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香港缺房 為何卻反對開發土地

類別:都市言情 作者:華聲(2014年第13期) 本章:正文 香港缺房 為何卻反對開發土地

    香港缺房 為何卻反對開發土地

    港人的“反常”,一般被歸結為三個原因。

    首先是環保因素。環保與發展的矛盾早已成為全球性難題,香港的環保勢力同樣強大,以至於特區政府要填海造地,要問白海豚反不反對;特區政府征收農田,要問莊稼同不同意。自認為能與白海豚、莊稼“直接溝通”的環保組織,以開發新界破壞耕地資源為由,一直極力反對特區政府的發展計劃。

    原因之二是微妙的反“自由行”情結。新界東北開發計劃不但涉及建房用地、商業研發和發展用地,同時還涉及建設內地“自由行”邊境購物城用地,以及大陸香港經濟合作區。有些反對者擔憂這將容易導致新界東北地區,最終成為內地民眾不用簽證就可以進入的“特區之特區”,帶來更大內地遊客壓力。

    原因之三是對於開發計劃涉及官商勾結的懷疑。特區政府的發展新界東北地區計劃籌劃已久,不少開發商過去多年不斷買入、囤積新界農民手中的土地。同時,新界東北未來的建設中,也不可排除地有多家開發商加入,部分港人因此批評政府“利益輸送”、“官商勾結”。

    三原因背後的隱情

    不過,如果我們仔細推敲以上三個因素的細節,可以輕易發現反對背後的隱情。

    其一,新界地區並非全是耕地,多達數千公頃土地甚至長年荒廢,雜草叢生。而且根據統計,香港市場上的農產品來自新界東北地區的也隻有3%左右。香港作為全球進出口貿易最活躍的城市之一,這3%的農產品顯然不是無法取代的。

    其二,雖然多個反對團體高舉“保衛新界東北”的旗幟,但大多數反對團體並非新界原居民,例如由當年反高鐵人士“舊酒裝新瓶”成立的“青年重奪未來”團體,與香港不少激進反對黨派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

    所謂“一朝學得胡兒語,登上城頭罵漢人”,這些並非新界原居民的反對者家住新市鎮,卻反對興建新市鎮,猶如此前他們坐著地鐵去立法會前反修建高鐵,站在會展中心反對填海,這種自我矛盾的行為,背後原因不難推斷。

    其三,特區政府真的勾結開發商嗎?並非如此。早在香港成為英國殖民地之時,雖然英國國王擁有香港主權,但卻受製於割讓條約中一條款:“保障原居民利益”,新界的土地依然由原住民擁有。對此,英國陸續推出了所謂的“土地使用條例”,規定雖然新界原居民擁有土地,但土地隻能用來做農田,不能有其他用途,要修改用途,例如建屋,需要港英政府批準,以此限製原居民的利益。

    1972年港英政府更出台了“新界小型屋宇政策”,也就是俗稱的“丁屋政策”,規定每名男性新界原居民,年滿18歲均可向政府申請土地,興建一棟不高於3層,每層不超過700平方英尺(約65平方米)的住宅,無需補地價。這一政策讓原居民不害怕失去土地,港英政府因此順利地在新界多個地區征得了土地完成新區開發。

    這個政策在1997年香港回歸中國後,按照《基本法》的規定被延續下來。在這個“丁屋政策”下,不少“男丁”眾多的原居民家庭,以及不準備自己興建“丁屋”的原居民,在新界各村落的村長、鄉紳們牽頭之下,與開發商合作,收集原居民的“丁權”後可建成豪宅出售。這對原居民而言,可獲得賣地的收入,村長、鄉紳們可得豐厚中介費,對發展商而言,則獲得了較低價的土地。


>>章節報錯<<

如果您喜歡,請把《華聲(2014年第13期)》,方便以後閱讀華聲(2014年第13期)正文 香港缺房 為何卻反對開發土地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華聲(2014年第13期)正文 香港缺房 為何卻反對開發土地並對華聲(2014年第13期)章節有什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