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穿越甲骨文銜接文明史的空白

類別:都市言情 作者:商場現代化(2013年22期) 本章:正文 穿越甲骨文銜接文明史的空白

    穿越甲骨文銜接文明史的空白

    典範

    作者:姚榕華 趙鵬 成岩

    人們常說中華文明五千年。倘以文字的出現作為文明起源的標誌,可甲骨文的曆史隻能追溯到商代,亦即三千多年前而已。再往前的夏代,乃至“三皇五帝”時期,中華祖先們使用的是怎樣的文字?軒轅黃帝時期的史官倉頡造字,“天雨粟鬼夜哭”,他所造的字,難道隻存在於神話之中?3300年前的安陽商殷甲骨文已是六書具備的成熟文字,它的發展演變起碼經過了1000多年,那它的源頭又是什?如何銜接倉頡造字時代到甲骨文字時期一千多年間的曆史空白?……一連串的疑問始終困擾著古文字學家們。

    與之相對應的是,目前世界上公認最早的文字是出現在古代中東和北非地區,蘇美爾文明的楔形文字和古埃及象形文字,距今約5000年。甲骨文與之相比,隻能是“小弟弟”。找到可與楔形文字和古埃及象形文字媲美的中華文字,是諸多中國古文字專家的夙願……

    劉鳳君教授自2005年以來發現並深入研究的距今亦有5000年左右的中華骨刻文,已引起海內外學術界和社會上極大關注和高度重視,可望彌補這一曠世空白與遺憾……

    2013年7月12日,浙江省平湖博物館二樓的辦公室,隨著兩個不起眼的錦盒被緩緩打開,在場的人發出一陣輕輕的驚呼。

    首先進入眼簾的,是一件殘缺的石鉞。它的正麵,看似紛亂的直線和折線,組成了一個酷似木舟的形狀。更令人驚訝的是,其反麵竟然整齊排列著6個“文字”,雖然字形略有不同,但從字體結構、刻劃方法看,係2個字重複出現3次,連字成句,有兩個還頗像現在的“人”字。

    另一件石鉞,一側保留打製痕跡,另一邊則有殘缺。正麵也有刻畫,筆順和筆劃組合布局似乎可分成3個字,筆畫繁複,多直線,少弧線,這3個字也可拆分成多個單元的“字節”,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似乎都可釋讀。反麵上端的2個並列的單體字,則可能表達了一個相對完整的意義。

    從濟南應邀專程趕來的山東大學美術考古研究所所長、中華骨刻文的發現者劉鳳君,細細端詳後興奮不已:“這刻的就是字!這是兩件良渚文化時期的罕見的寶貝!”

    根據劉鳳君教授和考古界權威、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李伯謙;複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主任劉釗;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許宏;浙江大學文化遺產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古文字專家曹錦炎,以及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技師梅亞龍等專家學者現場考察鑒定,浙江省文物考古所對外宣布:在平湖良渚文化莊橋墳遺址發現的這兩塊石鉞上所刻畫的,是迄今發現的中國最古老的原始文字之一。被曆史塵埃和時間泥土掩埋的距今約5000年前左右的良渚文化祖先的未知故事,或許將從此向人們揭開神秘的麵紗......

    劉鳳君,男,字龍朋,號神通居士,1952年出生於山東省蒙陰縣。1978年畢業於北京大學,畢業後分配山東大學任教。主要從事考古學、美術史和古文字教學研究與書法創作研究。劉鳳君教授現任山東大學美術考古研究所所長、山東大學曆史文化學院書法文化研究所所長、骨刻文研究所所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藝術博士點通訊評委、中國書畫名家研究會名譽會長、中國古陶瓷學會常務理事。

    劉鳳君教授是學界公認的美術考古學理論體係創建第一人,骨刻文的發現者和骨刻文文字學理論框架的奠基者,崇山石祖林的發現者和研究者,濟南四門塔佛頭像回歸的文化使者,“青州風格”佛像提出者。他於1995年出版的專著《美術考古學導論》,被學術界公認為奠定了創建美術考古新學科理論體係的開山之作,2001年,該書被《中國文物報》全國讀者投票評選為“20世紀文博考古十佳論著”之一(與郭沫若、夏鼐等大師的相關著作同時當選);2002年,劉鳳君教授被中國文物報社評為中國文博考古百位名家之一;2004年,劉鳳君被國務院機關事務管理局西山服務局聘為中國當代書畫名家。他發現的骨刻文,被認為是“繼100多年前王懿榮發現甲骨文以來,對中國文字發展的又一次重大發現,是中國文字研究史上的一個重要程碑,是對我國曆史文化研究的重大貢獻。”

    他已獨立出版《中國古代陶瓷藝術》、《考古學與雕塑藝術史研究》、《美術考古學導論》、《山東佛像藝術》、《骨刻文發現與研究叢書·昌樂骨刻文》、《考古中的雕塑藝術》、《骨刻文發現與研究叢書·壽光骨刻文》和《骨刻文發現與研究叢書·龍山骨刻文》,與人合著《黃河三角洲佛教造像研究》,主編《四門塔阿·佛與山東佛像藝術研究》和《美術考古學100問》等學術專著。發表學術論文百餘篇,部分學術論文已被翻譯成英、日、韓等文字發表。

    發現骨刻文:

    超越甲骨文一千年

    自上世紀80年代開始,山東省境內濰坊至濟南一帶和關中地區、河南鄭州地區以及內蒙古赤峰地區等古文化遺址,經常出土刻劃文字的骨頭和刻字的石器、玉器、陶器和陶片等。以骨頭為多,約占99%以上。大多數是當地農民翻土時挖出的。自上世紀末開始,一些文物愛好者開始收藏這些文物。考古工作者在田野考古發掘和調查時也有所遇,但都沒引起學術界重視。

    2002年,山東濟南四門塔佛頭像回歸後,劉鳳君開始從事“中國早期文字與書法藝術”的專題研究,齊魯書社賀偉編輯約他在2007年出版有關大型圖書。劉鳳君的研究生宋丙玲等幫他搜集雙墩文化、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和龍山文化時期的陶器符號和甲骨文及金文資料。在搜集整理這些資料的過程中,有兩個問題經常令劉鳳君沉入思考:第一個問題是雙墩文化、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等陶器符號都距今約7000—4500年,而甲骨文最早距今約3300年左右,在它們相距這一千多年時間,雖然也有零星報道考古發現的龍山文化、夏文化和嶽石文化等遺址出土的陶器、陶片和骨頭上刻劃的符號,有人也認為是字,但基本上還是一個空白期。劉鳳君相信這個時期肯定不是空白,應該有一種文字或者一種符號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從某種意義上說,它就是甲骨文的源頭。第二個問題是大家談起甲骨文和金文都認為是六書具備的成熟文字,應該有一個較長時間的產生和演變過程,多數學者都在大汶口文化和仰韶文化等陶器符號中尋找源頭。劉鳳君認為這些陶器符號還不是甲骨文的直接源頭,而應在陶器符號和甲骨文之間一千多年時間尋找到某種符號或文字,這種符號或文字才是陶器符號的直接傳承,才是甲骨文的直接源頭。

    2005年春天,劉鳳君教授在濟南看到一塊上麵刻著花紋的小骨頭,當時他經過認真研析後肯定地作出判斷:“這是史前的一塊骨頭,上麵刻劃的應該是字,這是一件很重要的文物,是中國早期的文字。”劉教授的發現和認定在社會上產生了一些影響。2007年他又發現和鑒定了昌樂縣收藏的一批骨刻文,當時他進一步認定並公開宣布這是“山東龍山文化時期的遺物,距今約4500—4000年,屬東夷文字,是中國早期的圖畫象形文字。它和安陽殷墟占卜甲骨文不同,沒有占卜痕跡,是一批記事文字。”許多媒體公開報道了劉教授的發現和認定結論。

    劉鳳君教授之所以肯定骨刻文是中國早期的一種文字,他的主要根據是:一、這批刻劃的字符很多,應該是一種文字記事現象;二、這些刻劃多數象人物、動物和植物的圖象形符號,“書畫同源”在這得到了很好的印證;三、這些刻劃符號的布局和結構有規律可尋,有些偏旁多次出現;四、有許多骨刻文成行刻字,有的幾個字,有的十幾個字,也有的甚至達到幾十個字,已經出現辭章;五、近些年在山東省的鄒平、桓台等縣市,以及江蘇高郵龍虯莊和西安花樓子等地都已發現過龍山文化和嶽石文化時期的文字,隻是沒有引起應有的重視。

    劉鳳君教授經過進一步野外調查和綜合深入研究,他又相繼發現了關中地區、鄭州地區和赤峰地區的骨刻文。他逐漸認為這種早期文字是甲骨文之前北方地區華夏族和東夷族共同創造和使用的一種文字,應直接稱“骨刻文”更科學。出版《骨刻文發現與研究叢書》,叢書中的每本書名“骨刻文”前冠以出土地名或更醒目的文字標誌,如《壽光骨刻文》、《鄭州骨刻文》和《赤峰骨刻文》等。這樣可以使讀者知道出土地點,進行分區研究,探討各地區之間早期文字產生和發展的相互關係。許多專家同意劉教授的意見。

    2008年7月30日,山東大學美術考古研究所邀請北京和山東的數位教授舉辦“昌樂骨刻文座談會”。2010年2月25日,山東大學曆史文化學院邀請數位專家舉辦“骨刻文座談會”。兩次座談會的專家都充分肯定劉鳳君教授發現的骨刻文是中國早期的文字。

    2010年2月24日《中國文物報》發表劉鳳君《“骨刻文發現與研究叢書”出版的前生與後世》,文中詳細介紹了定名“骨刻文”的過程和意義。

    研骨刻文:

    成果香飄海內外

    2008年12月,劉鳳君教授編著出版《骨刻文發現與研究叢書·昌樂骨刻文》,學術界評價該書“是一部融文字學、考古學和藝術學於一體的力作,是一部昌樂骨刻文文字學的奠基之作,也是第一部研究中國文字產生和早期文字的開啟之作。”2010年5月,劉教授又編著出版《骨刻文發現與研究叢書·壽光骨刻文》。學界給予很高評價:認為劉教授的兩部骨刻文專著,“已初步奠定了骨刻文文字學的理論框架基礎。” 2012年1月,他又編著出版《骨刻文發現與研究叢書·龍山骨刻文》。此外,他還分別在《中國美術研究》、《山東大學學報》、《山東社會科學》和《文史哲》以及韓國的學術雜誌上發表近10篇骨刻文學術論文。

    數年來,他除了大部分時間在黃河流域和遼河流域古文化遺址調查外,他一方麵抓緊時間編著出版各地的骨刻文書,把更多的實物資料公諸海內外學界和社會;另一方麵集中精力研究論證為什說骨刻文是中國早期的文字?它的造字規律是怎樣的?以及骨刻文與甲骨文的關係、如何釋讀骨刻文等有關骨刻文文字學學的一係列理論問題。

    劉鳳君教授有關骨刻文的研究成果主要可歸納為以下六個方麵:

    1.對骨刻文造字規律和字體造型分類的探討

    2008年,劉鳳君教授在出版的《骨刻文發現與研究叢書·昌樂骨刻文》一書中就明確指出:經過對骨刻文的長期觀察和研究,“物象的審美再創作性、指事的組合象征性、龍鳳文化與鳳字多樣性,應是骨刻文的三個基本造字規律。我們隻有認識這些規律,才能很好解讀它。”

    目前劉教授已詳細分析和掌握了2000多塊骨刻文和屬於骨刻文時期的8件刻字玉石器、7件刻字陶片,約計共3000多個字符。他說:“其字體造型大體可分為寫實物象型、主幹分枝型和中心圓型或近似圓型三大類。”劉鳳君教授對骨刻文造型的分類和造字規律的探討,對今後骨刻文的研究有著理論上的指導意義。

    2.對骨刻文布局和辭章出現的考察分析


>>章節報錯<<

如果您喜歡,請把《商場現代化(2013年22期)》,方便以後閱讀商場現代化(2013年22期)正文 穿越甲骨文銜接文明史的空白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商場現代化(2013年22期)正文 穿越甲骨文銜接文明史的空白並對商場現代化(2013年22期)章節有什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