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四川獅燈藝術溯源

類別:都市言情 作者:文史雜誌(2014年3期) 本章:正文 四川獅燈藝術溯源

    四川獅燈藝術溯源

    文史信息

    作者:江玉祥

    趙長鬆先生研究“四川獅燈”,從1980年起步,至今已有34年的曆史。我還記得《四川日報》1987年5月25日第4版上曾經刊登過一篇通訊《獅燈專家——記民俗研究新秀趙長鬆》,比較詳細地介紹了趙長鬆研究四川獅燈的最初曆程。1982年四川省綿陽地區文化館鉛印了趙長鬆編著的《獅燈》一書,8萬字,作為內部交流。從那以後,趙長鬆長期深入四川鄉村調查,訪問新老藝人,搜集資料,學習研究民間獅燈藝術,不斷修訂《獅燈》書稿,內容從最初的8萬字增加到18萬字,再擴充到22萬字、圖片210幀的大著《四川獅燈藝術》。而今,這部前所未有的民間藝術專著《四川獅燈藝術》即將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我為長鬆先生感到高興並表示祝賀,同時也為四川民俗學寶庫再添一部有價值的新書而感到自豪。

    欲明長鬆先生這部書的價值,我想簡要談談四川獅燈出現的曆史及其民俗藝術特征。

    獅燈,又叫“獅子舞”、“舞獅”、“跳獅子”、“玩獅子”,是中國、乃至亞洲的一種傳統表演藝術。獅子這種猛獸原非中國所產,甲骨文無獅字。許地山先生說:“獅是梵文Simha首音之譯,錫蘭(今斯蘭卡)、新加坡之‘錫’、‘新’二字其原義為獅,則獅國之謂也。漢文以師譯音,以犬旁示物,其字之起,當在漢後。”師子記載,最初見《後漢書·班超傳》。章帝之時月氏王與漢通婚,因獻師子與符拔;其後和帝時安息入使,貢師子,順帝時疏勒亦獻師子。《東觀漢記》說:“師子似虎正黃,有髯耏(r ni) ,尾端茸毛大如鬥。”顏師古說:“師子,即《爾雅》所謂狻(sun)猊也。耏亦頰旁毛也。”由此可見當時獅初入中國,隻譯音為師子,後單稱獅,去子字而加犬旁了。[1]魏晉時期,中國本土已出現獅子。北魏酈道元《水經注》卷十四《大遼水》注引《博物誌》曰:“魏武(曹操)於馬上(逢師子),使格之,殺傷甚眾,王乃自率常從健兒數百人擊之,獅(師)子哮呼奮越,左右鹹驚,王忽見一物,從林中出,如狸,超上王車軛上,獅(師)子將至,此獸便跳上獅(師)子頭上,獅(師)子即伏,不敢起,於是遂殺之,得獅(師)子而還,未至洛陽四十,洛陽(中)雞狗皆無鳴吠者也。”一頭死獅子尚且令“雞狗皆無鳴吠者”,可見在中國人的印象中,很早就認為獅子是令六畜畏懼的凶猛野獸。南朝梁沈約著《宋書·宗傳》載,元嘉二十二年(公元445年)宗率劉宋軍隊討伐林邑國,林邑王用披著鎧甲的戰象衝擊梁軍, “以為外國有師子,威服百獸,乃製其形,與象相禦,象果驚奔,眾因此潰亂,遂克林邑。”“乃製其形”,即用人扮的獅子迎擊。正因為獅子乃“威服百獸”的獸中之王,從漢代始,中國民間便將獅子的藝術形象作為辟除邪祟、天賜福祿的吉祥物,一種名曰“辟邪”或“天祿”實為獅子的立體雕塑頻繁出現於陵園墳墓前。四川最早的石雕獅子,就是四川雅安高頤石闕前那對立體坐式獅子,建於漢獻帝建安十四年(公元209年)。

    舞獅最早出現於南北朝時期。《魏書》卷一百九《樂誌》載:北魏道武帝拓跋珪天興六年(公元404年),“冬,詔太樂、總章、鼓吹增修雜技,造五兵、角觝、麒麟、鳳皇、仙人、長蛇、白象、白虎及諸畏獸、魚龍、辟邪、鹿馬仙車、高百尺、長趫、緣橦、跳丸、五案以備百戲。”此引文中的“麒麟、鳳皇、長蛇、白象、白虎及諸畏獸、魚龍、辟邪”,皆百戲化裝,非真獸。而“辟邪”即舞人扮的獅子。北魏楊衒之撰《洛陽伽藍記》卷一記:洛陽城內長秋寺“中有三層浮圖一所,金盤靈,曜諸城內。作六牙白象負釋迦在虛空中。莊嚴佛事,悉用金玉。作工之異,難可具陳。四月四日,此像常出,辟邪師(獅)子導引其前。吞刀吐火,騰驤一麵;彩幢上索,詭不常。奇伎異服,冠於都市。像停之處,觀者如堵,迭相踐躍,常有死人。”這種在廟會中出現的,為出行的佛祖像開路的辟邪師(獅)子,很可能就是由人扮演的舞獅。

    唐代獅舞正式見諸史冊和絲綢圖案。據沈從文先生說,“日本(京都)正倉院藏中國唐代綢緞中,有片殘料徑長三尺餘,中作一巨大雄猛獅子,前足豎起,張牙舞爪,後二足作人立舞蹈狀,四周圍有六七人組成的樂隊,圍坐於大串花枝間。反映的恰是當時的‘獅子舞’情形(就材料分析,大致是當時幔帳類殘料。就樂隊服裝而言,中有戴鬥笠的,似屬南方樂隊)。產生時間或在開元天寶間。”[2]《舊唐書》卷二十九《音樂誌二》:“《太平樂》,亦謂之五方師(獅)子舞。師子鷙獸出於西南夷天竺(印度)、師子(斯蘭卡)等國。綴毛為之,人居其中,象其俯仰馴狎之容。二人持繩秉拂,為習弄之狀。五師(獅)子各立其方色,百四十人歌《太平樂》,舞以足(《通典》卷一百四十六、《禦覽》卷五百六十八作“舞抃以從之”),持繩者服飾作崑崙象。” 崑崙,古代泛指今印度支那半島及南洋諸島之地的居民,其人“皆卷發黑身”[3],“能馴伏猛獸犀象等”[4]。《太平廣記》上所記崑崙奴,或穿皂衣,皆勇健。[5]後世舞獅,亦繼承此傳統,皆為趫捷者飾獅子。

    如果說日本正倉院藏中國唐代綢緞上的獅舞圖案和《舊唐書》卷二十九《音樂誌二》記載的師舞均屬從南洋傳入的獅舞,那元、白兩詩人描寫的西涼伎獅舞和[唐]段安節著《樂府雜錄·龜茲部》記載的獅舞便都是從西域傳來的獅舞。試看唐朝詩人白居易《新樂府·西涼伎》詩描寫西域傳來的獅舞:“西涼伎,假麵胡人假獅子,刻木為頭絲作尾,金鍍眼睛銀帖齒,奮迅毛衣擺雙耳,如從流沙來萬。紫髯深目兩(一作羌)胡兒,鼓舞跳梁前致辭:應似(一作道是)涼州未陷日,安西都護進來時。”元稹《樂府古題·西涼伎》:“獅子搖光毛彩豎,胡騰醉舞筋骨柔。”[唐]段安節著《樂府雜錄·龜茲部》記載:“戲有‘五方獅子’,高丈餘,各衣五色。每一獅子有十二人,戴紅抹額,衣畫衣,執紅拂子,謂之‘獅子郎’。舞《太平樂》曲。”紅抹額,為古代武士束額的頭巾。拂子(梵文vyajana ),用以拂除蚊蟲的用具,即在柄上紮束獸毛、棉、麻等而成者,功用與尾同,而形狀各異;又單稱拂,或稱作拂塵。在印度,一般皆用此物拂蚊。獅子郎“戴紅抹額,衣畫衣,執紅拂子”,直至近代獅燈,逗樂取笑的“笑頭和尚”亦是這般打扮。段安節(生卒年不詳),唐末人,唐初名將段誌玄後裔。昭宗乾寧中為國子司業,善樂律,能度曲。其書大概成於昭宗乾寧年間(公元894—898年)。元、白兩詩人描寫的西涼伎獅舞,其時在唐憲宗元和年間(公元806—820年)。顯然,時至晚唐,外來的獅舞已經同中國曆史文化相融合,中國化之獅舞的舞人、舞容、舞姿、舞樂和獅子郎大致定型,並逐步擴散到民間,成為一種中國民間表演藝術。

    至遲到晚唐時候,巴蜀也出現了獅舞。證據有二:

    其一,[唐]樊綽撰《蠻書》卷十引《夔城圖經》記巴人風俗雲:“夷事道([唐]李延壽撰《北史·泉人山傳》:“巴俗事道,尤重老子之術。”),蠻事鬼。初喪鼙鼓以為道哀,其歌必號,其眾必跳。此乃盤瓠白虎之勇也。俗傳正月初夜,鳴鼓連腰以歌,為踏(蹄)之戲。五月十五日招命騎健,畫楫圖舟,十船同角,千人齊聲,唱鼓扣舷,沿江騰波而下。俗三月八日為大節,以陳祠享,振鐸、擊鼓、師舞為敬也。”[6] 師舞,就是獅舞。《夔城圖經》不載《隋書·經籍誌》,而為《蠻書》所引,至少是唐代作品。樊綽生平不詳,隻知他為宦於唐懿宗鹹通(公元860—874年)年間,鹹通五年(公元864年)六月左授夔州都督府長史。也許,《蠻書》即成於夔州幕府任上,巴人舞獅的風俗可能為他親眼所見。

    其二,四川大學博物館珍藏的邛崍唐龍興寺石刻遺物中有一件立體石刻舞獅塑像,通高25.3厘米,青砂石,有彩繪遺痕。[7]其造型為:廣額大口,環眼如鈴,前足奮舉騰空,從折斷的粗壯殘腿痕跡看來,好似持獅頭的舞獅人騰空的大腿;左邊傍獅偎依著一嬉笑調皮的大頭童子,其右手持牽獅之繩,右足前蹬,左手作撫獅搔癢狀,此笑麵大頭童子應為導引逗弄獅子的“獅子郎”(笑頭和尚)。這件邛崍唐龍興寺舞獅石刻的工匠造型構思的靈感,應該來源於當時西蜀民間或邛崍龍興寺廟會舞獅的風俗場景。四川大學博館珍藏的邛崍唐龍興寺石刻遺物中,有許多大小不等的帶年號的經幢,其年號有:(唐德宗)貞元十一年,(唐文宗)太和二年,(唐文宗)開成五年,(唐武宗)會昌二年、三年,(唐宣宗)大中三年、十二年、十三年,(唐懿宗)鹹通五年、八年等。[8]因此這件舞獅石刻的製作可能為唐德宗貞元十一年(公元795年)至唐懿宗鹹通八年(公元867年)這段時間,亦即是說,至唐代晚期,巴蜀大地已普遍流行舞獅民俗。

    曆經明、清、民國,直至現代,正月間舞龍燈、耍獅燈成為四川城鄉過春節、鬧元宵民俗事象中必不可少的娛樂節目。翻開清朝和民國修纂的地方誌,幾乎每一部縣誌和鄉土誌的風俗誌記元宵節風俗大同小異。一般是正月初九(道家謂之“上九”)出燈,家家門前掛紅燈,城鄉裝扮龍、獅燈各遊戲。耍獅燈者,多遨遊村巷,挨門奉賀,富者燒以花筒,餉以酒食,以求吉利。至十五日元宵夜達到高潮,火樹銀花,煙花爆竹,龍騰獅舞,鼓樂喧闐,觀者如堵,舉國若狂。

    四川獅舞多半白日出來,逗獅嬉玩的不是元寶而是一個“笑頭和尚”和一個“孫猴子”,耍獅子的都是一些懂武術、身手矯健的人。傳統民間耍獅燈,其民俗功能是驅逐瘟疫,就像《周禮》所載方相氏卒歲大儺一樣,利用凶猛的獅子驅除群厲,化厲疫為吉祥。現代舞獅則在於慶賀人壽年豐,娛樂多於祓禳。

    四川獅舞分高蹺獅舞和平地獅舞兩種。高蹺獅舞,二人荷獅頭及身尾,足下接以木杆,長四五尺,有高達3米者,一般在街道、廣場上表演,舞蹈變化少,以踩蹺功夫取勝,有笑頭和尚戲於前,金鼓隨後,謂之“高腳獅子”。平地獅舞,舞式多樣,一般是笑頭和尚持扇子或拂塵引舞,表演一些獅子的生活情態,仰臥翻滾、跳躍嬉戲,千姿百態,妙趣橫生。

    平地獅舞又分“文獅”和“武獅”兩種。文獅著重表情,如搔癢、舔毛、打滾、抖毛等。武獅長於技巧與雜技糅合,跳躍,翻滾,騰轉,健壯勇猛,有翻五台等高架陣式多達百餘種。破陣尤為精彩,賞燈主家用曬簟、桌、凳,搭成高架,將賞錢喜封置於頂端簸籮中,讓伴舞的猴子上去自取,集戲劇、雜耍和舞蹈諸藝於其中;還有讓獅子也上高架,展現獅子為獸中王的機靈威武的性格。[9]我小時候過年,多次觀看獅子翻五台,看時膽顫心驚,冷汗直冒,一旦孫猴子從曬簟筒筒鑽出來,取到頂端的紅包禮信,複繞匝盤旋而下,頓時歡呼雀躍,熱血沸騰,猶若我自己獲勝一樣興奮。


>>章節報錯<<

如果您喜歡,請把《文史雜誌(2014年3期)》,方便以後閱讀文史雜誌(2014年3期)正文 四川獅燈藝術溯源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文史雜誌(2014年3期)正文 四川獅燈藝術溯源並對文史雜誌(2014年3期)章節有什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