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戰國玉璜的雕琢工藝技法

類別:都市言情 作者:收藏界(2012年10期) 本章:正文 戰國玉璜的雕琢工藝技法

    戰國玉璜的雕琢工藝技法

    玩玉·鑒玉

    作者:楊玉彬

    戰國是古代玉璜發展繁榮的一個高峰期,較春秋時期同類器渾圓緊湊的造型和“繁密鋪陳,柔和纏綿,穩靜而版式化”的構圖風格而言,戰國玉璜造型則生動多變,棱角剛勁有力,構圖活潑奇巧,充盈著強烈的動感與生機。此期製玉工匠推陳出新,創造出一大批“出廓型”、“鏤空透雕型”、“分段套合型”等前所未見的不朽傑作,將治玉工藝成就推向空前的巔峰。戰國玉璜在古代治玉工藝史上占有突出的地位,亦為曆世藏家所關注。以下結合典型標本介紹幾類戰國玉璜的工藝技法。

    陰線刻技法

    戰國時期玉璜線刻紋的風格特征較春秋同類器已發生明顯變化,比較而言,春秋玉璜陰刻線舒卷柔和,纏綿糾結,缺少力度與活潑生機,顯得平靜而版式化,戰國玉璜陰線刻則具有精準清晰、流暢細膩、遒勁有力的顯著特征。以此期流行的龍紋璜為例,故宮博物院收藏的出廓式雙首合體龍形玉璜(圖1)、山東淄博臨淄區商王村戰國墓出土出廓式雙首龍玉璜(圖2)、安徽長豐楊公戰國墓出土雙首龍形玉珩(圖3)等標本圖式中,龍首的五官輪廓、細部束絲、龍身的勾連穀紋及璜體出廓部分形構輪廓的勾勒等,皆以精整細膩、舒卷流暢、遒勁有力的弧線刻劃,圖式中所有陰刻線的表達均十分精確,盡顯力與速度的動態美感,這是當時鉈具改革增加線刻工具的硬度、韌勁所帶來的必然結果。傳統銅質鉈具由於自身硬度不夠,在伴隨解玉砂的高速旋轉過程中刃口不斷磨損消耗,因而雕琢出的線條多顯得圓潤有餘而力度不足,更難以雕琢出一些符合特殊要求的陰刻線痕。戰國時期鐵質鉈具的出現,不僅增強了自身的堅硬度,減少了伴隨解玉砂高速旋轉過程中的磨蝕,更增強了雕琢線條的精準度,能夠按照玉工的要求將符合設計參數指標的線條細節精雕細琢,將陰刻線的粗細、深淺、長短、弧度等交代清晰無誤。

    最能夠體現戰國玉璜線刻工藝水準的例證,是此期一類細若發絲的“微雕”陰線刻的大量出現,藏家亦稱之為“遊絲工”、“遊絲毛雕”或“遊絲白描”。此類“遊絲工”細陰線雕刻,在春秋中晚期玉作中已開始使用,但真正發展成一類圓熟奇巧、流暢自如的陰刻線“微雕”技法,則是在戰國中晚期。此類“遊絲工”陰線刻細入秋毫,用肉眼往往不能清晰細觀,但顯微放大觀察則婉轉自如、精整嚴謹、十分考究。它的出現與流行,豐富、細化了玉璜形構、圖式的層次與內涵,彌補了玉作平麵雕或圓雕圖案呆板單調、細節模糊省隱、立體感不足的弱點,將傳統的陰線刻技法推向了精工細作、出神入化的極致。戰國玉璜組圖的禽獸頭部五官輪廓線、肢體屈曲部及須毛、羽翼,流雲紋、卷雲紋、變體獸麵紋、變體幾何紋、束絲紋、花枝紋、網紋、短平行斜線紋等多使用此類“遊絲工”雕飾(圖1、4、5、6)。一般認為此類細若遊絲的微雕陰線是玉工熟練利用一類硬度較高的細小勾砣雕刻的結果(亦有觀點認為此類淺細陰刻線並非為鉈具遊走雕琢,而應係硬度極高的尖狀器直接刻畫而成)。此類微雕線刻技法能夠在戰國時期迅速發展、成熟起來,應與治玉工具質地與形構的改革息息相關,因為雕刻如此均勻流暢、連綿不斷的淺細陰刻線,僅憑玉工圓熟高超的走砣勾線技巧是遠遠不夠的,隻有在戰國之際的鐵質小鉈具產生並不斷改進以後,此類微雕陰線才可能出現並日漸成熟。

    鏤空透雕技法

    鏤空透雕技法約略出現於春秋中期以後,戰國玉璜的複雜器形中開始大量使用此類技法,尤其“出廓式”玉璜的製作,出廓部分空間形構的處理,鏤空透雕是必備的工序。較傳統的平麵線刻工藝而言,鏤空雕是一類精細複雜的多層次高難度技法,這也是當時治玉工具的變革和用於雕琢玉璜的玉料質地變化帶來的結果。

    以湖北隨州曾侯乙墓出土的戰國鏤空式玉璜為例(圖4),整器平麵動物組圖十分複雜,玉工根據組圖中不同龍、蛇軀體相互纏繞穿插的布局,充分利用了鏤雕技法將玉璜雕琢成立體形態,形成了圖式繁縟、內涵生動的立體視覺效果。湖南臨澧九茶場出土的戰國層疊式龍紋玉璜(圖5),以鏤雕技法將璜體分割成上下各自獨立又相互連綴一體的形構,構思設計得當,避免了平麵組圖中上下雙龍疊壓的單調感。此類精巧別致的鏤空技法還見於山東曲阜魯國故城戰國墓出土出廓式玉璜(圖7)、故宮博物院藏戰國出廓式雙首龍玉璜(圖8)、湖南長沙黃泥坑戰國墓出土出廓式雙首龍玉璜(圖9)、安徽長豐楊公戰國墓出土出廓式龍形玉璜(圖10)、安徽長豐楊公戰國墓出土出廓式龍鳳形玉璜(圖11)等。


>>章節報錯<<

如果您喜歡,請把《收藏界(2012年10期)》,方便以後閱讀收藏界(2012年10期)正文 戰國玉璜的雕琢工藝技法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收藏界(2012年10期)正文 戰國玉璜的雕琢工藝技法並對收藏界(2012年10期)章節有什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