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勇氣從何而來

類別:都市言情 作者:海外文摘(2014年8期) 本章:正文 勇氣從何而來

    勇氣從何而來

    百味人生

    作者:傑夫·懷斯/文 元元/譯

    在一個寒風瑟瑟的秋日下午,美國佛羅達州弗萊明島,41歲的女士梅利莎·霍金森開車送她的5歲雙胞胎去學校。忽然,她看到前方不遠處多克特湖的湖麵在翻水花。那是什?她想。等車開近了一些,她看到一輛轎車在離岸近30米遠的水,已經沉下了一半。“車下沉的速度很快。”霍金森回憶說。她停住車,朝湖岸跑去。

    她脫下外衣和皮靴,邁進冰冷的水,朝下沉的汽車遊了過去,遊到汽車旁時,她看到5歲的卡梅倫·多爾西正坐在車座上,身上綁著安全帶,湖水正在漸漸淹沒他。

    霍金森試圖拉開車門,但是車門反鎖著。於是她搖、按了幾下沒關嚴的車窗玻璃,終於能伸進胳膊,從麵打開了車門。她把孩子拉出了汽車,抱著他遊上了岸,把他交給了在碼頭上看熱鬧的人們照顧。車上的司機、也就是本想自殺的孩子的爸爸自己也遊回到岸上。霍金森坐在岸邊,身上裹了個毯子。“我被凍得哆嗦了10多分鍾。”她說。

    梅利莎·霍金森是個全職媽媽,一笑兩個酒窩,外表上沒有什特別之處。但是那一次下水救人,讓她與岸邊的圍觀者形成了鮮明對比。

    在陌生人遇到危難時,為什有的人能毫不猶豫地挺身而出?是什力量使他們奔向險境,而不是逃之夭夭?

    更進一步說,勇氣究竟是後天得到的,還是與生俱來的一種品質?對於這個問題,可能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勇氣蘊藏在人的智慧、大腦和心中,在本能、後天培養和同情心的驅使下展現出來。現在,神經學家、心理學家和其他一些學者正在對人類的勇氣進行研究,試圖解開其中的奧秘。

    恐懼的大腦

    基礎生物學告訴我們,當我們麵對一種意想不到而又危險的情況時,扁桃體就會從大腦前額葉皮層發送一種幹擾我們分析能力的信號。“在一些極端情況下,它能使一個人的思維陷入癱瘓。”紐約西奈山醫學院神經學家丹妮拉·席勒說。

    但是勇氣不會屈服於恐懼,有些時候還會因為恐懼的刺激而變得更強大。2013年7月6日,韓亞航空214航班在舊金山機場降落時,機尾撞上了海防堤,飛機墜毀在地麵上,起了火,40歲的乘務員李恩惠一邊把滅火器扔給同事救火,一邊幫助200多名乘客從飛機殘骸中撤到了地麵上。幾乎所有的乘客都安全撤離,這在很大程度上歸功於乘務員們的鎮定舉措。

    “我們是按照訓練時的要求做的,”李恩惠後來告訴采訪她的記者,“當時我沒時間多想,身體隨著情況的需要而行動。”事後,醫生們檢查出,李恩惠是帶著摔折的尾骨營救乘客。李恩惠這種臨危不亂的能力與她的大腦基底神經節區域有關。當一個人反複訓練一種行動,將來在需要的時刻,大腦外皮層會把行動指令傳輸給基底神經節,基底神經節會指揮身體自動采取行動,而不受恐懼的影響。

    軍事家在幾千年間一直懂得這個道理,指揮官會通過反複的殘酷訓練,將打仗所需要的無畏精神灌輸進新兵的頭腦中。這樣,即使士兵的恐懼感超過了理性大腦,他或她仍然能夠下意識地采取行動。

    友誼戰勝恐懼

    還有一種品質讓人們擁有救人於危難之中的勇氣:本能,這種品質與生俱來,而且和後天培養的能力同樣重要。2010年11月,美國海軍士兵蘭斯·卡朋特和戰友們在一個阿富汗村莊執行守備任務,21日,塔利班武裝向他們發動了進攻。在戰鬥中,一枚手榴彈落到了卡朋特身旁,卡朋特撲在了身邊的戰友身上,掩護住了戰友。

    軍事心理學家說,保護我們所愛的人這種本能,是戰場上最具力量的一種勇氣之源:士兵舍己救人,不是為了獎章,完全是為了保護同伴。“在那一刻,他們對於戰友的愛超越了對於自身安危的考慮。”西點軍校心理學家米歇爾·馬修斯說。

    人們在戰場上或在其他任何地方能夠表現出非凡的勇氣,也許是源於後葉催產素的釋放,這是一種能夠推動人們社交活動的荷爾蒙,也能夠增強母嬰間的親密感。多次實驗發現,後葉催產素似乎還能減輕人們的恐懼感,有些專家甚至在研究如何將後葉催產素製成藥劑,也就是“勇敢藥丸”,隻要你敢吃。


>>章節報錯<<

如果您喜歡,請把《海外文摘(2014年8期)》,方便以後閱讀海外文摘(2014年8期)正文 勇氣從何而來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海外文摘(2014年8期)正文 勇氣從何而來並對海外文摘(2014年8期)章節有什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