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從符號學的角度審視電影《觀音山》

類別:都市言情 作者:電影評介(2014年14期) 本章:正文 從符號學的角度審視電影《觀音山》

    從符號學的角度審視電影《觀音山》

    中國電影評論

    作者:徐靜涵

    【基金項目】電影《觀音山》海報 為了更好地進行敘事,電影通常可以將色彩、音樂、道具、場景等元素“符號化”,為電影披上“象征”或“隱喻”的外衣。《觀音山》不同於以往意義上的文藝影片,它沒有日本純愛電影的溫情或是淡漠的感傷,卻不乏細膩的情感刻畫;它不像同樣偏於倫理題材的台灣文藝片般挑戰道德底線,卻用視聽元素結合細致的情節描寫,勾勒出失落情緒下年輕人對於未來的迷茫與渴望。

    從符號學的角度來研究電影,實際上就是對電影語言進行分析,電影符號是經過人為精心設計的,所以它更接近於理據性意指。電影符號是由畫麵和聲音構成的視聽符號,它的能指是影像和聲音構成的物理介質,所指是介質代表的物質符號,電影符號是可以被觀眾“直接感知(視聽)的實在的物質形態”。[1]因此,從符號學的角度來探析一部影片的架構以及內涵,必須從其“視”、“聽”以及多元化結合的角度下審視影片中具體的物質表現。

    一、“視”覺符號下的理性辨識 電影猶如語言,但不是文字化的語言,而是一種跨越語言障礙的可視化國際語言。[2]從早期的默片中就能清晰地發現,電影強調可視化符號,強調通過演員表演,道具配合等視覺化“能指”元素組織出帶有“所指”意含的符號化情節。

    (一)色彩符號奠定全片基調

    電影《觀音山》全片幾乎都以冷色調呈現,明明是夏天,卻幾乎都是陰冷潮濕的畫麵,反常色調的運用使得影片的基調得以更好地呈現。在表現觀

    音山以及觀音廟的場景中,更是全用冷色調,配合空靈、悠遠的音樂,展現一種莊嚴、安逸的情緒氣氛。

    觀音廟也是全片的點睛之筆。從三個年輕人第一次來到破敗的觀音廟,到他們帶常月琴來觀音廟時,看到大師一個人修廟,到最後幾人合力修繕好了破敗的觀音廟。終於,夜晚的火光照亮了觀音廟。這少有地運用了暖色調進行暗示,暗示一切快要結束,但或許又是一種全新的開始。

    (二)道具符號揭示隱含情節

    導演擅長使用道具作為符號進行隱喻,丁波從父親那偷來父親買給繼母的結婚戒指,肥皂戴在手上玩,卻意外發現取不下來了,丁波用無所謂的口吻說:“送你了。”藉助這樣的方式展現出丁波對父親再婚的態度,表現出丁波性格中的叛逆與不羈,同時片中多次在不經意間拍攝到肥皂小拇指上這個丁波繼母的戒指,似乎是在不斷地提醒著觀眾,丁波與父親間的關係正在逐步惡化。

    劇中還有一個重要的道具——車。常月琴兒子的女友在她兒子去世一周年的忌日,帶著蛋糕,拄著雙拐來到常月琴家,再次激起了常月琴痛苦的記憶,隨後她一個人來到停放在車庫內破損的汽車上,用雙手撫摸著方向盤,仿佛是觸摸著失去的兒子,她痛苦不堪,歇斯底地哭泣。此時影片藉助常月琴在車內的情感釋放,將全片的情緒推到了至高點。

    二、“聽”覺符號內的感性透視

    電影中的聲音元素包含:音樂、音響以及人聲,在影片中它們分別以表意單位的形式存在,而研究這些表意單位所產生的效果,分析其語言學意義上的直接意指與含蓄意指,能夠揭示電影中不同的符號以及對符號的不同處理方式是如何影響意義傳達的。[3]


>>章節報錯<<

如果您喜歡,請把《電影評介(2014年14期)》,方便以後閱讀電影評介(2014年14期)正文 從符號學的角度審視電影《觀音山》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電影評介(2014年14期)正文 從符號學的角度審視電影《觀音山》並對電影評介(2014年14期)章節有什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