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新港片時代下香港警匪電影敘事策略轉型探析

類別:都市言情 作者:電影評介(2014年14期) 本章:正文 新港片時代下香港警匪電影敘事策略轉型探析

    新港片時代下香港警匪電影敘事策略轉型探析

    電影理論

    作者:楊柳依

    【基金項目】電影《警察故事2013》劇照 由於種種的曆史因素和社會原因,早在啟蒙階段的香港電影就沿襲了好萊塢電影的類型化體製,經過近半世紀的發展,時至今日,類型片已經在香港走過了極為輝煌的時期,其中融合了黑色、功夫、喜劇、槍戰等多種元素的香港警匪片無疑是香港電影中最為醒目的一支。內地觀眾對於香港電影早期的認知更多的來自於盜版光碟呈現出的刺激槍戰,酣暢江湖等等一係列挑動男性視覺的熱血元素,香港警匪電影與其說是一種類型倒不如說是一種品牌。高產量的香港電影無論質量好壞,幾乎每年都會與內地觀眾碰幾次麵,但就在中國觀眾對好萊塢類型大片宏大場景特效集體審美疲勞大爆發的2013年,在相較之前無人問津的中小成本電影取得了相當可觀的票房成績時,在電影市場幾乎誰都可以分得一杯豐厚喜人的羹湯時,香港電影製作的警匪片卻寥寥無幾,觀眾似乎已很難可以在電影院中體會到忠肝義膽、惺惺相惜、兩肋插刀、雖千萬人吾往矣的兄弟情懷。

    一、從一意孤行到機智理性的人物形象

    “盡皆過火,盡皆癲狂。”是大衛·波德威爾對香港電影的一句評價,卻也是對香港電影具體完整的概括,完全不現實的人物形象,卻可以引來觀眾的爭相效仿,無厘頭的戲碼卻是最真摯的情感流露,俗套狗血的劇情卻讓人久久不能回神。就像人們永遠無法忘記“小馬哥”,永遠無法忘記那句:“兄弟,你在信不是這樣說的”一樣,“盡皆過火”的不僅僅是劇情,還有劇中的人物形象,那些“盡皆癲狂”的人物不知打動了多少窩在錄像廳的80後少年們,如今人們似乎再也無法在香港電影中看到正義警察亦或黑道英雄衣冠楚楚、風流倜儻、遊走於鋼筋水泥的現代都市叢林之中,快意恩仇遊戲江湖,與知己惺惺相惜,不按規則出牌,身上具有著古代俠士義薄雲天的義士品格。從《警察故事》到《英雄本色》再到《古惑仔》,故事的主人公無不是具有著俠士之情的英雄,這樣的浪漫主義悲情情懷,生死相隨的兄弟情義恰恰極具香港本土意識。而這樣的人物形象自然也就極大的滿足了男性受眾關於尊嚴、地位、社會定義的追求,影片中的俠士之情、兄弟之義更是迎合了男性觀眾對於英雄的追求。同時對於女性觀眾來講,影片自始至終所透露出來的男性荷爾蒙以及主人公對於女朋友的溫柔流露更是符合了女性觀眾對於英雄這一形象的想象。

    而自1997年起,我們便不能再用癲狂等字眼來形容香港電影了,隨著香港的回歸,香港電影也不再依賴於盜版光碟等傳播途徑,隨著香港電影人的北上,香港電影亦可以正大光明地登陸內地院線,表麵上看是極大地拓寬了香港電影的傳播市場,實際確是一場前所未有的挑戰。

    麵對內地電影的審查體製,香港電影人出現了嚴重的“水土不服”,而黑社會片無疑充當了香港回歸後的首個炮灰,僥幸保留下來的香港警匪片的生存環境也岌岌可危,以往的人物形象很難在電影審查體製中獲得首肯,許多電影人不得不改變電影路數,在劇本的創作上人物性格開始由武力轉化成了腦力,更多的戲份由原先的表麵動作轉化成了內心動作,人物性格也由一維性轉化成了多維性。但一直以娛樂至上的香港電影對於刻意針對人物內心的刻畫要求短時間內自是很難適應,自然此類影片的製作水準普遍欠佳,故事人物的行動流於表麵,脫離刺激火爆的槍戰場景後,香港警匪電影自是無法挑動起觀眾的神經,習慣了刺激槍戰的電影觀眾自是沒有安定的心情去看所謂的智力較量,受眾的流失也是在所難免。

    二、從二元模式到多元模式的故事轉變

    受好萊塢影響,香港電影普遍采用的敘事模式是“善——惡”的二元對抗衝突模式,影片一開始便將具體的人物矛盾交代得相當清晰明了,可以說相對於好萊塢的“燒腦電影”,香港電影的敘事模式所能吸引和接受的受眾層次更廣一些,同時香港電影中的各個不同形態的警匪電影,其文本打鬥建構在這一框架的某種偏簡單化處理的基礎上。


>>章節報錯<<

如果您喜歡,請把《電影評介(2014年14期)》,方便以後閱讀電影評介(2014年14期)正文 新港片時代下香港警匪電影敘事策略轉型探析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電影評介(2014年14期)正文 新港片時代下香港警匪電影敘事策略轉型探析並對電影評介(2014年14期)章節有什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