,幾乎所有的氣候類型在這片土地上都能找到,這一切都使其成為從事農業資源與環境研究的理想之地。

    從中國農業大學獲得博士學位後,酷愛科學研究的青年學者張乃明就把他的目光鎖定在這片迷人的紅土高原。作為雲南省中青年學術技術帶頭人和雲南農業大學土壤資源利用與保護省級創新團隊的領軍人才,他帶領團隊前瞻土壤學研究熱點,在土壤環境保護越來越受到重視的今天,張乃明教授厚積了十餘載的科研儲備如今開始大放異彩。

    前瞻設施農業

    要說如今雲南省高校就業率高的專業,雲南農業大學的設施農業科學與工程一定位列其中。雲南農業大學作為在全國第二家開設設施農業科學與工程專業的大學,在帶動雲南設施農業發展、人才培養方麵,功不可沒。而時任雲南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院長的張乃明教授正是這一領域的開拓者。

    當時,張乃明正在承擔有關設施農業的雲南省“十五”科技攻關項目,對於全國乃至全世界的設施農業發展情況有深入了解,他敏銳地察覺到設施農業將代表未來農業發展的趨勢,率先組織申報設置該專業並獲得成功。

    “那是10年前的事了,回想起來這一步走的還真有點前瞻性。”張乃明說。如今,經過十年發展,我國已成為世界上設施栽培的第一大國,各類設施栽培麵積已突破6000萬畝,從業人員近千萬人。

    我國的設施農業發展也有著特殊的國情,相比國外以基質栽培等無土栽培方式為主,我國的設施農業大部分采用土壤栽培。長期的土壤連作使我國設施農業土壤退化問題突出,已成為製約我國設施農業發展的巨大瓶頸。“原來在呈貢地區種植花卉的農民,現在隻能去更遠的地方種植。一方麵是由於城市擴張,一方麵是由於大棚種植土壤的退化。設施農業土壤退化問題說小點是對農民生產有影響,說大點對全國設施農業發展都有影響。”

    俗話說萬物土中生,沒有肥沃的土壤,品種再好也種不出好的農產品。十多年來,張乃明深入開展設施農業土壤質量演變機理研究,初步摸清了雲南設施土壤質量狀況,科學闡明了施肥、灌溉與輪作製度等農業措施對設施土壤質量的影響;明確了主要指標隨栽培年限的演變機製並對其數量關係進行動態模擬,篩選出防治設施土壤質量退化的調控模式。

    這項研究揭示了設施土壤質量退化原因,係統研究了設施土壤質量變化累積規律,建立設施土壤質量的評價指標體係;構建了國內第一個“設施土壤質量評價與改良專家係統”;篩選出設施土壤持續利用的調控模式,研製成功複合型大棚土壤調理劑,同時還出版專著3部,發表論文23篇,獲得發明專利1項。

    張乃明說,從“十二五”規劃到即將開始的“十三五”規劃,國家都製定了現代設施農業發展規劃,為設施農業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環境。但我國的設施農業與國外發達國家相比仍有較大差距,從增加高端自主知識產權品種,到實現設施農業的終極目標——植物工廠,我國的設施農業發展仍然任重道遠。

    攻克農業麵源汙染


>>章節報錯<<

如果您喜歡,請把《科學中國人(2015年7期)》,方便以後閱讀科學中國人(2015年7期)正文 彩雲之南紅土地的守護人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科學中國人(2015年7期)正文 彩雲之南紅土地的守護人並對科學中國人(2015年7期)章節有什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