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管理

類別:都市言情 作者:金灶沐 本章:第十四章 管理

    (),

    處理好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恩威並施,敏銳地把握正確的發展方向,是每個管理者必須具備的智慧。王陽明身處官場多年,深諳管理的智慧,通過選拔良將、以德服人、任賢使能、賞罰分明,帶領團隊獲取了一個又一個勝利。

    注重人才的素質

    若果“進不求名,退不避罪”,單留一片報國丹心,將苟利國家,生死以之,又何愁不能“計險厄遠近”,而“料敵製勝”乎?

    王陽明十分注重人才的素質,在他看來,一個好的人才必須在功成名就時淡泊名利,在麵臨危機時敢於承擔責任,盡心盡力地為團隊效力,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秉持“進不求名,退不避罪”的淡泊心態,就能夠正確地分析和判斷敵情,考察地形的險易並計算道路的遠近,最終獲得勝利。這其實就是在告誡領導者要注重人才的素質,要善於發現素質良好的人才並給予重用。

    俗話:“得人之道,在於識人。而識人之前,重在觀人。”觀人重在言與行,識人重在德與能,不細觀則不能明識,不明識則不能善用。隻有知人才能善任,因為對一個人了解得越深刻,用起來就越得當,相處起來才能減少摩擦。然而,人們要想從一個人的言談舉止看出他內在的品德修養,是一件很難的事。自古識人之難,在於知人知麵不知心。雖然難,但還是要去體味,畢竟識人是與人交往的基礎。隻有在對一個人的性格品質有所了解的情況下,才能決定與其相處的模式及關係的遠近。所謂道不同不相為謀,或謀之有道,而道相同者則引為知己。而這些都需要從識人開始。對於識人的方法,春秋時期的軍事家孫子曾:“將者,智信仁勇嚴也。”意思是,要成為一個好的將領,必須具備才智、威信、愛卒、勇敢、嚴肅五種素質。又:“將有五危:必死,可殺也;必生,可虜也;忿速,可悔也;廉潔,可辱也;愛民,可煩也。”意思是,一個將領必須避免五個危機:有勇無謀,隻知硬拚,就有被殺的危險;臨陣畏懼,貪生怕死,就有被擄的危險;易怒急躁,就有被輕侮的危險;清廉自好,就有被汙辱的危險;過於寬仁愛民,就有被煩擾(囿於愛不知大愛之情)的危險。

    三國時期的政治家諸葛亮也:“為將者必須有高尚的誌守,見利不貪,見美不淫;有聰明才智,善知敵我之勢、進退之道;有優秀的道德品質,高節可以厲俗,孝悌可以揚名。而要避免八種缺點,一曰貪而無厭;二曰妒賢嫉能;三曰信讒好佞;四曰料彼不自料;五曰猶豫不決;六曰荒於酒色;七曰奸詐自怯;八曰狡言無禮。”

    王陽明在熟讀古人識別人才的智慧後,對人才的素質也有自己的理解。

    人才必須具備的第一要素是良好的道德品質。王陽明認為,一個管理者必須竭力工作來回報上司的賞識,對下屬則應多加關愛和鼓勵,以激勵下屬更好地工作。如果做不到這兩點,而是隻顧著為自己爭取更好的晉升機會和更多的利益,是無法管理好一個團隊,取得好的業績的。正如王陽明所:“(為將者)惟以定亂安民為事,不以多獲首級為功。”

    人才還必須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在王陽明看來,一個好的人才必須有良好的心理素質,才能做到臨危不驚,當機立斷,指揮若定。從心理學的角度來,就是必須不動心,否則就應付不了千變萬化的職場。正如王陽明所:“用兵何術,但學問純篤,養得此心不動乃術爾。凡人智能相去不甚遠,勝負之決不待卜諸臨陣,隻在此心動與不動之間。昔與寧王逆戰於湖上,時南風轉急,而命某某為火攻之具。是時前軍正挫卻,某某對立矍視,三四申告,耳如弗聞。此輩皆有大名於時者,平時智術豈有不足,臨事忙失若此,智術將何所施?”意思是,一個將領若無良好的心理素質,就承受不了戰場瞬息萬變的形勢。他可以因敗而驚亂,因勝而狂喜。驚亂必然失措,狂喜亦致失措,在職場上也是如此。由此可見,一個人的良好心理素質,比他的學問、智謀要重要得多。

    王陽明還看重人才的智慧韜略,他強調隻有選取有謀有膽略的官員統領士兵,才能做好管理工作。也就是,一個有強大的智慧韜略的人,才能與他人配合好,從而為團隊謀取更大的利益。王陽明還認為,這些智慧韜略必須經由實踐始能培養,而不由坐在書房去玄思而得。正如王陽明所:“必須身習其事,斯節製漸明,智慧漸周,方可信行下,未有不履其事而能造其理者。”意思是,做任何事情都必須親自去實踐,才能找出其中的不足並加以改善,思考得更為周全,也就獲得了智慧,如此才能輕鬆應對一切事情,沒有人能夠不實踐而獲得智慧。

    此外,王陽明不僅強調人才的道德素質、心理素質、智慧素質,還強調人才的專業技能水平。畢竟,專業技能水平才是一個人成就事業的基礎素質。隻有具備了以上四點素質,才能成為真正的人才。

    以身作則,以德服人

    君子之政,不必專於法,要在宜於人;君子之教,不必泥於古,要在入於善。

    在王陽明看來,立政治民,重要的是要有道德高尚的人當政,引導人們向善,培養良好的道德品質,而不在於製定嚴密的法律。這就是人們常的“為政以德”,即把道德作為政治的主要手段,它是古代儒家政治思想的傳統。

    在王陽明看來,德治之所以重要,是因為“法立弊生”(建立一種新法,就會帶來一些弊端),且“人存政舉”(一個掌握政權的人活著的時候,他的政治主張便能貫徹)。因此,如果一個管理者有良好的德行,就能夠引導下屬養成良好的德行。

    王陽明在江西贛州剿匪推行十家牌法時就使用了“以德服人”的方法。在他看來,如果沒有得力的人,即有道德的人去推行,就隻能編製張掛,雖或暫時推行,而終歸要廢弛不行。因此王陽明要求各縣務必於坊鄉都之內,推選年高有德、眾所信服的人,重加禮貌優待,使其分頭巡訪勸諭,哪怕深山窮穀亦要深入下去,教其不能,督其不行,麵命耳提,多方化導。對巡訪勸諭成績顯著者,縣令要親自至其廬舍,重加獎勵。如此,教化可興,而風俗可美。否則,即令動輒加以鞭撻,也是無濟於事。正如孟子所:“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

    當然,王陽明自己也十分擅長以德服人的馭人之術。

    正德初年,王陽明因犯顏直諫觸犯權貴,被貶至貴州龍場。到任不久,他捕獲了一個罪大惡極的強盜頭目。這個強盜頭目平時殺人搶劫、無惡不作,在接受審訊的時候他還擺出一副無賴的架勢。強盜知道自己犯的是死罪,便要殺要剮悉從尊便。王陽明麵對他無禮的態度並無怒氣,反而和氣地告訴他既然這樣就不用審判了,還勸強盜太熱,可以脫去外衣!這個強盜想到脫掉外衣還可以鬆鬆綁,就脫去了外衣。王陽明又不如把內衣也脫掉吧!強盜想了想又把內衣脫掉了。王陽明又勸他把內褲也脫掉吧,強盜著急了,他緊張起來,連聲“不方便”。王陽明看他如此緊張,就這個強盜還是有廉恥心和道德良知的,並非一無是處。強盜聽到王陽明這樣,便如實交代了自己的罪行。

    王陽明善於從德化良知的角度來解決問題。他認為,德化良知能走入民心,更好地達到“其身正,不令而行”的目的。王陽明倡導“致良知”和“知行合一”,且一向注重德化的作用,他廣泛布道,接納弟子,傳播心學。每到一地,他就普及文化,興辦學校,教百姓讀書識字,宣傳國家大政方針,防止民眾違法犯罪。他希望通過這些措施上行下效,用文化和德政來教化當地百姓。

    《論語·子路》中:“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意思是,當管理者自身端正,做出表率時,不用下命令,被管理者也會跟著行動起來;如果管理者自身不端正,而要求被管理者端正,那,縱然三令五申,被管理者也不會服從。

    上梁正,下梁則不歪。管理者是下屬效仿的對象,隻有自己以身作則才能更好地約束下屬。美國前副總統林伯特·漢弗萊:“我們不應該一個人前進,而要吸引別人跟我們一起前進,這個試驗人人都必須做。”就是,一個優秀的管理者應當以身作則,用自己的修養和思想影響身邊的人,凡事起好的帶頭作用,這樣才能具有凝聚力,使下屬自覺團結在自己周圍,這才是真正的“致良知”之道。

    任賢使能,用人唯長

    (薦賢)乃下治亂盛衰所係,君子人進退存亡之機,不可以不慎也。

    在王陽明看來,任賢使能是維持和平穩定的事業環境的關鍵,是親君子、遠人的重要條件,實在是不能不慎重考慮啊。

    任賢使能是儒家的傳統政治思想。孔子:“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意思是,把正直的人推舉出來,邪惡人也會變得正直。孟子:“尊賢使能,俊傑在位,則下之士皆悅而願立於其朝矣。”意思是,統治者尊賢使能,則下賢士都願意到他的朝廷服務。在孔孟兩位聖人的引導下,後世的儒家,大都主張任賢使能。

    要做到任賢使能,不僅要求管理者能夠識別人才的優劣,更要求管理者能夠用人唯長,讓每個人才都能發揮其應有的價值。隻因人無完人,人人皆有所長,亦有所短。因此管理者要盡量看到人才的長處,加以善用。正如國學大師南懷瑾在《論語別裁》中所:“中人以上的資質,可以告訴他高深的理論;至於中人以下的資質,在教育方麵,教導方麵,對他們就不要做過高的要求,不妨做低一點的要求。”

    孔子:“孟公綽為趙魏老則優,不可以為滕薛大夫。”意思是,孟公綽這個人,要他做晉國趙氏、魏氏的家臣,是十分合適的人選,其才能、學問、道德,都適合擔任此職。但是如果滕、薛兩個國家請他做大夫,要他從政,則十分不當。這是孔子在用人之道上的一些體會與建議。

    對用人唯長,王陽明深有體會。他曾舉了幾個例子。

    春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管仲在輔佐公子糾時不僅沒有幫助公子糾登上王位,在公子糾死後也沒有為其死節盡忠,反而投奔了公子糾的仇人齊桓公,是一個不忠誠的人,但他輔佐齊桓公成為春秋時期的第一霸主,自己也被譽為“春秋第一相”。

    戰國著名的軍事家吳起在魯國娶了一位齊國宗室女子為妻,魯國人對即將擔任統帥的吳起表示懷疑,吳起為博得魯國人的信任,竟不惜殺死自己的妻子來保住將位,實在是一個殘忍的人;但我們不能否定他超強的軍事才幹,因此他被後人視為“名將”。

    西漢的開國功臣陳平輔佐漢王劉邦時接受將領們的金子,送金多的得好去處,送金少的得壞去處,是一個貪婪的人,但他因為富有傑出的政治才能,六出奇計幫助劉邦脫離險境,因而得到劉邦的重用。

    由此王陽明得出結論:人各有短長,問題在於如何使用。而王陽明的建議是用人唯長,即“用人之仁去其貪,用人之智去其詐,用人之勇去其怒”。意思是,任用人才良善的一麵而拋棄其貪婪的一麵,任用人才智慧的一麵而拋棄其詭詐的一麵,任用人才勇敢的一麵而拋棄其衝動的一麵。舍短用長,因材器使,不強人之所不能,方能上無廢令,下無棄才。

    孟嚐君去秦國,被秦昭襄王軟禁起來。

    孟嚐君打聽到秦王身邊有個寵愛的妃子,就托人向她求救。那個妃子叫人傳話:“叫我跟大王句話並不難,我隻要你那件舉世無雙的銀狐皮袍。”很不巧,孟嚐君那件皮袍在剛來秦國時就獻給了秦王,現在在秦王的內庫。孟嚐君手下有個門客,擅長偷盜,當夜,這個門客就摸黑進入王宮,找到了內庫,把銀狐皮袍偷了出來。孟嚐君把狐皮袍子送給秦昭襄王的寵妃。那個妃子得了皮袍,就向秦昭襄王勸把孟嚐君放回去。秦昭襄王同意了,發下過關文書,讓孟嚐君他們離去。


>>章節報錯<<

如果您喜歡,請把《王陽明心學智慧》,方便以後閱讀王陽明心學智慧第十四章 管理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王陽明心學智慧第十四章 管理並對王陽明心學智慧章節有什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