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采芝壽世

類別:都市言情 作者:收藏界(2012年10期) 本章:正文 采芝壽世

    采芝壽世

    說瓷賞陶

    作者:陳樹群

    幾年前,有四川成都藏友在雅昌藝術論壇上貼出一件署名曾熙的淺絳彩瓷人物帽筒,同時認為這隻帽筒是清末民初大書法家曾熙所作。因對淺絳彩瓷的喜愛,2012年春節,經多方聯係將這隻帽筒收入寒宅。帽筒為六棱形,高28厘米,釉麵為光緒典型的橘皮釉,開窗碩大,應為光緒早期胎體。三麵繪通景人物,三麵為書法。

    《繪采芝壽世圖》帽筒(圖1、2),畫麵上一高士、一小童從山上采藥歸來,高士神態祥和,彰顯隱士之風,小童天真爛漫,臉上掛著無憂無慮的笑意。“采芝”一詞出自“商山四皓”的故事,秦末漢初的東園公唐秉、先生周術、綺季吳實和夏黃公崔廣四位著名學者。他們不願意當官,長期隱藏在商山(今陝西省商洛市境內),出山時都80有餘,眉皓發白,故被稱為“商山四皓”。劉邦久聞“四皓”的大名,曾請他們出山為官,而被拒絕。他們寧願過清貧安樂的生活,還寫了一首《紫芝歌》以明誌向,歌曰:“莫莫高山,深穀逶迤。曄曄紫芝,可以療饑。唐虞世遠,吾將何歸?駟馬高蓋,其憂甚大。富貴之畏人兮,不如貧賤之肆誌。”後來,“采芝”便成了“遁隱”的代名詞,曆代文人都曾以此為題吟詩明誌。唐陳子昂《感遇》詩之二十:“去去行采芝,勿為塵所欺。”宋陸遊《對酒》詩:“寄謝采芝翁,無為老青壁。”明萬壽祺《入沛宮》詩:“我亦遠隨黃綺去,東山重唱《采芝》歌。”清秋瑾《題》詩之二:“勳名浪說淩煙閣,爭是商山歌《采芝》。”陶淵明罷官歸田,東籬采菊,悠然想起的同樣是隱居商山的那四位前輩。陶淵明曾撰有一部《聖賢群輔錄》,“四皓”列名其間,足見他對此四人的景仰之情。這隻帽筒的構圖非常獨到,三麵通景繪成了一幅連續的畫麵,特別是對三個開窗的處理尤顯精妙。帽筒的開窗本是為了增加本身的透氣性能而留,這也對畫師的構圖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這隻帽筒上,左上部的開窗位於低垂的鬆枝之下,茂密的鬆枝至開窗處戛然而止,過渡極為自然。正中的開窗則位於橫斜的樹幹與仙風道骨的人物之間,右上部的開窗位於山崖之上,這兩個開窗不僅增加了整幅畫麵的透視感,而且留給人無限的遐想。通景畫麵的左邊一麵題款為:采芝壽世圖。屠維赤奮若皋月於昌浦,曾熙作。屠維赤奮若的年號屬大幹支紀年,就是己醜年,這種紀年法在古代的書畫作品經常見到,具體到這隻帽筒就是光緒十五年(1889年)。作者署名曾熙,更是令人浮想聯翩。因為在清末民初,有一位在書畫界名聲顯赫,與李瑞清有“南曾北李”之譽的大書法家就叫曾熙。

    曾熙(1861—1930年)(圖3),湖南衡陽人,字季子,又字嗣元,更字子緝,號俟園,晚年自號農髯。他出生於衡陽縣石市鄉石獅村,逝世於上海,歸葬於衡陽縣石市鄉峴塘村。清光緒十六年(1890年)中舉人,湖南巡撫推薦他到兵部供職。1894年入劉坤一幕,赴山海關防禦日本侵略,戰敗後卸職到京。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殿試中進士,升任兵部主事,旋又兼任提學使、弼德院顧問。光緒三十一年返湘,先後主講衡陽石鼓書院、漢壽龍池書院,任湖南教育會長。辛亥革命後在湖南家鄉閑居,1915年受李瑞清之邀赴滬鬻字畫,授門徒為生。其書得力於《夏承碑》、《華山碑》、《張黑女》等,以漢隸圓筆為本,下窮魏晉,溝通南帖北碑,融合方圓,遂成就寬博縱逸的風貌。康有為將他的八分書與何紹基並提,沈曾植、陳立三、譚延、胡光煒、馬宗霍等書法名家均對其有很高的評價。晚年兼學繪畫,倡“書畫同源”之說。曾熙不僅與吳昌碩、李瑞清、黃賓虹並稱“海上四妖”,還與李瑞清、沈曾植、吳昌碩並稱“民初四家”,張大千、謝彬、康和聲、蕭遷、馬宗霍皆出其門下。1919年曾熙收張大千為門生,據說張母在張降生之時,曾夢到一老翁送小猿人入宅,給張取名爰,號季爰,潛心教授。中途張因未婚妻病逝,萬念俱灰,到寧波皈依佛門。曾熙細心開導,帶到黃山看枕石雲煙。張後來說一生受益最深的恩師,隻有農髯先生。1930年曾熙病逝上海,張大千扶柩至恩師家鄉,在墓旁築廬,守孝一個月,盡孝子禮而去。


>>章節報錯<<

如果您喜歡,請把《收藏界(2012年10期)》,方便以後閱讀收藏界(2012年10期)正文 采芝壽世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收藏界(2012年10期)正文 采芝壽世並對收藏界(2012年10期)章節有什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