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樹之學校

類別:都市言情 作者:海外文摘(2014年8期) 本章:正文 樹之學校

    樹之學校

    百味人生

    作者:萊納·施塔特勒/文 劉黎/譯

    德國下薩克森州一個晴朗的秋日,在公交和地鐵難以抵達的森林深處,一群人歡聚在一起,慶祝“不上學節”,反對國家強製義務教育。

    這一節日持續了3天,300名參與者傾聽來自法國、英國和加拿大代表的演講。這些國家的父母可以選擇在家教育孩子。克斯蒂安·路德維希-伍爾夫也做了報告,主題是“德國輟學孩子的法律處境”。她的長子伊曼努爾也是活動的組織者之一,站在門口收取入場費和餐飲費。為此要做出的計算對25歲的他來說有些困難,馬上就有人懷疑,這就是不上學的代價嗎?但是他的弟弟尤也曾輟學6年,盡管如此,他仍在進入一所中學後很快成為班級的佼佼者。伍爾夫三兄弟的故事讓我們開始重新認識普通義務教育。

    在家上課

    90年代初,德國巴伐利亞州施瓦本山區的一個鄉村。每天早上,父親送伊曼努爾去學校時,他都會又哭又喊,怎都不肯挪動腳步。他的父母對此很是無奈。一位教育專家建議他們,堅持帶伊曼努爾去學校上課6個星期,哭鬧就會漸漸停止。

    然而這不符合這對夫妻對孩子的教育觀。他們希望保持孩子的自由天性,於是給孩子請了病假,母親克斯蒂安開始埋頭苦讀教育學。她還聽了作家奧利弗·凱勒的一個講座。他對瑞士和法國不接受普通義務教育的家庭進行了研究,充滿熱情地向聽眾講述他們的人生故事。她想:“如果其他家庭能夠做到,我們也會做到。”

    由於這種教育方式在德國不被承認,克斯蒂安撒謊說,伊曼努爾目前在奧地利上實踐課。有關部門對這個理由似乎很滿意,至少沒人追問她什,西蒙輟學時甚至直接照搬了哥哥的理由。

    1999年,這家人搬到了薩安州一片有著遼闊土地、牛馬和磚房的地方。他們買了一個帶著大花園的舊農舍。這個村莊隻有一條主街道,左右整整齊齊排列著一共10棟房子。小兒子尤也到了上學的年齡,那時克斯蒂安已經確定了自己的教育理念:孩子天生就有自學能力,其中包括生活技能,也包括閱讀、書寫和算數等文化技能,而帶有強製意味的學校教育隻會阻礙這一學習過程。

    在他們家,學習就融匯在日常生活中,外人甚至看不出來,就連學習者自己也意識不到。孩子們在建造汽車模型、玩沙、玩水的過程中學習。他們用積木搭建築,學習捕魚,玩角色扮演遊戲,下棋。家有個閱讀室,麵陳列著許許多多各種主題的書籍以及數學、德語、英語和地理等各科的學習資料。

    西蒙喜歡BMX越野自行車,玩自製武器;尤喜歡在叔叔送的舊計算機上編程;伊曼努爾和父親一起製作象棋棋子,喜歡閱讀和遛狗。這三兄弟常常光腳四處亂跑,個個都是爬樹能手,在樹上無憂無慮地度過了一天又一天。克斯蒂安說:大自然就是孩子們的課堂,樹木、小溪、土地和各種動物都是他們的老師。父親則簡單地總結:直接和自然接觸有益於孩子的教育。

    官方反應

    在他們的新家鄉,男孩們的故事飛速流傳。有人向當地教育局舉報了他們。當教育局官員卡爾·莫納爾特一天早上想和這家人聯係時,有人告訴他,這家的母親和3個孩子一起躺在自家花園中的帳篷,還在睡覺。這位母親喜歡親近自然,孩子們不用上學,自然也就沒有理由早起。最後,莫納爾特還是決定在自己的辦公室接見這家人,兩個世界發生了無言的碰撞:深秋,母親和孩子們光著腳來了。莫納爾特的同事們難以置信地看著這一幕,不禁向他耳語:“莫納爾特先生,您得做點什。”

    青年福利局也開始介入進來,接著是頻繁的通信往來。克斯蒂安說:“伊曼努爾、西蒙和尤強烈抵製上學,我隻能使用心理或身體上的暴力行為強迫他們去學校。孩子們卻有在非暴力的前提下接受教育的權利,我無權對他們施暴。而且,孩子們在他們感到不適的狀態下,什也學不進去。”因此對她的孩子們來說,在她能夠提供足夠支持的基礎上,在家學習是最好的選擇。


>>章節報錯<<

如果您喜歡,請把《海外文摘(2014年8期)》,方便以後閱讀海外文摘(2014年8期)正文 樹之學校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海外文摘(2014年8期)正文 樹之學校並對海外文摘(2014年8期)章節有什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