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自省

類別:都市言情 作者:金灶沐 本章:第六章 自省

    (),

    自省,就是自我反省、自我檢查,從而彌補短處,糾正過失。王陽明非常看重自我省察,他通過省察可以看清自己成功的基礎,不能因為境況的不如意而渾渾噩噩,混了日。

    人生最大的敵人是自己

    理人欲,其精微必時時用力省察克製,方日漸有見。

    王陽明認為,存理去私欲,其精微之處必須時刻反省、體察、克製,才能漸漸有所得。也就是,一個人隻有經常反觀自省,才能更清楚地認識自己、改善自己。正如一樣東西,用秤稱過,才知道它的輕重;用尺量過,才知道它的長短。世間萬物,都要經過某些標準的衡量,才知道究竟。而人們通過自我反省、自我檢查,就能“自知己短”,從而彌補短處,糾正過失。

    王陽明就是一個懂得自省的人。年少時候的王陽明曾到居庸關去“見世麵”,他回來之後向父親表達了以幾萬人馬討伐韃靼的“宏大”誌向,當時父親批評他太狂傲。之後,王陽明經過一番思考、自省,向父親承認了自己的錯誤。王陽明善於自省,在他立誌要成為聖賢的那一起,“格物窮理”就成了他每必須做的任務。但是“格物”並不是一兩就能見成效的,在格物的過程中,王陽明也通過自省、反思,一次次地推翻自己的理論,最後才得以創立了心學。可以,王陽明的成功與他善於反躬自省是分不開的。

    孔子的學生曾參:“他每從三方麵反複檢查自己:替人辦事有未曾竭盡心力之處嗎?與朋友交往有未能誠實相待之時嗎?對老師傳授的學業有尚未認真溫習的部分嗎?他就是這樣自省,長處繼續發揚,不足之處及時改正,最終成為了學識淵博、品德高尚的賢人。”

    有位哲學家在晚年的時候刺瞎了自己的雙眼,別人都不理解他的這一舉動。他:“我隻是為了更好地看清自己。”“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真正的聰明人必須具備自知之明。何謂自知之明?孔子:“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孔子的學生曾子也強調:“吾日三省吾身。”聖人都有自知之明,是因為他們時刻審視自己。能夠時刻審視自己的人,一般都很少犯錯,因為他們會時時考慮:我到底有多少力量?我能幹多少事?我該幹什?我的缺點有哪些?為什失敗了或成功了?這樣就能準確地找出自己的優點和缺點,為以後的行動打下基礎。

    有一個年輕人,在街角的店借用電話。電話打通後,他用一條手帕,蓋著電話筒,然後:“是王公館嗎?我打電話是想應征園丁工作的,我有很豐富的經驗,相信一定可以勝任。”電話那頭的接線生:“先生,恐怕你弄錯了,我家主人對現在聘用的園丁非常滿意,主人園丁是一位盡責、熱心和勤奮的人,所以我們這兒並沒有園丁的空缺。”年輕人聽罷,便有禮貌地:“對不起,可能是我弄錯了。”接著便掛了電話。店的老板聽了年輕人的話,便:“年輕人,你想找園丁工作嗎?我的親戚正要請人,你有興趣嗎?”年輕人:“多謝你的好意,其實我就是王公館的園丁。我剛才打電話,隻是為了自我檢查,確定自己的表現是否合乎主人的標準而已。”

    人生最大的敵人是自己,隻有那些認真審視自己、時刻反省自己的人,才可能真正覺悟。反省是一棵智慧樹,隻有深植在思維,它才能與你的神經互聯,為你提供源源不斷的智慧,讓你的人生變得簡單、精彩起來。

    高爾基:“反省是一麵瑩澈的鏡子,它可以照見心靈上的汙點。”可見,隻有不斷自我反省,才能跳出自己的局限來重新觀看、審察自己的所作所為是否正確;隻有不斷自我反省,才能使自己不斷進步;隻有不斷自我反省,才能使自己立於不敗之地。

    談論他人是非,不如反省自己

    一友常易動氣責人。

    先生警之曰:“學須反己。若徒責人,隻見得人不是,不見自己非。若能反己,方見自己有許多未盡處,奚暇責人?舜能化得象的傲,其機栝隻是不見象的不是。若舜隻要正他的奸惡,就見得象的不是矣。象是傲人,必不肯相下,如何感化得他?”

    是友感悔。

    曰:“你今後隻不要去論人之是非。凡嚐責辯人時,就把做一件大己私,克去方可。”

    一個朋友脾氣不好,常常容易生氣、責備別人。

    於是,王陽明告誡他:“你要學著反省自己。如果光是責備別人,就隻能看見別人的不對,而看不到自己的錯誤。如果能反身自省,就能發現自己還有很多做得不完善的地方,哪還有空閑工夫來責怪他人?舜能夠化解象的傲慢,主要在於他沒有隻發現象不對的地方。如果舜僅僅是糾正象的奸惡,就隻能發現他的不對之處了。象是一個傲慢的人,肯定不願承認錯誤,這樣怎能夠感化他呢?”

    這個朋友聽後感到十分慚愧和後悔。

    王陽明又道:“你今後別再去談論別人的是非了,但凡你想責備別人的時候,就把它當作自己的一大私欲加以克製。”

    談論他人是非並不是一個好的行為,古人曾如此告誡世人:“時時檢點自己且不暇,豈有工夫檢點他人。”孔子也曾過:“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其意思是,在靜查己過的同時勿論人非。

    其實,“是非”本身就是極其無聊的談資;而背後議論別人也不是正人君子所為。做人就應該光明磊落,有話就當麵,不要在背後搞動作。要知道,搬弄是非不僅害人,同時也會害己,不但對自己沒有任何好處,反而讓人看不起。

    李威被公司升為企劃科科長,而且事先沒有任何升遷的征兆,對那些和李威在同一間辦公室相處好幾年的其他同事來,真是一個極大的精神刺激。想到平日不分高下、暗中競爭的同事成了自己的上司,總讓人有那一點酸酸的感覺。於是,企劃科的其他幾個同事就在李威的背後嘀咕開了:“哼!他有什本事,憑什升他的官?”一百個不服氣與嫉妒都脫口而出了,於是你一句我一句,把李威數落得一無是處。

    孟剛是分配到企劃科不久的大學生,見大家得激動,也毫無顧忌地了些李威的壞話,如辦事拖拉、疑心太重等。可偏有一個陽奉陰違的同事王某,盡管他在背後李威的壞話得比誰都厲害,可一轉身,他就把大家李威壞話的事給李威聽了。

    李威想:“別人對我不滿,我的壞話我可以理解,你孟剛一個乳臭未幹的子,才來公司幾個月,有什資格我。”從此,李威對孟剛很冷淡,常借故刁難他。

    可憐孟剛大學畢業,一身本事得不到重用,還經常受到李威的指責和刁難,成了背後人是非的犧牲品。

    背後議論人者,有些是出於無聊,把議論別人當作一種消遣,從不考慮自己的言論將會對別人產生怎樣的後果。其實這種人大多數時候並沒有什不良企圖,隻是逞口舌之快,可是者無心,聽者卻可能有意。無意中講的話,很可能就被有意者斷章取義,成為攻擊他人和自己的武器。更何況,什事情都應辯證地去看,被議論的滋味並不好受,“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自己不願接受的事,為什要強加於別人呢?

    喜歡議論別人的人,對別人的缺點、錯誤能夠明察秋毫,而對自己卻不能有清醒的認識;喜歡議論別人的人,他本身也存在著許多缺點,但他們往往看不到自己的缺點。這樣,缺點得不到改正,長此以往,就會阻礙自身發展。“正己才能正人”,不能律己,又何以要求別人呢?

    在王陽明看來,是與非相差並不遙遠,“所爭毫厘耳”,但隻差毫厘就有本質的變化了。正所謂“失之毫厘,謬以千”,好與壞、對與錯、是與非隻在一念之間。既然這樣,那不如少談論一些是非,多一些對自己的省察,以便更好地完善自我。

    人生最大的毛病——傲慢

    先生曰:“人生大病,隻是一傲字。為子而傲必不孝,為臣而傲必不忠,為父而傲必不慈,為友而傲必不信。故象與丹朱俱不肖,亦隻一傲字,便結果了此生,諸君常要體此。人心本是然之理,精精明明,無纖介染著,隻是一無我而已。胸中切不可有,有即傲也。古先聖人許多好處,也隻是無我而已。無我自能謙,謙者眾善之基,傲者眾惡之魁。”

    王陽明曾:“人生最大的毛病就是傲慢,子女傲慢必然會不孝,臣子們傲慢必然會不忠,父母傲慢必然會不慈愛,朋友傲慢必然會不守信。所以,象與丹朱都不賢明,並因為傲慢斷送了自己的一生,你們各位要常常體會這個。人心原本就是然之理,精明純淨,沒有纖毫沾染,隻是有一個‘無我’罷了。心萬萬不能‘有我’,有了便是傲慢了。古代聖賢有許多長處,也隻是‘無我’罷了。‘無我’自然能做到謙謹,謙謹是眾善的基礎,傲慢則是眾惡的源泉。”

    自古以來,聖人都反對傲慢,孔子曾:“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驕且吝,其餘不足觀也已。”意思是,一個君主即使有周公那樣美好的才能,如果驕傲自大而又吝嗇氣,其他方麵也就不值得一看了。孔子反對驕傲的態度顯而易見。

    人們常:“九牛一毫莫自誇,驕傲自滿必翻車。曆覽古今多少事,成由謙遜敗由奢。”這句話意在告誡人們:一個人無論取得了多大的成就都不應該驕傲,你能做到的,別人也能做到,甚至做得更好;你能想到的,一定也有人想到了,甚至比你考慮得更周到。俗話“外有,人外有人”,你的見解有時候不過是大眾心照不宣的共識,你做成的事情對別人來不過是舉手之勞。

    許多時候,人們會因為取得一些成績就變得傲慢,認為自己是如此出類拔萃,不禁飄飄然起來;做到一件事情就認為全世界隻有他能做到,想到一個什事情就認為全世界隻有他能想到。得了“傲慢病”的人們,輕則暈頭轉向,忘乎所以,重則感情、事業受挫,乃至性命堪憂。

    在英國著名《傲慢與偏見》中,作者借男主角達西這個人物很好地表現了傲慢對人生的負麵影響。

    達西出身名門貴族,有萬貫家財,因而是許多女孩追逐的目標。他一出現在舞會上,許多姑娘就紛紛向他投去傾慕的目光;但他非常傲慢,認為她們都不配做他的舞伴,其中包括了女主角伊麗莎白。正如達西對朋友賓利所的那樣:“她(伊麗莎白)長得可以‘容忍’,但還沒到能引起我的興趣的程度。”也正是他的傲慢,傷害了自尊心極強的伊麗莎白,於是伊麗莎白決定不去理睬這個傲慢的家夥。

    可是不久,達西對伊麗莎白活潑可愛的舉止產生了好感,進而愛上了她。但即便是在第一次向伊麗莎白求婚時,達西也仍然抱有一種誌在必得的傲慢心態,做出高高在上的表情,使得伊麗莎白誤認為是達西無聊之極做出的調侃行為,怒斥達西“毫無禮貌”。經過這一次教訓,達西才真正意識到他的傲慢是他追求伊麗莎白的障礙。當他改掉傲慢的態度,學會與人平等對話時,也消除了伊麗莎白對他的偏見,從而贏得了伊麗莎白的愛。

    傲慢令達西失去愛情,而一旦拋棄傲慢,學會自省,達西就能收獲愛情。由此可見傲慢的危害之大。正如俄國心理學家巴甫洛夫所:“不要讓驕傲支配了你們。由於驕傲,你們會在該同意的時候固執起來;由於驕傲,你們會拒絕有益的勸告和友好的幫助;而且,由於驕傲,你們會失掉客觀的標準。”

    哲學家蘇格拉底曾:“驕傲是無知的產物。”我國著名曆史學家鄧拓也:“越是沒有本領的就越加自命不凡。”傲慢的人大多缺乏實事求是的精神,他們往往隻看到自己的長處、成績和功勞,看不到自己的短處、弱點和不足,而且好用自己之長比人之短,越看越比越覺得自己優秀,最終反而導致自己一事無成。

    為避免傲慢帶來惡果,王陽明勸誡人們培養謙虛、自省的態度。古時,堯允恭能讓,舜溫恭允塞,禹不自滿,文正徽柔恭敬,孔子溫良恭儉,他們都是謙虛自省的典範。在王陽明看來,謙虛自省是人生最大的美德,王陽明自己也是一代謙虛自省的楷模。他有功而辭封,遭謗而不辯;當弟子稱其人品之高如泰山,不知仰者,須是無目之人時,他則淡淡地:“泰山不如平地大,平地有何可見?”

    聖人孔子曾:“聰明聖知,守之以愚,功被下,守之以讓,勇力撫世,守之以怯,富有四海,守之以謙,此所謂挹而損之之道也。”意思是,一個人聰明睿智而能自安於愚,功蓋下而能謙讓自持,勇力足以震撼世界卻能守之以怯懦,擁有四海的財富,但能謙遜自守,這是抑製並貶損自滿的方法啊!也就是,如果人們能時刻自省並謙虛地待人處事,往往能夠獲得成功和幸福。

    別過分執迷於細節問題

    吾子未暇良知之致,而汲汲焉顧是之憂,此正求其難於明白者以為學之蔽也。

    王陽明認為,一個人如果不去保存自己的良知,而是對一些細節問題念念不忘,則正是將那些難以理解的東西當作學問的弊病了。這是告誡人們在自省的同時不要過分執迷於細節問題,以免因失大。

    人們常:“細微之處見端倪。”指的是很多事情都可以從生活細節中看出個究竟,生活細節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反映一個人的性格和為人處世的原則,相當於個人的“名片”,是認識、了解一個人的重要途徑。所以,注重細節,是讓自己更出色,更能得到別人認可的一大關鍵,對個人日後的發展將有著不可忽視的積極作用,甚至是必不可少的。

    然而,自省時如果過分執迷於細節問題,則會阻礙人們走向成功。自古以來,聖人、偉人在行事時大都不會被細節問題所約束,因為他們深知:行事時固然要心謹慎,但也要表現出隨意的姿態,不必知道事情的全部細節,也就不會因過分執迷於細節問題而苦惱。

    在非洲草原上,有一種不起眼的動物叫吸血蝙蝠,它們的身體極,靠吸食動物的血液生存,是野馬的敵。在攻擊野馬時,它們常附在野馬腿上,用鋒利的牙齒迅速、敏捷地刺入野馬腿,然後用尖尖的嘴吸食血液。無論野馬怎狂奔、暴跳,都無法驅逐蝙蝠。蝙蝠從容地吸附在野馬身上,直到吸飽才滿意而去。野馬往往會在暴怒、狂奔、流血中無奈地死去。


>>章節報錯<<

如果您喜歡,請把《王陽明心學智慧》,方便以後閱讀王陽明心學智慧第六章 自省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王陽明心學智慧第六章 自省並對王陽明心學智慧章節有什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