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那個大饑荒的記錄者走了

類別:都市言情 作者:華聲(2014年第13期) 本章:正文 那個大饑荒的記錄者走了

    那個大饑荒的記錄者走了

    不知道該用什樣的文字,才能表達出我對他的懷念與敬重。不僅是我和他已有20多年交情,更因他是一位真正的憂國憂民之士。最近才聽說,他因患不治之症,前不久已經走了,按他的級別,省報上會有消息,不知何故現在還沒見。

    他叫王民三。1925年生,1956年後,擔任貴州糧食廳黨組書記、副廳長、廳長,然後從更名為貴州省糧食局的局長崗位上離任,再到省人大,任常委、農村經濟委員副主任崗位至1994年離休。

    1958年大躍進中,貴州高估產高征糧,有的地方剛秋收,就缺糧,定下的是征購36億斤的任務,實際到年底才完成25億斤,其中還有5億斤的虛假,而且再也沒有征糧進度了。1959年1月初,在正在召開的縣委書記會上,大家最大的顧慮是怕出現更大的糧荒。會上,還就1957年在本省興義因缺糧而死人的事作了深刻檢討。

    麵對這種情況,1959年上半年,省對中央要在貴州調2億斤糧食,先是抵製的,並批評糧食廳向糧食部反映情況不力,後頂不住壓力,就讓反瞞產,組織糧食往上調。到了下半年,國家糧食繼續緊張。1959年12月19日,王民三在日記中寫道:中央召開緊急電話會,一位高級領導在會上嚴肅地說:“省死了人隻是一個省的問題,北京死人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問題。”要求顧全大局,指令貴州緊急調糧1億斤。

    一方麵自顧不暇,一方麵還要上調糧食,貴州的大饑荒,就這樣發生了。王民三一年中有大部分時間在下鄉調研,對農村缺糧的情況有深切了解,1959年初,當時省的主政者,針對各地糧食越報越少的情況說,1958年貴州糧食產量有180億斤,不能再往下滑了。王民三在日記中說,“能有120億斤就謝天謝地了,估計那高,左算右算就是找不到糧食的去向。”

    浮腫、死亡、人相食、麵對遍野饑饉,成百上千上萬不斷曝出的死亡數字,不由他不在日記中使用“危急!危急!”這樣的字眼。而在城,由於缺糧,居民定量太低,也常發生餓急的人搶糧、搶飯的事。他力主減少和停調貴州的糧食,頻繁奔波於省內各地,既設法施救,調劑糧食供給,傳遞可用代糧物和瓜菜代充饑的信息,卻又苦於杯水車薪,辦法不多,痛心疾首。常因見到死人的慘景掉淚,甚至夜不能寐。

    在他的筆下,出現的貴州有姓有名的各層領導,其實沒有不知道情況嚴重的,卻又各有表現。有頂不住壓力,或要向上麵討好,往下施壓要糧的,有堅持要愛民護民的,有將父母餓死的孤兒集中起來收養的。幹部也成批地因饑餓和營養不良出現浮腫。省甚至把廳局長一級發生浮腫的領導,臨時集中起來住院。王民三一家6口,4人浮腫。廳有50多人浮腫,他本人因中度浮腫,也被收進醫院,又因重任在肩,很快又投入了工作。

    王民三在日記中,始終在探究這場大饑荒的原因究竟哪?

    當時,趙紫陽在廣東搞瞞產私分糧食的調查,說瞞產私分占到產量的50%,並向中央寫了報告,王民三見到了中央批轉的這個報告後,在1959年3月1日的日記中說:“如果把糧食生產大躍進的成果寄托在反瞞產私分上,不盡適合各地的情況。”他沒去廣東,但覺得這不符合貴州的情況,以他在貴州農村的見聞和了解,哪還有可供瞞產私分的糧食!因此,他在日記中表達了“難道查出瞞產私分,就能證明大躍進的成果嗎?”的疑問。

    國家糧食緊張的情況,在王民三的日記中也有反映。1959年4月23日的日記寫道:中央發出緊急電報,各省對糧食上調必須堅決執行保證完成。電報除發給省委外,還發給省廳,從來少見。1959年4月30日的日記寫道:國家交通、鐵道、糧食等部門聯合開電話會,“鐵道部長說,服從糧食運輸,盡最大努力保證上調和出口任務的完成。”1959年12月19日的日記寫道:中央召開緊急電話會調糧。他在日記下加注說,中央要保的城市糧食庫存天數,京、津為4天,上海為2天,遼寧為6天。1960年5月9日的日記中再次寫道:中央發出緊急通知,為京、津、滬、遼調糧,否則就有脫銷的危險。


>>章節報錯<<

如果您喜歡,請把《華聲(2014年第13期)》,方便以後閱讀華聲(2014年第13期)正文 那個大饑荒的記錄者走了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華聲(2014年第13期)正文 那個大饑荒的記錄者走了並對華聲(2014年第13期)章節有什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