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好的禮儀和裝腔作勢無關

類別:都市言情 作者:三聯生活周刊(2015年28期) 本章:正文 好的禮儀和裝腔作勢無關

    好的禮儀和裝腔作勢無關

    文化

    作者:楊聃

    “英式下午茶是重要的社交場合,如果擺放茶點的是矮桌子,喝茶時需要連茶托一並拿起,如果是高桌子就把茶托留在桌子上,隻端茶杯。”黛安娜在上海浪琴環球馬術冠軍賽的貴賓區組織了一堂關於禮儀的課程。“女士參加馬術活動的著裝不能露肩露背或者露腹,至於帽子的選擇範圍可以大膽一點,隻要不在落座後遮擋後麵人的視線就好。而佩戴帽子的男士則要記住,一旦進入室內就要脫帽。”她話音剛落,台下的男士們默默摘掉了禮帽。課程末尾,黛安娜擰開講台上的瓶裝水,猶豫了一下,喝了一口,做了一個無奈的表情說:“我隻有在中國才直接對著塑料瓶口喝水,現在已經開始習慣了。”這個注重細枝末節、感覺有點矯情的英國淑女就是世界禮儀吉尼斯世界紀錄保持者威廉·漢森(William Hanson)最敬愛的導師——黛安娜·馬瑟(Diana Mather)。20多年來,她為英國議會議員以及皇室成員提供私密的禮儀顧問服務,也是參加歐洲圓媛舞會的名媛們最喜愛的禮儀導師。

    禮儀的英文etiquette是從法語“小標簽tiquette”發展來的,據說路易十四怕不懂禮儀的鄉野貴族破壞了他的宮殿就到處放了小標簽,上麵寫著“不要踐踏我的草坪”或者“離我的古董遠一點”之類的話。他還發放給他們一個小盒子,麵一張張小便簽記錄了宮廷禮儀的要素,例如在國王麵前需要退著走,不能讓國王看見你的屁股,以及在被要求說話之前不許開口等等。法國大革命把貴族都送上了斷頭台,這些禮儀流傳到了英國,在那落地生根並在維多利亞時代發展到了頂峰。隨著大英帝國的殖民擴張,英式禮儀被傳播到了世界各地。

    艾克曼(J.P.Eckermann,1792 1854)說過:“通常,在社交的時候,我總是帶著個人的好惡以及一種愛和被愛的需要。我尋找生性與我相似的人,我願意與這樣的人深交,而不願意與其他的人打交道。”而歌德回答說:“您的這種自然傾向顯然不是一種好的社交方式。如果我們不用文化教養來克服我們的自然傾向,那它還有什用呢?”禮儀在不同的社會背景下扮演著不同的角色,從最早的文明約束到如今的社交規範是一個非常漫長的過程。早在14、15世紀左右或者更早一些的時候,出現了一大批各種語言寫成的關於“就餐禮貌”的詩歌,它們或長或短便於記憶。中世紀時由於書籍的昂貴,背誦作為一種教育和製約的手段起到了與今天截然不同的作用。作者們試圖通過押韻的形式把行為準則灌輸到人們的頭腦中去。這些作品不同於現代意義的個人創作,通過文字我們看到的是一個言傳口授的文化片段,一個社會的特性。即使像湯豪澤的《宮廷禮儀》和約翰·拉塞爾的《論教養》這樣的以作者名義流傳下來的個別詩歌,同樣屬於那個口頭文學潮流。

    約16世紀中葉的時候,“禮貌”這一概念才具有了指導功能。伊拉斯謨在1530年所著的《男孩的禮貌教育》得到了廣泛的流傳,總共再版了130多次,其中18世紀再版13次,先後出現了英語、德語和捷克語譯本。書極其詳盡地記載了人們的行為方式以及社交生活中重要的部分:第一章是“身體各部分的禮貌和非禮貌行為”,第二章是“身體的保養”,隨後是教堂和用餐的禮貌等。看到書中那些描寫單腳獨立這樣對我們來說已經非常陌生的姿勢可以聯想到,中世紀繪畫和雕塑中那些“有趣”的行走與舞蹈姿勢,並非是畫家和雕塑家所臆想出來的,他們隻是保留了我們如今感到陌生卻真實存在過的舉止。伊拉斯謨強調指出:“我們之所以很少見到正值而又有教養的風度,在很多情況下是因為缺少教導的緣故。”他同時認為:“禮貌研究無疑是哲學中最豐富的一個組成部分。”這導致後來在德國傳統中,對於文明和文化的評價非常相似。


>>章節報錯<<

如果您喜歡,請把《三聯生活周刊(2015年28期)》,方便以後閱讀三聯生活周刊(2015年28期)正文 好的禮儀和裝腔作勢無關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三聯生活周刊(2015年28期)正文 好的禮儀和裝腔作勢無關並對三聯生活周刊(2015年28期)章節有什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