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讀書

類別:都市言情 作者:金灶沐 本章:第十三章 讀書

    (),

    做學問必須在自己的心上狠下功夫,凡是看不明白、想不通的,回到自己的內心仔細體會。書中所闡述的不過是心體,這個心體就是所謂的“理”,體明就是道明,再沒有別的。這是讀書做學問的關鍵,也是獲得人生幸福的關鍵。

    在萬事萬物上學習

    良知不由見聞而有,而見聞莫非良知之用。故良知不滯於見聞,而亦不離於見聞。

    在王陽明看來,良知雖然不是來自人們平時的見聞,但人們的知識大都是從見聞中產生的,即見聞都是良知的運用。因此,良知不局限於見聞,但也離不開見聞。

    對於見聞這個問題,王陽明認為人們要做到“博文”即是“唯精”,“約禮”即是“唯一”。即人們隻有廣泛地在萬事萬物上學習存養理的方法,才能求得至純至精的理,才能求得理的統一與完整,因為理隻有一個。總之,在王陽明眼,見多識廣才能更好地致良知,獲得心靈的平靜和喜悅。

    《禮記·中庸》有雲:“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這的是為學的幾個層次,或者是幾個遞進的階段。“博學之”意謂為學首先要廣泛地獵取,培養充沛而旺盛的好奇心。好奇心喪失了,為學的欲望也隨之消亡,博學遂為不可能之事。“博”還意味著博大和寬容,唯有博大和寬容,才能兼容並包,使為學具有世界眼光和開放胸襟,真正做到“海納百川、有容乃大”,進而“泛愛眾,而親仁”。因此博學才能成為為學的第一階段,沒有這一階段,為學就是無根之木、無源之水。

    縱觀曆史長河,那些成功的大師和智者無不是滿腹經綸、學富五車,他們四處學習,到處遊曆,最後達到了博學多才的境界。

    佛學高僧星雲大師就是一個博學的人,正如他自己所:“從到大,我一直喜歡閱讀名人傳記,在神遊古今中外時,發現成功幾乎都屬於勤奮工作的人,而驕奢放逸的人注定要走向失敗的命運。多年來,我走訪了很多地方,在考察人文風俗,經過一番比較之後,深深感到前途充滿希望的國家,往往都擁有樂觀進取的人民;反之,落後貧窮的國度,不知勤奮生產的人比比皆是。我發覺那些具有心毅力,能夠百折不撓的朋友們,活得最為充實幸福。我自己做過各類不同的苦工、勞役,隻要利濟有情的事業,縱使是經過一番辛苦奮鬥,也能令我終生回味無窮,所以我經常告誡徒眾:‘博學多識,是善德,是財富;才疏學淺,是罪惡,是貧窮。’”

    在星雲大師看來,人要成功,首要就要做到博學;而博學的首要就是讀書學習,正如吳兢在《貞觀政要·崇儒學》中所,雖然上給予了人好的品性和氣質,但必須博學才能有所成就。這就像一塊玉石,要經過打磨才能展現它的完美;木材雖本性包含火的因素,但要靠發火的工具才能燃燒;人的本性中包含著聰明和靈巧,也要到學業完成時才能顯出美的本質。

    一般來,知識越淵博、閱曆越豐富的人,應變能力就越強。他們反應敏捷,在交往中遇到緊急情況時能夠調動長期積累的生活經驗和各種知識思考解決,從而使“山重水複疑無路”轉化為“柳暗花明又一村”。一個人的社會知識多了,閱曆豐富了,他就懂得了一些社會因素、心理因素,那在與人交談時,就更得體、更有分寸。所以,要成為一個成功者就要多掌握一些知識,這不僅是人際交往之必須,更是讓心靈寧靜、喜悅的最佳保證。

    尤其在當今,現代科學一方麵高度分化,另一方麵高度綜合;邊緣學科相繼產生,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逐漸交融。這就要求我們既要學點社會科學,又要學點自然科學;既要廣泛涉獵,又要學有專長。具體地,我們應該多少知道一些文、地理和人情知識。此外,除了在一定程度上了解自然、曆史、文學、美學、心理學、倫理學、企業經營管理知識、商業知識、經濟學等之外,像民間故事、曆史掌故,有意思的笑話、隱語、習俗,等等,都應該儲存於大腦中,逐漸建起一座知識的倉庫。有了這樣一個知識的百寶箱,我們才能更全麵、更深入地認識自己、認識世界,才能幫助自己獲得成功的人生。

    追求麵麵俱到,恰恰是一種偏執

    惟乾問孟子言“執中無權猶執一”。

    先生曰:“中隻是理,隻是易,隨時變易,如何執得?須是因時製宜,難預先定一個規矩在。如後世儒者,要將道理一一得無罅漏,立定個格式,此正是執一。”

    弟子惟乾向王陽明請教孟子所“執中無權猶執一”這一句話的含義。

    王陽明回答:“中庸就是理,就是易,隨著時間而發生變化,怎能‘執’而不變呢?所以很難事先確定一個標準,必須因時製宜。後代的儒生們,想把各種道理闡述得完美無缺,就定了一個個固定的模式,這正是所謂的偏執了。”由此可見,追求麵麵俱到,是偏執的一種表現。因為世上沒有完美的人,也就沒有人能做到麵麵俱到,追求麵麵俱到,隻會給自己增添失望和痛苦。

    一位在美國斯坦福大學學習的企業家:“我在斯坦福大學學習最大的收獲就是懂得了人生中不必事事追求完美,也不可能達到事事完美。人的精力畢竟有限,要處理、麵對的事情太多了,顧此就要失彼,所以要懂得盡己所能,也要學會欣然並灑脫地放手。”

    這位企業家之所以有這樣的感觸,源自老師對他們的一次測試:一,教授給學生們發下了厚厚的幾摞講義,要求學生們在一周內看完,下周測試。當時,這位企業家的課餘時間都在忙著與客戶洽談合約,根本沒有時間看講義,更不要提把講義看完並深入領會其思想了。可想而知,他的測試成績有多糟糕,但教授並沒有責怪大家,而是:“這些講義本就特別多,即使你們竭盡全力也不可能全部看完,更何況你們還忙著工作,我隻是想通過這次測試告訴大家不必追求麵麵俱到、事事完美,而要學會欣然接受人生並非十全十美。”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即使是全世界最出色的足球選手,十次傳球,也有四次失誤;最棒的股票投資專家,也有出錯的時候。每個人都不是完人,都有可能存在這樣或那樣的過失,誰能保證自己的一生不犯錯誤呢?如果你過於追求麵麵俱到,追求完美,對自己做錯或沒有達到完美標準的事深深地自責,那一輩子都不會快樂。從心理學上來看,過分追求麵麵俱到的人常常伴隨著莫大的焦慮、沮喪和壓抑。事情剛開始,他們就擔心失敗,生怕幹得不夠漂亮並因此感到不安,這就妨礙了他們全力以赴地去取得成功。而一旦遭遇失敗,他們就會異常灰心,想盡快從失敗的境遇中逃離。他們大都沒有從失敗中獲取任何教訓,而隻是想方設法讓自己避免尷尬的場麵。

    很顯然,背負著如此沉重的精神包袱,不用在事業上謀求成功,在自尊心、家庭問題、人際關係等方麵,也不可能取得滿意的效果。佛陀,花未全開月未圓,事物一旦完美,便會轉變為殘缺。人生,永遠都是有缺憾的。佛學把這個世界叫作“婆娑世界”,翻譯過來便是能容許多缺陷的世界。本來這個世界就是有缺憾的,因此蘇東坡有詞曰:“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此事古難全。”在一個有缺陷的世界追求麵麵俱到的完美,實在是一種極大的偏執。如果人們能夠坦然接受世界的缺陷,坦然麵對自己的失誤與錯誤,並從中汲取經驗,才能真正獲得王陽明所的“良知”——心靈歡欣的智慧。

    循序漸進,才能有長進

    問:“知識不長進,如何?”

    先生曰:“為學須有本原,須從本原上用力,漸漸‘盈科而進’。仙家嬰兒,亦善譬。嬰兒在母腹時,隻是純氣,有何知識?出胎後,方始能啼,既而後能笑,又既而後能識認其父母兄弟,又既而後能立、能行、能持、能負,卒乃下之事無不可能。皆是精氣日足,則筋力日強,聰明日開,不是出胎日便講求推尋得來,故須有個本原。”

    弟子陸澄問道:“知識沒有長進,該怎辦?”

    王陽明回答:“做學問首先要有一個根基,然後從根基上下功夫,循序漸進。道家學用嬰兒作比,得很精辟。嬰兒在母親的肚子還未成形時隻是一團氣,什知識都沒有。待他出生後,方能夠啼哭,而後能夠笑,然後認識父母兄弟,既而可以站立、行走、能拿能背,最後世上的各種事情都會做了。這是因為嬰兒的精氣日益充足,筋骨也越來越有力氣,頭腦也越來越聰明。嬰兒並非出生便具備了各種能力,所以要有個根基。”

    《論語·憲問》:“不怨,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乎?”朱熹注:“此但自言其反己自修,循序漸進耳。”就是,如果一個人能夠在生活中按照一定的步驟逐漸深入或提高,最終能夠獲得聖人的學問。

    從前,紀昌去拜箭法高手飛衛為師學習射箭,飛衛讓他練好眼睛的基本功,他回家看妻子織布,練就圓睜眼睛,一點也不眨。飛衛讓他練習把東西看成大東西,紀昌練到把頭發上的虱子看成車輪,飛衛這才教他射箭,從此成為百發百中的神射手。

    如果飛衛對初學箭術的紀昌大講特講射箭的理論知識,而不是讓他從練習瞄準開始,循序漸進地教學,飛衛將很難成為百發百中的神射手。

    做到循序漸進,最好的辦法就是將大目標分化成許多目標,這樣達到目標就會變得簡單快樂得多。正如俄國大文豪托爾斯泰所:“人要有生活的目標:一輩子的目標,一個階段的目標,一年的目標,一個月的目標,一個星期的目標,一的目標,一時的目標,一分鍾的目標,還得為大目標犧牲目標。”

    在1984年的東京國際馬拉鬆邀請賽中,名不見經傳的日本選手山田本一出人意料地奪得了冠軍。當記者問他憑什取得如此驚人的成績時,他:“憑智慧戰勝對手。”而這個“智慧”是什,山田本一沒有解釋。

    十年後,人們才從山田本一的自傳中找到“智慧”的答案:“每次比賽之前,我都要乘車把比賽的線路仔細地看一遍,並把沿途比較醒目的標誌畫下來。比如,第一個標誌是銀行;第二個標誌是一棵大樹;第三個標誌是一座紅房子……這樣一直畫到賽程的終點。比賽開始後,我就以百米賽跑的速度奮力地向第一個目標衝去,等到達第一個目標後,我又以同樣的速度向第二個目標衝去。四十多千米的賽程,就被我分解成這幾個目標輕鬆地跑完了。起初,我並不懂這樣的道理,我把我的目標定在四十多千米外終點線的那麵旗幟上,結果我跑到十幾千米時就疲憊不堪了,因為我被前麵那段遙遠的路程給嚇倒了。”

    第一個標誌……第二個標誌……第三個標誌……正是這種循序漸進的方法幫助山田本一成為了冠軍。

    這種簡單的方法被許多成功人士采用,美國著名作家賽瓦德過:“當我打算寫一本5萬字的書時,一旦確定了書的主題和框架,我便不再考慮整個寫作計劃有多繁重,我想的隻是下一節、下一頁甚至下一段怎寫。在六個月中,除了一段一段開始外,我沒想過其他方法,結果就水到渠成了。”

    因此,無論是讀書做學問,還是經營生活、工作,人們都不要畏懼過於遙遠的目標,而要運用化整為零的方法,忙碌於一個又一個眼前可以企及的目標,循序漸進,終究能實現自己的大目標。這正是王陽明所的“循序漸進,才能有所長進”的道理。

    掌握知識並不等於擁有智慧


>>章節報錯<<

如果您喜歡,請把《王陽明心學智慧》,方便以後閱讀王陽明心學智慧第十三章 讀書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王陽明心學智慧第十三章 讀書並對王陽明心學智慧章節有什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