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國動畫片融入電視劇產業之探討

類別:都市言情 作者:今傳媒(2014年10期) 本章:正文 中國動畫片融入電視劇產業之探討

    中國動畫片融入電視劇產業之探討

    廣播影視評論

    作者:韓久海

    作者簡介:韓久海,男,天津城市職業學院講師,碩士,主要從事設計藝術學理論課程及電腦美術和動畫教學工作。

    摘 要:動畫片廣闊市場必須真正打開。動畫片的分級製度勢在必行。動畫片如果要融入電視劇產業當中,需要完成的基礎工作還很多,到現在為止,中國電視動畫片在這方麵並沒有邁出步伐。市場沒有更廣泛的打開,動畫片根本就沒有多少題材可言,從而級別上的規定也毫無意義。所以,在這兩方麵打好基礎後,通過電視劇的近水樓台,中國動畫會以迅猛的速度發展為龐大高效、具有國際市場競爭力的真正獲利產業。動畫片和電視劇產業的共融性成為動畫片發展的優越條件。

    關鍵詞:中國動畫片;融入;電視劇產業

    中圖分類號:J9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4)10-0090-03

    當今中國動畫片生產有規模但普遍質量不高,很多現代產品由於各種因素懸於社會輿論指責和嘲諷的風口浪尖之上,情況並不樂觀。就如2013年播出的《熊出沒》,由於角色台詞設計不佳成為媒體和大眾批評的目標。普遍反映在第一集首播短短十分鍾左右就出口21句所謂“髒話”。同時也有很多家長反映動畫角色配音方言問題和動作問題影響了小觀眾的語言習慣和生活習慣。這大眾、媒體和評論人千夫所指多將問題的矛頭對準動畫片不“文明”舉動對兒童行為規範和未來成長中的深刻荼毒。

    實際上我國本土動畫飽受批評,甚至經由投訴而叫停的產品並不少見,如《虹貓藍兔》就曾因被指責為過於血腥而叫停。而大紅大紫的《喜羊羊與灰太狼》一樣因為有兒童模仿“烤全羊”而成為眾矢之的。整體批評的矛頭指向動漫作品的“粗製濫造”,或是缺乏對於下一代的“教育”思維,甚至有媒體痛心疾首的搬出巴爾紮克的名言來闡述動畫片對兒童教育的關鍵作用[1]。這種局麵的產生究其根源其實並不在於僅僅某一作品的低劣,實際上,動畫產業在我國的市場運營和體製還不夠科學合理,不具有結構性的整體模式,甚至於產業“定位”都是一片荒原。

    一、動畫片廣闊市場必須真正打開

    我國從2003年已經開始規劃中國動漫產業的振興和發展了,於當年國家廣電總局提出《關於發展我國動畫產業若幹意見》,為中國動漫發展掀開序幕。

    2004年,被認為是我國的動畫年,在這一年出台《關於發展我國影視動畫產業的若幹意見》,即“24條”重要政策,提出製播分離,建立產業鏈,培養扶持現代動畫企業,實行國產動畫片題材規劃製度,實行優秀國產動畫片推薦播出辦法和國產動畫片發行許可證製度。

    2005年更是在“24條”基礎上出台《關於促進我國動畫創作發展的具體措施》,即“18條”補充政策,在一係列的政策帶動下,動漫產業得以開始蓬勃發展。

    廣電總局在2006年限定黃金時間強製要求播出國產動畫片[2]。中國動畫片的曙光看似降臨,卻在市場定位上處於極度狹窄的境地。

    中國動畫片在年齡定位的認知上依然滯後,製作動漫產品的目標依然針對14歲以下低齡兒童。這其中由三方麵因素對其產生影響。

    (一)從企業方麵來說

    我國流行這樣一種盈利迷信,“女人和孩子的錢最好賺”,成為企業主普遍認同的金科玉律,但是究其出處,一般都是所謂“猶太人說”,而因為猶太人是“世界上做生意最精明”的商人,所以他們說孩子的錢好賺就成為口口相傳的佳話,一句以訛傳訛、子虛烏有的諺語深層影響著中國企業對於幼兒動畫片的癡迷偏執。

    (二)從播出方來說

    中國電視媒體長久以來對於動畫片的定位認知沒有逃脫傳統的範疇,在思維結構上處於長久不變的狀態。動畫片的投入、製作和播出總是以少兒節目為思維基礎,從“24條”可以看出,全文所提到的影視動畫受眾隻有“少年兒童”,這樣便直接導致國產動畫片的定位局限於“少年兒童”,而“少年兒童”的題材和內容最為狹隘,則創作寬容度達到最低。

    (三)從觀眾來看

    我國人民長久以來一直將動畫片認知為“孩子看的電視節目”,這與影視知識的普及低和影視文化斷代有著不可分割的關係。

    實際上早期的影視雛形就是動畫,如1878年美國攝影師梅勃奇通過40台照相機拍攝奔跑的馬並將照片連接起來快速播放[3]。

    換句話說,影視作品和動畫沒有本質區別。所以動畫片的題材和內容選擇並不該僅僅局限於“少年兒童”。中國電影業起步並不晚,20世紀30年代中國影視業已經極具規模,從思想意識到具體手法上與國際接軌,隻是後來文革爆發造成影視藝術的斷代,改革開放以後,我國從原點重新開始,認知上產生滯後和盲目,最終造成對動畫片認知的偏差。

    這三方麵造成中國動畫片在題材內容上處於極端狹窄的空間。而以日本為例,將動畫片的消費主體定位於1435歲年齡,形成合理健康的動畫消費市場。這一點,我國至今雖有認知,但不認可。中國動畫片定位將自己局限於“少年兒童”電視片的小小空間當中,那就無法產生更加廣泛豐富的題材和內容表現。而角色語言、造型、性格等刻畫也隻能囿於低幼環節。相對於日本完整市場體係,我國動漫產業向小頭大身的畸形方向發展,未來堪憂。

    二、動畫片的分級製度勢在必行

    題材和內容的定位擴展,整個動漫產業的定位應該包含從中年到低齡兒童各個年齡層次的年齡段的需求。實際上當代80後和90後兩代正是浸潤在日本動漫產品之中成長起來的。然而這其中,80後一代已經步入中年;而90後一代則向中年邁進。同為兩代人都在成年後繼續保持對動漫產品的熱衷。

    從一個側麵也可以看出,動漫產品的消費群是比較穩定的,隻是隨著年齡的增長,對作品內容和題材的品味在不斷上升和成人化。而我國動畫片市場沒有切實的抓住這個相比於“少年兒童”市場更加巨大的消費市場,一味埋頭於消費群的基礎部分不能自拔,這是不夠明智的。實際上,80後和90後兩代人如今所追逐觀看的動畫片還是日本動漫作品為主,很少涉足國產動畫。

    如果打開整體消費市場,那動漫作品的分級分類製度成為不可逾越的第一個問題。分級製度這方麵可資借鑒的實例在國際上很多,這還是以日本動漫產業中的分類進行簡要闡述,日本對動漫畫的分類相當嚴格和全麵,大體上分為:兒童、少年、少女、青年、女性和成人六大類,消費者可以涵蓋社會各個層麵,而成人動漫還有更為複雜的分類,動漫企業產品的級別劃分由專門機構根據相應的法律法規評估來進行評定[4],在監管上“限製級漫畫在書店必須在不同區域擺放,並有專人監督。如果售貨員覺得購買者年齡不夠,會主動要求其出示身份證。[5]”而中國由於市場定位的狹窄性,造成動畫片認知上的狹隘性,這在2002年便引進我國的《蠟筆小新》動漫作品中可見一斑,這部動畫片在日本被定級在成人動漫,而我國將其認知為類似《機器貓》一類的幼兒動畫,動畫片在黃金時段播出,成人隱喻的粗俗內容被指責汙染了少年兒童純潔的心,最終發現是自己搞錯了定位。

    因此良好的分級製度和有效地監督模式可以使我國動漫產業形成有層次有監管的健康市場環境,是我國動畫片市場全麵開放所麵臨的第一道門檻。

    三、非幼兒動畫片融入電視劇產業體係當中


>>章節報錯<<

如果您喜歡,請把《今傳媒(2014年10期)》,方便以後閱讀今傳媒(2014年10期)正文 中國動畫片融入電視劇產業之探討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今傳媒(2014年10期)正文 中國動畫片融入電視劇產業之探討並對今傳媒(2014年10期)章節有什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