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現代文閱讀之文藝評論

類別:都市言情 作者:作文周刊(高考版)(2014年27期) 本章:正文 現代文閱讀之文藝評論

    現代文閱讀之文藝評論

    閱讀訓練營

    作者:紀小蘇 江雪鬆

    【解題鑰匙】

    文藝評論,又稱文藝批評,是評論者在文藝欣賞的基礎上,運用文藝理論對文藝創作、文藝思潮、文藝實踐活動等文藝現象進行闡述、分析和評論,揭示評論對象的審美價值和思想意義,探討文藝創作的藝術方法和內在規律。文藝評論的對象包括作家、藝術家、文藝作品、文藝思潮、文藝流派、文藝理論、文藝運動、文藝史以及文藝鑒賞等一切文藝活動、現象。按文藝評論的對象可以分為文學評論、音樂評論、舞蹈評論、美術評論、影劇評論、專題評論等;語言特點表現為有敘述,有議論,有事實,有道理,即敘議結合,夾敘夾議。

    一、怎尋找基本觀點

    文藝評論中,一般而言,作者讚成什,反對什;喜歡什,厭惡什;歡迎什,拒絕什……其傾向性一般是比較明確的,也就是作者的觀點和態度是比較鮮明的。考生要著眼整體,仔細閱讀,包括標題和注釋,抓住重要句子和相關提示語把握作者的基本觀點。

    1.應從分析結構入手,把握作者的思路。在“分析結構”時首先要善於把握各個語段的中心句或反複強調的內容。不少文章,作者的觀點和態度是直接表達或反複強調的。考生把握住文中的中心句或反複強調的內容,也就把握住了作者的觀點。考生應特別注意文本的開頭一、二自然段和結尾,以及文本每一段的開頭和結尾的句子。

    2.可以通過理清作者思路來歸納、整理和概括作者的觀點。要明確文章是從哪些角度來論述中心話題的,首先要分層理解、概括出每段的段意來;其次要能找出每段的關鍵句。考生應抓住議論文的文體特點來分析,即關注每段的領起句、總結句及承上啟下的關聯句,因為這樣的句子往往是每段的中心。而理清作者思路,考生可運用“相鄰段落比較法”,即相鄰段落論述的話題有沒有轉移,如果沒有轉換,則為同一層次,如果轉換了,層次則有所發生變化。

    3.在行文中,作者可能會引用別人的一些看法或批駁別人的一些觀點,所以哪些是作者的觀點,哪些是別人的觀點,考生在閱讀時應該注意篩選和區別。

    二、解題注意事項

    1.帶著問題去閱讀。即在閱讀文本之前先看題目,要理解與把握題幹,要弄清命題者的意圖,搞清題目所考查的基礎知識。命題者對題目的設計一般是有順序的,基本上是從前到後,由單一區位到全文。

    2.注意文體特點。文藝評論,重在評論,敘述是為評論服務的。理清兩者關係,文章的要點、重點往往就清楚了。

    3.聯係上下文去答題。考生在回答問題的時候,必須在文本中找到與問題相關的詞句,也就是相應的答題區間,根據詞不離句、句不離段的原則,從上下文搜尋答題要點,對準所問的問題進行針對性作答,切忌憑大概印象甚至是脫離原文的主觀想象信口開河。

    4.分點列舉,概括回答。回答問題一定要養成全麵歸納,分點列舉的習慣。有一些問題會涉及到全文多個方麵(多個段落)的信息概括與提取,考生這時就要分點提取不同層次的相關要點並整合列舉成答案要點。

    【針對訓練】

    一、閱讀下麵的文字,按要求回答問題。

    中國藝術表現的虛和實

    □宗白華

    先秦哲學家荀子說:“不全不粹不足以謂之美。”這話運用到藝術美上就是說:藝術既要極豐富地全麵地表現生活和自然,又要提煉地去粗存精,提高、集中,更典型、更具普遍性地表現生活和自然。

    由於“粹”,由於去粗存精,藝術表現有了“虛”,“洗盡塵滓,獨存孤迥”。由於“全”,才能做到孟子所說的“充實之謂美,充實而有光輝之謂大”。“虛”和“實”辯證地統一,才能完成藝術的表現,形成藝術的美。

    但“全”和“粹”是相互矛盾的。既去粗存精,那就似乎不全了,全就似乎不應“拔萃”。又全又粹,這不是矛盾嗎?

    然而隻講“全”而不顧“粹”,這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自然主義;隻講“粹”而不能反映“全”,那又容易走上抽象的形式主義的道路;既“粹”且“全”,才能在藝術表現做到真正的“典型化”,“全”和“粹”要辯證地結合、統一,才能謂之美,正如荀子在2000年前所正確地指出的一樣。

    清初文人趙執信在他的《談藝錄》序言有一段話很生動地形象化地說明這全和粹、虛和實辯證地統一才是藝術的最高成就。他說:

    神龍者,屈伸變化,固無定體,恍惚望見者第指其一鱗一爪,而龍之首尾完好固宛然在也。若拘於所見,以為龍具在是,雕繪者反有辭矣!

    趙執信指出一鱗一爪的表現方式要能顯示龍的“首尾完好宛然存在”。藝術的表現正在於一鱗一爪具有象征力量,使全體宛然存在,不削弱全體豐滿的內容,把它們概括在一鱗一爪。提高了,集中了,一粒沙看見一個世界。這是中國藝術傳統中的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不是自然主義的,也不是形式主義的。

    趙執信以輕視的口吻說著雕塑繪畫,好像它們隻是自然主義地刻畫現實。這是大大的誤解。中國大畫家所畫的龍正是像趙執信所要求的,雲中露出一鱗一爪,卻使全體宛然可見。

    關於中國繪畫處理空間表現方法的問題,清初畫家笪重光在他的一篇《畫筌》說得很好,而這段論畫麵空間的話,也正相通於中國舞台上空間處理的方式。他說:

    空本難圖,實景清而空景現。神無可繪,真境逼而神境生。位置相戾,有畫處多屬贅疣。虛實相生,無畫處皆成妙境。

    這段話扼要地說出中國畫處理空間的方法,也叫人聯想到中國舞台藝術的表演方式和布景問題。中國舞台表演方式是有獨創性的,我們愈來愈見到它的優越性。而這種藝術表演方式又是與中國獨特的繪畫藝術相通的,甚至也和中國詩中的意境相通。中國舞台上一般不設置逼真的布景(僅用少量的道具桌椅等)。老藝人說得好:“戲曲的布景是在演員的身上。”演員結合劇情的發展,靈活地運用表演程式和手法,使得“真境逼而神境生”。演員集中精神用程式手法、舞蹈行動,“逼真地”表達出人物的內心情感和行動,就會使人忘掉對於劇中環境布景的要求,不需要環境布景阻礙表演的集中和靈活,“實景清而空景現”,留出空虛來讓人物充分地表現劇情,劇中人和觀眾精神交流,深入藝術創作的最深意趣,這就是“真境逼而神境生”。“真”“神”“美”在這是一體。

    做到了這一點,就會使舞台上“空景”的“現”,即空間的構成,不須借助於實物的布置來顯示空間,恐怕“位置相戾,有畫處多屬贅疣”,排除了累贅的布景,可使“無景處都成妙境”。

    中國傳統的藝術很早就突破了自然主義和形式主義的片麵性,創造了民族的獨特的現實主義的表達形式,使真和美、內容和形式高度地統一起來。反映這藝術發展的美學思想也具有獨創的寶貴的遺產,值得我們結合藝術的實踐來深入地理解和汲取,為我們從新的生活創造新的藝術形式提供借鑒和營養資料。


>>章節報錯<<

如果您喜歡,請把《作文周刊(高考版)(2014年27期)》,方便以後閱讀作文周刊(高考版)(2014年27期)正文 現代文閱讀之文藝評論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作文周刊(高考版)(2014年27期)正文 現代文閱讀之文藝評論並對作文周刊(高考版)(2014年27期)章節有什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