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梁效”幾篇重點文章的寫作經過

類別:都市言情 作者:炎黃春秋(2014年3期) 本章:正文 “梁效”幾篇重點文章的寫作經過

    “梁效”幾篇重點文章的寫作經過

    親曆記

    作者:範達人

    眾所周知,“梁效”是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大批判組的筆名。“梁效”後期分成九個小組,每組三至四人。粉碎“四人幫”後,有兩個小組被稱為“尖刀班”。可能由於這兩個小組出手的文章比較多,加上“態度不好”,因而挨了更多批鬥,吃了較大的苦頭。我便是其中一個“尖刀班”的班長。我們這個“尖刀班”最後僅三人:陳先達、何芳川和我。據統計,從中共十大以後到1976年10月,“梁效”共發表了181篇文章。當時的重點文章很多出自我們小組之手。我本人參與撰寫的文章共34篇,其中已公開發表的28篇。

    一、奉命撰寫《孔丘其人》

    為了收集整理林彪尊孔材料,1973年10月,由遲群、謝靜宜牽頭,北大、清華成立了批林批孔材料小組,到1974年初,《林彪與孔孟之道》(材料之一)完成後,收集整理林彪尊孔材料之事告一段落。為配合《林彪與孔孟之道》(材料之一)的發表,“梁效”準備寫些大批判文章,由此材料小組轉變成寫作組。我們所寫的第一篇綜合性的批判文章,是發表在《紅旗》1974年第2期上的《林彪與孔孟之道》。此文發表後,全國各地報刊紛紛轉載,《北京周報》也將它譯成多種外文發行。參與寫作這篇文章的有我、鍾成勳、朱耀庭、楊克明和錢遜,由我執筆寫成。

    我們撰寫批林批孔的文章是根據毛主席一係列指示和講話精神進行的。

    1972年12月5日,人民日報社有人寫信給毛澤東,反映一段時間以來在批判極左思潮問題上,中央存在著不同的看法。同月17日,毛澤東提出極左思潮少批一點吧。關於林彪路線的實質,毛澤東說:“是極右。修正主義,分裂,陰謀詭計,叛黨叛國。”

    1973年8月5日,毛澤東向江青念了自己寫的兩首詩。一首是《讀〈封建論〉——呈郭老》。另一首是:“郭老從柳退,不及柳宗元。名曰共產黨,崇拜孔二先。”

    毛澤東又指出:“曆代政治家有成就的,在封建社會前期有建樹的,都是法家。這些人都主張法治,犯了法就殺頭,都主張厚今薄古。儒家滿口仁義道德,滿肚子男盜女娼,都主張厚古薄今。”

    1973年9月23日,毛澤東在會見埃及副總統沙菲時說:“秦始皇是中國封建社會第一個有名的皇帝,我也是秦始皇。林彪罵我是秦始皇。中國曆來分兩派,一派講秦始皇好,一派講秦始皇壞。我讚成秦始皇,不讚成孔夫子。”

    上述內容,1974年在“梁效”內部均作過傳達,對我的思想影響很大。

    《孔丘其人》一文是粉碎“四人幫”後受到重點審查的文章之一。人們認為它是影射史學的代表作,矛頭直指周恩來總理。該文的寫作經過如下:

    1974年2月底的一個晚上,大約11時左右,李家寬(“梁效”黨支部書記,負責人)把我叫到他的房間,對我說:“上麵交給我們一個任務,寫一篇文章,題目是《孔子其人》(後改為《孔丘其人》)。這個題目有來頭,氣魄大,可能是主席出的題目。文章要全麵介紹孔丘其人,要寫他稍一得勢就殺少正卯,要寫他到處碰壁。3月8日前發表。這篇文章由你們小組寫。”當時,王世敏(“梁效”黨支部副書記)在場。我回到組內,即向何芳川、朱耀庭、盧振義、張學政傳達了李家寬的要求。由於時間緊迫,我們決定集體湊寫,由我執筆。我們開了三四個夜車,終於寫出一稿。李家寬和王世敏對初稿基本滿意,李認為寫得不錯,開頭和結尾均有氣勢。李要我們向大批判組全體成員念一遍初稿。大家聽了後提了一些意見。李家寬指定楊克明和湯一介兩人再與原寫作小組一起修改一遍。修改後我們將鉛印送審稿交李家寬,李再送遲群、謝靜宜。次日,李傳達說:“遲群認為根本不行,謝靜宜說差得遠呢。”他們的批評像一盆冷水潑將下來,使我們很掃興。我們小組隻得繼續修改。李家寬、王世敏與我們討論了一次。王世敏認為寫孔丘其人應概括孔子的幾個特點。我們根據王的意見在文中列出五個小標題,又打印出一稿,發到各組征求意見。在修改稿件的過程中,李家寬又下達兩條指示:“一、寫一段孔丘壓迫婦女的情況;二、要通俗易懂,不要超過三四千字。”也就在此時,江青通過遲群催稿。她說:“我叫你們寫篇孔子其人的文章,你們寫不出來,我就叫別人寫了。”3月10日左右,遲群又找寫作小組談了一次。他先逐一詢問我們的姓名和原來的工作,然後,要求查一下孔丘父親的名字,寫入正文。他還說,看過修改後再提意見。隔了兩三天,遲群對李家寬說,他對修改稿的意見已經對葉朗談過了。原來,一天晚飯後,遲群在葉朗房間內,看到葉對《孔丘其人》打印稿批了很多意見,甚為欣賞。遲群認為,文章平得厲害。此刻,我已感到無能為力。何芳川卻說:“我來動一下,單獨改一遍。”何的修改稿稍有改進,但仍未達到要求。李家寬鑒於單靠寫作組人馬,難以完成任務,便調動大批判組各組力量進行改寫或另寫。一天,在會客室內,各小組宣讀改寫或另寫的稿子。李家寬比較欣賞葉朗、楊克明小組的稿子,認為改得較好,有新意。我提出以葉朗、楊克明小組的稿子為基礎再去加工。楊克明等同誌怕挫傷我們小組同誌的積極性,建議仍由原寫作小組繼續修改。最後,李家寬決定除原寫作小組範達人、何芳川、朱耀庭三人外,再加葉朗和張德兩人,綜合各組成果,特別吸收葉朗、楊克明小組的成果,寫出一稿來。新的一稿,李家寬看後表示滿意,鉛印後送遲、謝。他們亦認為基本可以。遲群通過他的秘書莊昂告訴我兩點意見:在“凶狠殘暴的大惡霸”一段後麵,有點概括為好;另將第四部分“一不懂革命理論,二不會生產勞動,三不會用兵打仗”中“三不會用兵打仗”刪去。我們按照遲群的意見作了改動。大約在3月20日左右,此文終於印成送審稿。李家寬除通過遲、謝上報外,特派我將稿件送《紅旗》征求意見。他還給《紅旗》負責人寫了信。江青收到送審稿後,批給姚文元,姚立即通知《紅旗》采用。《紅旗》編輯黃達強告訴我:姚文元認為文章寫得比較生動,決定在1974年《紅旗》第4期上發表。《人民日報》隨後轉載了這篇文章。李家寬表示不悅,他說怎把這篇文章放在第三版上?《孔丘其人》發表後不久,遲群秘書莊昂在大批判組所在地北招待所前對我說:“《孔丘其人》寫得真妙,孔丘參加政變那部分,正好合上李德生。”又一天,在大批判組會客室召開的一次會上,當談到《孔丘其人》一文的反映時,遲群說:“你看像誰就像誰。”同年6月,江青在人民大會堂舉行的批林批孔座談會上說:“我叫遲群組織寫一篇《孔丘其人》的文章,文章寫得生龍活虎,但有一點缺點,外國人看了說‘沒有引孔丘的原文’。”

    人們認為這篇文章名為批林批孔,實為反對周恩來總理,主要依據是文中有這樣一段話:“在孔老二心目中,周朝奴隸製的一切,從井田到法律,從音樂到酒杯,都是盡善盡美、神聖不可侵犯的。對於新興地主階級從經濟基礎到上層建築的任何一項革新,對於在這場大變革中湧現的一切新生事物,孔老二卻瘋狂地跳出來反對。學生要求去幫助革新,促進封建生產關係發展,他就惡狠狠地要門徒‘鳴鼓而攻之’;晉國鑄了刑鼎,破壞了奴隸製的貴賤秩序,他詛咒人家要‘亡國’;甚至在他七十一歲重病在床休息的時候,聽說齊國新興地主階級殺了奴隸主頭子齊簡公,奪取了政權,還拚命掙紮著爬起來,搖搖晃晃地去朝見魯君,再三請求討伐。”

    一些人認為“七十一歲”、“重病在床”是影射周總理。這段話出自我手,後來成為本人的一大罪狀。我從上海《學習與批判》刊登的《孔子傳》中看到類似描述,然後查閱《孔子年譜》,進行核對,認為材料可靠且刻畫孔子複辟形象生動,才加以采用。退而言之,當時總理根本不是“七十一歲重病在床”。

    人們認定“梁效”影射攻擊周總理還有另一個依據,即葉朗等人寫的一篇文章,1974年5月17日《北京日報》發表的《從〈鄉黨篇〉看孔老二》。據當時在注釋組工作的周一良教授回憶:江青命令把記述孔子生活的《論語·鄉黨》篇譯成白話,供廣大群眾批判。這個任務當然落實到注釋組。篇中講到孔子在朝廷上的姿態,有一句“趨進,翼如也”,描寫他向前急走的神情。幾個人反複推敲捉摸,想不出恰當譯法。魏建功老教授靈機一動,說“翼如也”指的是孔丘張開兩臂,形如鳥之雙翼。但直譯“如鳥張翅”不太雅馴。不如說“端著兩個胳臂向前急走”,更為傳神。魏老說著站了起來,端起雙臂,躬身向前快走了幾步。大家連忙一致讚成他的說法,就這樣定了稿。誰知“四人幫”倒台後,大量批判“梁效”影射史學的文章中,有人提出“端著兩個胳臂”是影射周總理,對他進行惡毒的人身攻擊。因為總理右臂受過傷,總是彎曲像端著。魏老當然多次被審訊,異常緊張。注釋組的每個成員也都被提問。大家一致承認這句譯文出自魏老,但都表示,他決無藉此攻擊總理之意。退一萬步說,總理也不是端著“兩個胳臂”呀!(《史學理論研究》1994年第2期)

    粉碎“四人幫”後,還有人揭發1974年6月,江青一行在天津時曾有人提到激進派與溫和派的鬥爭。據我所知,事情經過是這樣的:一天,在天津市委招待所內,王世敏給我們念一些文件,其中第一份是毛主席與李政道博士的談話,第二份是新華社的《國際內參》。她在讀世界對中國的評論時,的確念到“以江青為首的激進派與以周恩來為首的溫和派鬥爭”的內容。當時,謝靜宜說:“那是胡說八道,胡說八道。”並要大家不要相信這種妄評。在場的我和其他一些同誌並未意識到是授意我們反對周總理。

    有的人還認為我們借批判孔丘“述而不作”來影射周總理。這是怎一回事呢?原來是我們的文章在談到孔丘是不學無術的寄生蟲時,套用了毛主席“一不會種地,二不會做工,三不會用兵打仗”,將孔丘寫成“一不懂革命理論,二不會生產勞動,三不會用兵打仗”。遲群看稿時刪去了“三不會用兵打仗”。當時我還想不大通,認為一、二、三點連下來形容很好,為何刪掉呢?遲群的用意,我不清楚,然而就我本人而言,毫無以此攻擊周總理之心。

    我與《紅旗》編輯王達強核對清樣時,甚至特地在這篇文章引言“對於識別王明、劉少奇、林彪一類政治騙子、反擊開倒車、搞複辟的逆流,很有意義”中的“一類政治騙子”前加上“這”字,旨在避免引起人們的誤解。

    1998年1月,我曾向謝靜宜問及這篇文章的寫作背景。她說:“《孔丘其人》一文是江青建議寫的。目的在於簡明扼要地介紹孔子。我就此事專門請示了毛主席。主席同意寫這篇文章。文章在公開發表前,我們曾將文稿報送毛主席和周總理閱審。”

    如果要問我,想在此文中影射何人,那,坦率地說,首先是林彪,其次是李德生。李當時是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主任。在批林批孔前夕,從內部得知,他已受到批判。江青在一次座談會上罵他是“大惡霸”。1974年2月間,江青叫陳亞丁到她那開會,她說:“八一廠造孽了,軍閥管理。”會一開完,總政就貼出了大標語:“打倒大軍閥李德生”。這事傳到了“梁效”大批判組。在此影響下,我們在《孔丘其人》一文中用了一個“凶狠殘暴的大惡霸”的小標題,影射李德生。這是實情。

    《孔丘其人》一文發表後,我們參與寫作的人方得以鬆口氣,稍事休息、調整。一天,我到21樓曆史係教師宿舍去聊天,在郝斌房間內坐了一會兒,突然感到渾身不舒服,隨即躺下,呈輕度休克狀。郝斌問我怎啦?怎辦?我使盡力氣請他打電話告訴寫作組。後來,李家寬派了輛汽車將我接回駐地。這次休克並非什病症引起,而是一個多月夜以繼日寫《孔丘其人》的結果。在家休息二三天後,我又回到了寫作組。當時,我的工作勁頭很大,曾說過“我們不能在這兒吃幹飯”。這句話一度成了我的“名言”,後來則成為我的一條罪狀。

    二、批儒評法

    繼《孔丘其人》之後,“梁效”所寫的較為重要的文章是《讀〈鹽鐵論〉——西漢中期儒法兩家的一場大論戰》,這是一篇《紅旗》雜誌的特約稿件。

    1974年4月初,《紅旗》編輯部的邵鐵真同誌打電話給我,約我們寫一篇讀《鹽鐵論》的文章。我將此事向李家寬作了匯報,李把這一寫作任務交給了我們小組。由於何芳川和我過去是從事世界史的教學和研究的,不太熟悉中國古代史,於是我們便先把《鹽鐵論》原文找來仔細閱讀,然後按照自己的構想,討論出一個提綱。我們的主導思想是批判賢良、文學們所鼓吹的複辟倒退,肯定桑弘羊的革新進步,將兩者之間的鬥爭說成是儒家和法家的鬥爭。大約在4月5日左右,我們寫作小組四人(我、鍾成勳、何芳川、朱耀庭)到《紅旗》雜誌社與邵鐵真、何望賢商量如何撰寫此文。邵是《紅旗》的老編輯,何則剛從湖南調來。邵提出兩點要求:一、強調中央集權。他說毛主席關於八大軍區司令員的對調措施,就是加強中央集權;二、批匈奴,影射蘇修。關於霍光問題,我們提出,這個人物是儒家還是法家,看法有分歧,不好寫。邵說,不好寫,暫時避開也行,或者按你們的意見寫上也可以。邵還給我們念了江青於1974年初對宣傳口負責人關於儒法鬥爭史的講話。

    我們小組返回駐地後,就分頭起草。由於我當時健康狀況欠佳,商定由何芳川起草開頭和第一部分,鍾成勳起草抗擊匈奴部分。何芳川在草稿中把霍光寫成儒家。我記得他當時的根據是:一、《漢書》一個傳內說霍光是支持召開鹽鐵會議的;二、桑弘羊是被霍光殺害的,他們是對立麵;三、漢宣帝是法家,他視霍光“如芒在背”。我們在通稿時同意何的意見。文章初稿約於4月15日左右送到《紅旗》。一兩天後,邵鐵真和何望賢又找我們談了一次,他們認為初稿不太理想,要改寫,並且對第一、二部分提出了具體的修改意見,還要求增加第三部分,談談儒法兩家思想、路線方麵的對立。我改寫了第一段中關於批判“貴德而賤利,重義而輕財”部分。何芳川增寫了第三部分。我們四人集體通稿一遍後,將定稿送到《紅旗》,《紅旗》認為可以,略作了一些修改。關於霍光的一些提法便是《紅旗》加上的,如“霍光沒有出場,他用孔老二的徒子徒孫賢良、文學作為他的炮筒子”,“霍光大權到手,很快就糾集一個山頭”。此文發表在《紅旗》1974年第5期上,受到了江青的稱讚。

    《論商鞅》一文由何芳川、鍾成勳兩人同時起草第一部分,朱耀庭起草第二部分,我起草第三部分。在寫作過程中,《紅旗》曾要求我們查查蘇修攻擊商鞅的材料並可以有針對性地批判幾句。5月中旬,文章初稿寫成,經李家寬、王世敏、宋柏年審閱後送《紅旗》。餘征認為寫得一般,理論分析不夠,我們又根據他的意見作了修改。此文發表在《紅旗》1974年第6期上。

    宣揚法家的文章還有一篇《有作為的女政治家武則天》。這篇文章也出自我們寫作小組之手。後來,有人批判此文名為頌揚武則天,實則吹捧江青。1974年6月底,當我從天津返回北京時,何芳川立即告訴我,各組都在寫法家人物的文章。我們決定按原計劃,介紹和評論唐朝女皇、法家武則天。何芳川已開始閱讀有關唐史的資料。由於我對唐史所知甚少且又比組內同誌晚看了幾天,所以我們商定,由我起草開頭和第一部分,主要是提出問題和談談當時儒法鬥爭的曆史背景。何芳川起草鬥爭內容和局限性,即第二、三部分。文章寫成後,我們兩人通了一遍稿,由我執筆。題目定為《法家女皇武則天》。初稿打印後,曾拿到大批判組範圍內討論過一次,楊克明等人認為此文寫得一般,陳先達不同意文中“階段性轉折”的提法。按照大家的意見,我們又進行了修改。最後,李家寬將文章題目改為《有作為的女政治家武則天》。經遲群審稿後送到《北京大學學報》和《教育革命通訊》發表。這篇文章倉促而成,質量不高。李家寬曾專門拿來一篇清華大學幼兒園老師寫的文章,題為《談談對武則天的幾點看法》,說我們的文章還不如她們寫得好。後來,清華大學幼兒園老師的那篇文章與我們的文章同時發表在《北京大學學報》1974年第4期上。

    在我們撰寫這篇文章之前,江青曾在第二次批林批孔座談會上講到武則天。我未參加那次座談會,江青談話內容我是事後聽傳達得知的。她說:“當時二十萬人上書要武則天當皇帝嘛,這一定有她的社會基礎,她的政策符合更廣大的地主階層。”後來,在天津的批林批孔大會上,江青又一次提到武則天,內容與前次相仿。我們在起草《有作為的女政治家武則天》一文時,將江青的講話視為“精神”,貫穿在文章之中,但無意把武則天與江青作曆史的比擬,在我們看來,封建皇帝武則天和毛主席夫人是不能比附的。另外,文中點出武則天的局限性與過失,亦非影射江青。

    1976年3月2日,江青召集十二省、區會議,發表長篇講話,再次談及武則天。她說:“別人造謠我是武則天。我說,在階級問題上,我比她先進,但在才幹上,我不及她。有人寫信給林彪說我是武則天,有人又說我是呂後。我也不勝榮幸之至。呂後是沒有戴帽子的皇帝,實際上政權掌握在她手。”

    三、反擊“右傾翻案風”

    1975年10月,清華大學校園內掀起了一場不小的風波。事情是這樣的:同年8月13日和10月13日,清華大學黨委副書記劉冰、惠憲鈞、柳一安和黨委常委兼政治部主任呂方正聯名寫信狀告遲群、謝靜宜,說遲群未當上教育部部長,牢騷滿腹,情緒低落,燒被褥,摔杯子,平時工作作風專橫跋扈,等等。劉冰等人給毛主席的信通過鄧小平轉到毛手中,同時抄送北京市委負責人,並口頭將信的內容向市委科教口負責人作了匯報,要求中央和北京市委調查處理遲群、謝靜宜的問題。

    劉冰等人之所以聯名寫信狀告遲、謝,與當時的形勢有關。此前一段時間,毛澤東在對江青、張春橋、姚文元批“經驗主義”問題上作了批示後,又在5月3日的政治局會議上批評了隻反經驗主義、不反教條主義的做法,並反複告誡“不要搞四人幫”。

    根據毛澤東一係列指示,鄧小平在5月27日至6月3日主持召開政治局會議,對“四人幫”進行了批評。鄧小平、葉劍英、李先念先後發言,就江青說“同周恩來是第十一次路線鬥爭”和反經驗主義等問題,對江青、張春橋、姚文元等進行了批評。江青等人說開這個會是突然襲擊,是圍攻。鄧、葉、李三人反駁了這個說法。在這個會上,王洪文檢討了幾句,江青未認錯。後在1975年6月28日才作了書麵檢討。

    劉冰等人就是在上述背景下寫的信。可是,這次,毛澤東沒有支持劉冰等人,相反,完全站在遲、謝一邊。他在信上作了用詞嚴厲的批示:“清華大學劉冰等人來信告遲群和小謝。我看信的動機不純,想打倒遲群和小謝。他們信中的矛頭是對著我的。我在北京,為什不直接寫給我,還要經小平轉。小平偏袒劉冰。清華大學所涉及的問題,不是孤立的,是當前兩條路線的鬥爭反映。”這樣便給清華園內的這場鬥爭定了性且綱上得很高。


>>章節報錯<<

如果您喜歡,請把《炎黃春秋(2014年3期)》,方便以後閱讀炎黃春秋(2014年3期)正文 “梁效”幾篇重點文章的寫作經過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炎黃春秋(2014年3期)正文 “梁效”幾篇重點文章的寫作經過並對炎黃春秋(2014年3期)章節有什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