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14章 綁上戰車
李敬業腦子回憶著祖父的殷殷叮囑,口中道:“家祖一再警示末將,當年高祖皇帝賜予國姓,且屢屢拔擢、嘉獎,恩同再造。太宗皇帝更倚為臂助、信賴有加,才有吾家之功勳、富貴……吾家既與國同姓,自當世代不忘恩遇,報於陛下。”
話是這說,心也是這想。
祖父當年說起來“家多僮仆,積栗數千鍾”,乃是一方豪紳,但亂世之中人命有如草芥,朝不保夕夜不安枕,最終還是入了瓦崗,說好聽是“草莽英雄”,實則不過是落草為寇。
若非入唐之後兩代君王信賴、拔擢,更賜予國姓,焉有英國公府之今日?
一切皆皇家所賜,以忠臣熱血回報自是應當。
至於祖父那些教誨、叮囑……且先記在心頭,到時再說。
“好!”
李承乾歡欣展顏:“令祖入唐有立國之功,追隨太宗皇帝殲滅突厥更是功高蓋世,令叔乃我潛邸舊臣,兩次兵變之時有擎天保駕之功!希望你也能繼承家族榮耀,在我身邊再立新功!”
“鞠躬盡瘁、赴湯蹈火,定不負陛下栽培!”
少年人總是熱血激昂,忠君報國之心堅定如山,此刻聽到陛下對整個家族之認可以及對他之隱隱期望,自是血脈賁張、意氣風發。
李承乾又拍拍他健碩肩膀:“行了,明日起跟著李君羨盡快交接,將‘百騎司’的擔子挑起來,好好做我的臂膀,咱們君臣一起開創盛世、佑我大唐!”
“末將遵命!”
*****
太極宮四處漏風,宮廷幾乎沒有秘密。
就在陛下與李勣商談、李敬業入宮之後不久,劉洎便得到了消息,愣忡片刻之後,顧不得時辰已晚、漫天雨雪,坐著馬車便夜訪英國公府。
進了書房見到李勣,第一句話便問:“陛下之意昭然若揭,東宮乃國本所在,英公意欲何為?”
李勣麵色如常,擺擺手讓劉洎就座,示意對方飲茶,這才慢悠悠說道:“敬業年少桀驁、才疏學淺,本不適合統領‘百騎司’,但陛下兌現早年與李君羨之承諾準其出宮、入軍,一時間難覓繼任之合適人選這才拔擢敬業……我亦三番兩次婉拒,然陛下心誌堅決,君命如山,如之奈何?”
劉洎哪有心思喝茶,急道:“英公莫要裝糊塗,這是敬業是否合適統領‘百騎司’的問題嗎?攸關東宮,別說你看不出!”
陛下易儲之心,朝野鹹聞、人盡皆知。
但朝堂上太多人極力扶保東宮,導致陛下屢屢受挫,此番欲借起名之機會聚集大儒給小皇子造勢又被房玄齡硬生生阻斷,想來已經意識到單憑皇權不足以懾服群臣,遂使出這樣一手分化之策。
目標瞄準李勣。
雖然這幾年“軍中第一人”的地位已經搖搖欲墜,甚至可以說是“退位讓賢”被房俊超越,但畢竟資曆、權柄、勢力擺在那,隻要將其拉攏過去,易儲之事再非毫無希望。
可東宮乃是國本,在太子無錯的情況下予以廢黜足以引發巨大的權力震蕩,從而社稷飄搖。
但你明知陛下之用意,卻不予拒絕,想幹什?
扶保小皇子登上儲君之位,將來做一個從龍之臣?
李勣歎息一聲,緩緩說道:“君臣父子、天理綱常,焉能一句社稷為重便置之不理?”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此倫常有序也。
“這大唐是陛下之大唐,儲君歸屬自然也應由陛下一言而決,易儲固然隱患重重、遺禍無窮,可吾等身位臣子在力諫無效之餘,難道不該奉皇命行事嗎?”
劉洎搖頭:“儲位之爭素來凶險萬分,於公於私都沒有插手其中的道理,即便插手也應當順利大勢、力挺東宮。你素來機智多謀、眼明心亮,怎地卻糊塗起來?”
當年房俊就是這做的,也由此在陛下登基之後攫取了巨大權力,權傾朝野。
畢竟儲君乃是國本,即便最終失敗所導致的反噬也小得多,起碼還有一個“維係正朔”的借口。
可支持易儲,風險就太大了……
聽了這話,李勣重重歎了口氣,苦笑著道:“敬業心中自有抱負,我的話早已不聽了,可我還能怎辦呢?要支持陛下,要將我那個孽孫逐出家門、斷絕關係,除此之外,再無他法。”
關鍵在於逐出家門、斷絕關係有用嗎?
誰會認?
隻要李敬業出事,闔家上下必受牽連。
既然如此,那還不如早早支持陛下……
>>章節報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