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止跌回穩三產升 政策依賴需校正

類別:都市言情 作者:財經界(2014年8期) 本章:正文 止跌回穩三產升 政策依賴需校正

    止跌回穩三產升 政策依賴需校正

    宏觀經濟

    作者:張曙光

    摘要 在密集出台的刺激政策作用下,中國經濟止跌回穩。今年上半年,GDP增長7.4%,工業增加值增長8.8%,二季度均比一季度稍快,且第三產業比重繼續上升,預示結構有所改善。同時又形成一種“政策依賴症”。房地產調控和貨幣政策處於兩難,存款準備金的窘境需要化解,任何政策和行為都有機會成本,管理當局仍需在短期和長期、保經濟增長和促改革轉型之間做出權衡和選擇。從國內情況來看,二季度經濟的微弱回穩,並未使管理層放心,下半年還會根據經濟運行的具體情況出台一些刺激措施。總之,要全力保證7.5%增長目標的實現。

    總體觀察

    今年上半年,國內生產總值增長7.4%,比上年回落0.2個百分點,其中,1季度增長7.4%,2季度增長7.5%;工業增加值增長8.8%,比1季度快0.1個百分點,二者的走勢基本相同。與此同時,消費物價上漲2.3%,較上年同期回落0.1個百分點。總體看,經濟止跌回穩。這是政府為保7.5%的增長底線而出台了一係列刺激政策的結果。看來,中國的經濟運行的確形成了“政策依賴症”。

    自2季度以來,市場一直處在管理層刺激政策的影響之下。先是4月初國務院公布鐵路、棚改和減稅的財政刺激政策,到4月中出台了“定向降準”的貨幣刺激政策,到4月下旬提出在東部沿海啟動核電重點建設項目,接著是房地產行業的“央五條”,長江三角洲經濟帶及其物流行業的扶持措施,穩定外貿的“國16條”,發改委的多項吸引民資參與穩定投資政策,營改增擴圍,再到央行的二度定向降準和銀監會鬆綁商業銀行的存貸比,等等。據統計,在三個月時間內密集出台了19項穩增長的政策措施。為了督查這些措施的落實,確保完成經濟發展目標任務,總理召開部分省市經濟工作座談會,要求各部門、各地區要做到守土有責,守土盡責,不能敷衍了事,更不能為官不為,並先後派出8個督查組進行督辦。在這些密集出台的政策支撐下,二季度的業績表明,隻是阻滯了進一步的下降。這也充分說明,中國經濟運行和發展的確處在轉型換檔的重要時期,有所謂“三期疊加”之說,即增長速度換檔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在這種情況下,想快是快不了的,增長與轉型既有一致之處,也有矛盾的地方,需要進行權衡和選擇。

    對於這一結果,國家統計局發言人以“穩”字概括:“總體平穩,穩中有進,穩中有升,”增長趨穩,就業總體穩定、物價基本平穩、農業穩固,居民收入穩定增長。此言不錯,取得這樣的實績也應當滿意,但似乎與決策者的設想和預期還有一定差距。

    關於今年的增長目標,年初不少人預測在7%或者稍多一點,不大可能達到7.5%,但兩會確定為7.5%左右,現在變成了7.5%為必保的底線。據此來看,下半年的刺激政策不僅不能退出,更不能鬆懈,而且還要加碼。

    不僅如此,有人認為中國經濟“已經處於準通縮之中”,要變“弱刺激”為“強刺激”,從“定向”寬鬆走向“總量”寬鬆。此意隻是基於央票到期數量和新增外匯占款減少以及法定存款準備率的限製,今年的基礎貨幣供需缺口達1.5-2萬億元,可能依據不足,但其影響不能忽視。其實,通縮與通脹相對而言,中國目前保持了7%以上的經濟增長和2%以上的溫和通脹,貨幣供應量增長了14.7%,表明“微刺激”措施的連續出台正在逐步轉變為貨幣的隱性寬鬆,怎能說是已經出現了通縮和準通縮呢?根據世界各國的經驗,在人均GDP達到11000國際元時,都會出現經濟轉型和增長趨緩,從高速增長轉向中速增長,中國去年人均GDP超過40000元人民幣,達到15000國際元,也正處於這樣的區間,切莫將增長趨緩與通縮相提並論,去推動政策的大幅轉向和全麵寬鬆,否則會使調整轉型受阻。

    從今年的經濟走來看,不少人預測不大可能出現以往前低後高的情況,很可能是中間高、兩邊低的走勢。其原因在於,一是刺激政策的效應會逐步遞減,二是房地產業周期性調整在第四季度形成,三是外部環境複雜化和全球經濟增長弱化的影響。這就進一步說明,中國經濟已經進入了一個新常態,其內在趨勢需要降速調整。過去我們為了保持高增長已經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前些年的強刺激和大寬鬆也造成了相當大的後遺症,隻有適當減速,才能為調整和改革騰出空間和時間,經濟增長不是“百米衝刺”,而是一場“馬拉鬆”長跑。不斷用刺激的辦法拔苗助長,恐非上策。

    從拉動經濟的需求因素來看,上半年消費品零售額增長12.1%,比1季度加快0.1個百分點,最終消費的貢獻率為54.4%;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7.3%,比1季度回落0.3個百分點,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為48.5%;進出口增長1.2%,好於1季度的同比下降1%,淨出口對GDP的貢獻為-2.9%。投資的回落主要是由於房地產開發投資的回落,而進出口負增長表明,今年預定7.5%的目標很難實現。

    從產業結構變化來看,自從經濟增長趨緩以來,第三產業的增長加快,在GDP中的比重上升,這是我們所期望的。今年上半年,第三產業增長8%,占GDP的比重為46.6%,分別比第二產業快/高0.7和0.6個百分點。這不僅意味著內需結構的改善,而且有利於節能降耗的發展。盡管如此,第三產業的比重仍然過低,集中反映了中國經濟的結構失衡和不發達的情況,需要著力改變,但能否由此得出中國經濟已經由工業主導型轉向服務主導型,還需進一步觀察。因為,目前增長態勢的出現,一是調結構政策的推動,二是第二產業產能過剩壓力使一些行業生產低迷,三是外需不振導致對第二產業需求減少。究竟結構調整的貢獻有多少,很難說清楚,可能並非是主要的。不過,要使這一趨勢繼續發展,第二產業還要堅持去產能,特別是那些產能大量過剩而又汙染嚴重的行業,而對第三產業的發展更應當減少管製,開放市場。

    房地產業走勢

    房地產問題一直是經濟社會中的熱點問題,今年上半年情況變化,使之炒得更熱,且出現較大分歧。

    一是房地產開發投資增速回落,上半年名義投資增長14.1%,比1季度回落2.7個百分點。與此相應,開工麵積、銷售麵積和銷售額的增長都紛紛回落,房屋和住宅開工麵積同比下降16.4%和19.8%,商品房和住宅銷售麵積同比下降6%和7.8%,銷售額下降6.7%和9.2%。很多人驚呼房地產業進入“嚴冬”。

    二是待售麵積增加,部分房企資金斷裂。6月末全國商品房待售麵積54428萬平方米,同比增長24.5%。北京市的庫存麵積再次回到8萬套以上。全國居民家庭住房空置率達22.4%。3月份以來,寧波興潤置業、南京盈嘉地產、海寧立德房產、青島君利豪集團等十數家企業均被媒體曝光陷入破產倒閉。

    三是市場觀望氣氛濃重,房價環比跌幅增大。根據6月30日中國房地產係統百城價格調查數據,6月份全國100個城市(新建)住宅平均價格為10923元,比上月下跌0.5%,連續第2個月下跌,跌幅擴大0.18個百分點。且71個城市環比下跌,29個城市環比上漲。二、三線城市跌幅較大,一線城市有漲有跌。國家統計局公布6月份70個大中城市房價數據,55個環比下跌,7個持平,8個上漲,北京環比上漲0.1%,上海廣州深圳下跌,房價全麵步入下行通道。

    四是關於形勢的判斷出現分歧。有人認為房地產下跌已經到底,出現了拐點,有人認為並非如此,而是階段性調整;有人認為房地產業進入嚴冬,風光不再,甚至預言樓市泡沫很快破裂,有人認為隻是從俯首即拾的遍地黃金時代進入了白銀時代。進而關於政府該不該救市也形成了對立的兩種觀點。

    五是政府調控政策和行為的變化。5月12日下午,央行副行長劉士餘召開住宅金融專題座談會,研究落實差別化住房信貸政策和改進住房金融服務有關工作。工、農、中、建、交等15家銀行參會,會議要求滿足首次普通商品住房的貸款需求,及時審批和發放符合條件的個人住房貸款。此舉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緩解住房貸款的資金壓力,但對市場的刺激作用有限。與此同時,從年初開始,杭州、南京、北海、天津、蕪湖等出台了各種救市措施,近期沈陽、濟南、呼和浩特加入,救市的方式包括降低限購門檻、稅收減免、優惠補貼、放鬆非戶籍資格審查、出台購買住房落戶政策等,呼和浩特成為第一個發文取消限購的城市。5月22日,住建部一位相關的司局級人士確認,年初以來,部的定調就是,“除北上廣深之外,其他城市的限購政策可以自行調節,尤其庫存過大的地方。但不會明確發文。”

    中國房地產市場的問題的確嚴重,政府調控政策也基本失敗。且不管其本身的情況,隻要看一看社會反應就不難明白,北京電視台的《生活廣角》、《第三調節室》和《誰在說》等欄目,充斥著為爭房產、爭宅基地夫妻離婚、父子爭議、兄弟打架,70、80歲的父母無人贍養,甚至多套住房而無房住。由此可見,這是一項多糟糕的政策。


>>章節報錯<<

如果您喜歡,請把《財經界(2014年8期)》,方便以後閱讀財經界(2014年8期)正文 止跌回穩三產升 政策依賴需校正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財經界(2014年8期)正文 止跌回穩三產升 政策依賴需校正並對財經界(2014年8期)章節有什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