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台灣高考如何“講政治”?

類別:都市言情 作者:華聲(2014年第13期) 本章:正文 台灣高考如何“講政治”?

    台灣高考如何“講政治”?

    台灣地區大學指定科目考試(類似於大陸高考)落幕。在台灣的文科考卷中,曆史和政治(公民與社會)科目所體現的差異,反映出對待曆史和現實社會的態度。

    國文考卷:作文題目是“圓一個夢”

    12年前,台灣廢除統一的聯考製,拓寬中學升大學渠道,實行所謂多元入學方案。但類似大陸高考的指考仍是最重要的晉升方式之一。

    目前台灣中學升大學的指考共計考九門,分別是物理、化學、生物、數學(分數學甲和數學乙)、國文、英文、曆史、地理及公民與社會。

    國文對應大陸高考的語文,今年考卷中,一道占了18分的閱讀理解題,僅僅是要求學生用250字到300字,歸納出一篇科學短文中作者想要表達兩個觀點的具體內容。從大陸考生的角度看,這篇提煉作者觀點的考題,可謂簡單至極。整體而言,台灣的國文考試,難度遠無法和大陸的高考相比。

    27分的作文題目是“圓一個夢”:“夢,可以是憧憬、心願,也可以是抱負、理想,隻要好好努力,夢境往往也會成真。如能推己及人,甚至還可以進一步幫別人圓夢。根據親身感受或所見所聞,以‘圓一個夢’為題,寫一篇文章,論說、記敘、抒情皆可,字數不限。”

    但在台灣的文科考卷中,更有價值的應是曆史和政治(公民與社會)科目所體現的差異,因為對待曆史和現實社會的態度,最能反映出一個體製的價值標準。

    曆史考卷:要不要做意識形態價值判斷?

    一則文告呼籲:“現在帝國主義與國民黨聯合起來,向我們進攻,我們唯一的出路不止是繼續罷工、罷課,並且還要擴大。我們得組織力量,武裝自己,把帝國主義的海陸空軍驅逐出中國,才有生路”。這則文告最可能是:

    A、1910年代,辛亥革命時期武昌清軍的呼籲。

    B、1930年代,國民政府剿共時期中共的說法。

    C、1950年代,中共建國以後共黨的建國藍圖。

    D、1960年代,文化大革命時期紅衛兵的傳單。

    正確答案是B。這是今年台灣指考曆史卷的一道考題。從題目構成看,命題組並沒有對這個主張做意識形態價值判斷,也沒有要求考生這樣做,考核的是對曆史事實的判斷,這道選題也代表了台灣指考曆史選題的一個方向。

    再舉一個例子:

    一場“革命”的前夕,全國每年出版45000種書。革命發生的第二年,隻出版了3000種書。市場上的各類出版品的總數,一下子減少了近95%。這場革命是:

    A、1776年美國獨立革命。B、1789年法國大革命。C、1911年辛亥革命。D、1966年文化大革命。

    答案是D。

    在今年台灣指考的曆史卷中,台灣史所占比例不高,僅有8題。也有涉及大陸和共產主義製度的,比例更低。既有關於文化大革命的內容,也有中國共產黨成立前夜陳獨秀在新文化運動時期的思想表現,還包括蘇聯經濟成長走勢。如下題:

    “政府的經濟政策往往影響到國家經濟的走勢。1917年十月革命後,俄國共產政權的經濟政策迭生變化:1918年起,列寧實施激進的共產主義,到1921年改行‘新經濟政策’。1928年後,史達林則推動一係列的‘五年計劃’。從上述政策的結果評估,1917年到1928年,蘇聯的經濟成長走勢示意圖最可能是:

    正確答案是D。

    大家可能會說,這兩個選題涉及到文革出版自由下降和蘇聯激進共產主義政策導致經濟成長下滑,有命題者潛在想要表達的理念。

    這樣的說法未嚐沒有道理。就台灣而言,在國民黨“以黨領政”時期,關於大陸的宣傳無疑充滿敵意,到了民主化時代,民進黨對大陸也缺乏善意。命題者不可能完全不受影響,帶有台灣視角實屬難免。

    對台灣考生而言,他們更關注的是台灣史,而這常常和日本殖民聯係在一起。如果按照上麵的邏輯,有關日本殖民的考題,是否要和島內存在的親日氛圍相吻合?事實不然,如下題:

    “日本殖民統治時期,台灣總督府為確保糖廠取得穩定而便宜的原料,特別製定某項政策。唯蔗農認為這項政策妨礙市場競爭機製,造成他們的利益受損,因而群起反對,這項政策是:

    A、擴大甘蔗的種植麵積。B、製定原料采集區域。C、以現金收購原料甘蔗。D、引進外國優良蔗苗。


>>章節報錯<<

如果您喜歡,請把《華聲(2014年第13期)》,方便以後閱讀華聲(2014年第13期)正文 台灣高考如何“講政治”?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華聲(2014年第13期)正文 台灣高考如何“講政治”?並對華聲(2014年第13期)章節有什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