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為什依然是默克爾 ?

類別:都市言情 作者:小康(2013年12期) 本章:正文 為什依然是默克爾 ?

    為什依然是默克爾 ?

    國際

    作者:齊嶽峰

    那位來自德國東部的女博士、德國曆史上的第一位女總理,如今再次執掌這個國家的政府。

    德國聯邦第18屆議會選舉結束後,默克爾領導的聯盟黨以41.5%的選票優勢成為本屆大選的最大贏家。社民黨的支持率雖略有上升,獲得了25.7%的選票,但與其預定的目標相差甚遠。自民黨僅獲得4.8%的選票,沒有達到進入議會5%的門檻,被踢出聯邦議會。

    上一個執政周期,默克爾政府使德國平均薪酬水平提高了3.6%。穩定的經濟表現使德國國債收益率長期維持在低位區間,甚至一度為負值。80%的德國人認可她的執政政策和處理歐債危機的做法。

    年輕時的默克爾或許不會想到有朝一日自己會登上這個國家的權力頂峰,誰能想到德意誌的女總理當初的博士論文竟然是關於碳氫化合物反應的速度常數計算?總之,她做的不是政府經濟預算的論文。

    但沒關係,這不妨礙她管理那些會做經濟預算的人。2005年,默克爾成為德國曆史上第一位女總理,四年後,成功連任。

    而今,再次連任。

    默克爾,為什依然是她?

    必然之中的偶然

    “默克爾現象”背後揭示的是德國政治與經濟的本質。

    在關注德國問題的學者胡琨看來,德國的政治光譜從右向左為自民黨(小政府小福利)、社民黨(大政府高福利)、聯盟黨(在戰後是堅定的社會市場經濟擁躉)。從1949年到1969年,德國經濟在聯盟黨的治理下得以騰飛。但是隨著財富的增長,百姓對社會公正的期許程度不斷提高,希望國家在維護社會公正方麵負起更多責任,所以就經濟政策領域,德國出現了一個向右轉的傾向,希望有更大的政府、更多的福利,而社民黨的政治主張迎合了這種變化,導致1963年開始社民黨不斷進入內閣,直到1969年贏得大選。

    此後,在選民意願和社民黨自身驅動下,德國市場經濟開始向大政府高福利方向發展。

    然而,貨幣政策搖擺不定,市場無法得到保障,加上石油危機的衝擊,導致長期的滯漲,而此時,若削減福利,社會和選民會有波動,影響執政地位,但是一味討好選民,就更沒有辦法改變糟糕的經濟形勢,所以1982年以科爾為首的聯盟黨人再次競選上台,回歸傳統的社會市場經濟模式之路,“降低國家支出,減少稅收,放鬆管製,反對官僚主義化和推進私有製,上世紀80年代德國經濟在科爾的推動下發展得特別好,為兩德當年的統一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胡琨表示。

    但兩德統一之後,科爾下台了,緣於百姓厭倦了他,但是施羅德上台後,也開始對國家福利大規模削減。所以,胡琨覺得默克爾是延續了施羅德社民黨政府的基本路線而已。為什在各種危機的衝擊下德國經濟還能那堅挺?“堅持回歸市場經濟模式是正確的。而且這種政治實踐取得了成功,讓德國的政治精英和老百姓也認識到這種模式的可行性,所以經濟政策回歸傳統的社會市場經濟在德國是大勢所趨。”從這一點來說,默克爾的政黨隻不過是順應了社會與市場而已。

    同濟大學教授伍慧萍對此有獨到見解。在解釋默克爾的製勝法寶時,她認為更多應當以必然的論調來分析判斷,對於默克爾這樣一個極富理性的政治人物而言,她的成功在於審時度勢,正確選擇競選策略。

    經過了兩屆聯邦總理任期的曆練,默克爾表現出了出眾的解決問題的能力,作風硬朗而又不失靈活性,穩健而全能。她在幾乎所有議題上經驗老到,憑借其理性、冷靜、善於協調的執政風格和親和力,在國內的威望和人氣無可替代,獲得德國人對其執政能力的普遍認同和好感;當然,這樣的個人魅力再加上大環境助推,默克爾幾乎沒有不勝利的道理。伍慧萍稱,默克爾的背後是整體走勢良好的德國經濟,而這將直接決定選民的意願。“選民對於默克爾政府的工作成績滿意,過去四年中默克爾領導下的中右翼聯合政府經濟成就斐然,經濟數據和就業市場興旺,出口強勁,德國是歐元區經濟增長的發動機,而歐元區經濟增長亦出現回升,歐債危機已漸漸淡出選民的視野。”

    如果你是德國選民,你會放棄她?


>>章節報錯<<

如果您喜歡,請把《小康(2013年12期)》,方便以後閱讀小康(2013年12期)正文 為什依然是默克爾 ?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小康(2013年12期)正文 為什依然是默克爾 ?並對小康(2013年12期)章節有什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