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媒介的異化與人的異化

類別:都市言情 作者:電影評介(2014年14期) 本章:正文 媒介的異化與人的異化

    媒介的異化與人的異化

    外國電影評論

    作者:張航

    【作者簡介】張航,男,福建福州人,福建幼兒師範高等專科學校講師,主要從事中國文學、影視文化研究及教學工作。

    【基金項目】本文係福建省教育廳B類人文社科研究課題“普通高校影視文學課程的媒介素養教育研究”(項目編號:JB12547S)成果之一。電影《電視台風雲》海報 《電視台風雲》(《network》)是美國導演西德尼·呂美特1976年拍攝的一部嚴肅喜劇電影。影片虛構了美國第四大電視網UBS的故事。曾經的王牌新聞主播霍華德·比爾因節目收視率低下即將被解聘。重壓之下的比爾有些精神失常,在直播上揚言要在一周後的節目自殺。第二天,本應為自殺事件道歉的比爾又大放厥詞,情緒激動、言辭激烈地表達出對時代的憤怒。出人意料的是,本期節目引起了極大的共鳴。UBS高層決定讓他在節目中繼續瘋言瘋語,比爾得以繼續表達他的憤怒與瘋狂。此後發生的一係列事情越來越失去控製。為了商業利益,UBS高層不擇手段,最終在直播過程中謀殺了比爾。

    影片通過刻畫一批電視媒介從業者在資本之網中的掙紮與迷失,向觀影者揭示了壟斷資本、商業利益對電視媒介以及電視媒介對普通觀眾的思維產生的深遠影響。本文嚐試以《電視台風雲》為例,從“異化”的角度入手,探討商業利益驅使下媒介本身及人的異化的話題。

    異化理論受到關注始於19世紀中期,馬克思分析了資本主義生產關係,提出了“異化勞動”理論。[1]而後,法蘭克福學派把異化理論引入到大眾文化研究和批判領域。赫伯特·馬爾庫塞說,“發達工業文明的奴隸是受到抬舉的奴隸,但他們畢竟還是奴隸”,“思想文化的被異化了的和正在異化的作品成了人們熟悉的商品和服務。” [2]隨著大眾媒介的興起,人對媒介的依賴程度原來越高。大眾媒介由工具性逐步轉化為目的性,形成媒介異化,而人也產生異化變成了“單向度的人”。

    在影片《電視台風雲》中,導演呂美特為我們展現了這種媒介的異化和人的異化:

    一、媒介的異化

    影片反映了20世紀70年代商業運作機製下的美國電視業狀況:激烈的行業和人才競爭,以市場為導向、以成本經營為主導節目運作體製,強烈的品牌意識和商業炒作。一切都圍繞著電視業生存之本——收視率展開激烈競爭。

    (一)電視新聞產品的異化

    影片突出了當時美國新聞節目的流行潮:直播新聞成為電視台的拳頭產品;新聞主播成為電視台獨樹一幟的標誌;各電視台新聞節目競爭激烈,新聞節目娛樂化。影片反思了電視新聞節目隱含的矛盾與危機:

    首先,是新聞直播技術。現代電視新聞媒介大量運用直播技術,在搶先播發突發事件和獨家新聞方麵具有獨特優勢。但是,新聞直播也會造成另外一些意想不到的後果,如影片中主播比爾可以在直播現場預告要在一周後的節目自殺;直播現場可以成為比爾發泄個人不滿情緒的溫床;甚而至於,UBS高層主管們策劃的一次駭人聽聞的謀殺,也是在直播現場。

    其次,是新聞主播製度。由於在時間安排上相對固定,能幫助觀眾養成收視習慣,甚至產生明星效應,新聞主播製度的發展使新聞主播成為電視台的旗幟。在節目中,比爾可以煽動觀眾的情緒,左右觀眾的思想。

    再次,是新聞節目娛樂化。“‘嚴肅的電視’這種表達方式是自相矛盾的,電視隻有一種不變的聲音——娛樂的聲音。電視正把我們的文化轉變成娛樂業的廣闊舞台。”[3]影片推出8年後,尼爾·波茲曼在《娛樂至死》中提出了這樣的警世危言。比爾瘋瘋癲癲地建議大家站在窗前喊,結果全美國都跑到窗前喊。這一事實頗具諷刺意味地表明了:當觀眾隻能通過瘋癲的主播尋求心靈的慰藉,新聞節目是否應該反思:它是否承擔了其所應承擔的社會責任?

    ·外國電影評論張航:媒介的異化與人的異化 (二)電視新聞采編活動的異化

    電視新聞采編活動的異化,是最終導致電視新聞產品異化的重要原因。影片也呈現了電視新聞采編活動本身的異化:

    首先,是新聞話題軟性化。“新聞節目是一種娛樂形式,而不是為了教育、反思或淨化靈魂”[4]不幸成為了事實。堅持嚴肅新聞的新聞部主管舒馬赫處處碰壁,最終被掃地出門,而將帶煽情性、刺激性的犯罪新聞、暴力事件等軟性內容作為重點的新一代製片人戴安娜風生水起,春風得意。

    其次,是新聞策劃與製造新聞混淆,製造新聞大行其道。無論是資產階級新聞學還是無產階級新聞學,都主張新聞的真實性。新聞策劃的前提,也應是在確保新聞真實性條件下的策劃。而影片中,戴安娜的新聞策劃則是:利用恐怖分子自己拍攝的行動錄像,製作係列暴力節目。這暴露了她將新聞引向了製造新聞的投機之路。同時,這亦不是戴安娜的個人行為。為了收視率,UBS高層主管們共同策劃了對比爾的謀殺直播。

    再次,是思想引導與煽動無人限製、監督。片中有很多諷刺性場麵:比爾倡議大家站在窗前喊,結果全美國都跑到窗前去喊;他讓大家發電報給白宮,次日白宮就真的收到了幾百萬份電報。可見,電視媒介具有強大的思想引導力,如不加控製,便會造成嚴重後果。那,由誰來限製、監督電視媒介呢?從影片看,指望壟斷資本這些利益集團來自我限製、自我監督無疑是緣木求魚。

    二、人的異化

    馬爾庫賽曾經指出:“現行的人多數需要,諸如休息、娛樂,按廣告宣傳來處世和消費、愛和恨別人之所愛和所恨,都屬於虛假的需要這一範疇之列。”發達工業社會正是通過製造和滿足這種“虛假需要”來左右人們的意識,支配人們的生活,“公共運輸和通訊工具,衣食住的各種商品,令人著迷的新聞娛樂產品,這一切帶來的都是固定的態度和習慣”,最終“他們所進行的思想灌輸便不再是宣傳,而變成了一種生活方式”,“由此便出現了一種單向度的思想和行為模式”[5],導致人成為失去超越和批判維度的“單向度的人”。[6]在影片中,人們看到電視媒介成為異化人類的技術,人類成為電視媒介的奴隸。被異化成“單向度的人”的不僅有電視媒體從業者群體,還有普通的電視媒介接受者——電視觀眾。


>>章節報錯<<

如果您喜歡,請把《電影評介(2014年14期)》,方便以後閱讀電影評介(2014年14期)正文 媒介的異化與人的異化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電影評介(2014年14期)正文 媒介的異化與人的異化並對電影評介(2014年14期)章節有什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