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玉沁真偽辨(一)

類別:都市言情 作者:收藏界(2012年10期) 本章:正文 玉沁真偽辨(一)

    玉沁真偽辨(一)

    玩玉·鑒玉

    作者:朱紀

    玉之有沁,成因複雜,尤為難辨,古今言沁者,名目繁多,措辭閃爍,故界定飄忽,如下所列,非已確立,資料所及,語詞所陳,實為探討所指,此錄。

    “沁”字可解釋為吸收或滲入的意思,玉的沁色是因玉器埋入土中,經千百年受底層各種不同性質的礦物質作用以及各種不同化學成分浸擾,表皮的一層保護膜被破壞而產生的顏色變化。沁色主要與玉材、玉質、埋藏土、介質環境、埋藏時間等因素有關,地區環境不同,沁色也就不同。

    所謂沁是非原生玉質本身所有的次生變化。由於玉是一種礦物集合體,本身就存在著密度、硬度的差異,又受人工琢製過程中工藝的影響以及玉料本身存在的一些肉眼難見的綹裂和玉質的老化,再加上玉在年深日久的自然環境中或被緩慢氧化,或被周圍其他物質的滲透侵蝕,外觀上發生色變甚至質變,又因生坑、熟坑、幹坑、濕坑的差別,使得玉變得五顏六色。沁實際上是玉的一種瑕疵缺陷,但卻是鑒別古玉真偽的依據,成為古玉的重要特征之一,曆來人們對玉的沁色不厭不棄,沉迷其中,自宋代仿古作沁始,曆來花樣不斷翻新,沁是美色,被愛玉嗜古者賦予了種種美名。

    沁 名

    玉沁的研究由來已久,唐代詩人仲之元的《玉賦》應該是中國藝術史上最早描寫沁色的作品,“五色相宜,千名竟出。振鶴羽以益鮮(白),聳雞冠而增煥(紅)。匪蒸栗之足侔(黃),何純漆之能亂(黑)……騰虹於白氣(孩兒麵),或見女以青衣(天青)。山林孕之而含鬱,川讀育之而漣漪。”用優美的文字寫出玉的白、紅、黃、黑等沁色。

    從宋始起人們對古玉沁色的關注和研究就更多了,明代曹昭《格古要論》中說“有紅如血者謂之血玉,古人又謂之屍古……有黑漆古,有渠古,有甄古者價低,嚐見菜玉連環上儼然黃土一重,並洗不去,此古土也。”清末民初是古玉研究史上的重要時期,也是古玉沁色研究的繁榮期,一大批研究玉器的專著先後問世,如吳大澂的《古玉圖考》、陳性的《玉紀》、陳壽基的《玉譜類編》、呂美璟的《玉紀補》、李鳳廷的《玉記正誤》、章鴻釗的《石雅》、劉子芬的《古玉考》、李宜與人合著的《玉說》、錢啟同的《玉說薈刊》、劉大同的《古玉辨》等等。這些古籍中常有“爛石豉、雨過天青、峨眉黛、美人髻、金貂須、魚腦凍、玉帶纏腰、長虹貫日、孤雁宿灘、紅日東升、蒼龍浴海、桃花流水、澄潭水蒼”等形容詞,讓人看了浪漫美妙,充滿遐想。

    古人對玉沁色的命名和形容確已達到了相當的水準,如,色如幹栗,名曰“甘黃”;色如蜜蠟,名曰“老甘黃”;受水銀沁而色黑的稱為“黑漆古”;受血沁深者為“醬紫斑”,淺者名“棗皮紅”等等。古代有沁色“十三彩”之說,十三並不是一個確定的數字,隻是表示沁色的變化詭秘和色彩繁複而已。沁名歸納起來如下:

    按物性命名

    黃土沁—色如幹栗,俗稱“玵黃”;

    鬆香沁—色比幹栗略深,盤後猶如蜜蠟,俗稱“老玵黃”;

    靛青沁—色如天青,俗稱“玵青”,深如藍寶石色的又稱“老玵青”;

    石灰沁—重沁,白如雞骨,俗稱“雞骨白”,輕沁色如碧桃,綠中透紅,盤後猶如碧霞玉璽,俗稱“孩兒麵”;

    水銀沁—色黑,盤後色如烏金紙,俗稱“純漆黑”,又稱“黑漆古”;

    血沁—色赤,色有濃淡,淡者稱“棗皮紅”,濃者稱“醬紫斑”;

    銅沁—色綠如翠,盤後脆嫩綠潤,俗稱“鸚哥綠”。

    按色彩比喻

    紅—鶴頂紅、雞血紅、朱砂紅、燕支斑紅;

    綠—鬆花綠、蘋果綠、焦芽綠、瓜皮綠;

    黃—蜜蠟黃、雞蛋黃、秋葵黃、粟色黃、黃楊黃、老酒黃;

    青—鐵蓮青、竹葉青、蝦青、膽青;

    紫—茄皮紫、玫瑰紫、羊肝紫、檀紫、靈芝紫;

    黑—烏雲片、淡墨光、黑漆古;

    白—雞骨白、象牙白、魚肚白、米白、梨花白。

    按沁色數量形容


>>章節報錯<<

如果您喜歡,請把《收藏界(2012年10期)》,方便以後閱讀收藏界(2012年10期)正文 玉沁真偽辨(一)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收藏界(2012年10期)正文 玉沁真偽辨(一)並對收藏界(2012年10期)章節有什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