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疏勒河畔的牧歌行吟

類別:都市言情 作者:北方作家(2014年1期) 本章:正文 疏勒河畔的牧歌行吟

    疏勒河畔的牧歌行吟

    論壇

    作者:趙應軍

    西部作家王新軍從走上文壇起,就堅守西部,堅守農村,全心經營自己的“沙窩窩”係列。正如《飛天》原主編陳德宏所言:“關注自己生於斯長於斯的西部,關注弱勢群體,寫身邊人身邊事,是王新軍創作的特點,同時也是他的優勢。”他的小說創作獲得了全國文壇的認同,更是獲得了讀者的喜愛。王新軍自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以自己紮根西北農村的樸實而溫情的寫作風格,被評論界譽為“第三代西北小說家”群體當中的重要代表人物。他以自己紮實的寫作水準,眾多的作品數量,持久而廣泛的影響力,兩度入選“甘肅小說八駿”,成為甘肅當代作家群體中不可忽視的存在。研討王新軍小說的創作特色,對於我們重新而全麵地認識西部文學,甘肅當代文學的發展脈絡,獲取廣袤而深遠的西部大地上的人文關懷,拓展西部文學的影響力和表現力,無疑具有十分重要而且久遠的意義。王新軍紮根西北農村的樸實而溫情的創作風格,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第一,王新軍小說普遍關注普通生命個體和弱勢群體的底層敘事

    一是書寫形形色色的農民形象。描繪農民形象的小說占了王新軍全部創作的最大比重,是他創作的主陣地。從揭示的主題來看,這類小說主要有兩種:首先是對農民生活艱難的同情和對他們優良品質的讚美。這類農民形象主要有《羊之惑》中的玉根老人,《大草灘》中的許三管,《風雪吉木乃》中的林雙成與楊蘭花夫婦,《賣羊》中的兄弟倆,《麥場上》中的李玉山,《鄉村愛情》中的桂桂,《燃燒的麥田》中的蘭蘭,《一個進城賣西瓜的農民》中的郭發財,《賣牛》中的楊二嫂,《貴人》中的根寶,《父親的生活》中的父親,《村民組長馮虎》中的馮虎,《最後一個窮人》中的馬三多,等等。《一個進城賣西瓜的農民》描寫了一個誠實守信,不弄虛作假,關愛家人的農民郭發財,塑造了一個完美的農民形象。《最後一個窮人》描寫了一個大智若愚的農民馬三多。他從包產到戶後,開始了自家的艱難生計。去別人家借牛遭到拒絕,反映了人情的冷漠;瞎子父親去上遊搶水被打死,他獨自挑起生活的重擔;義救劉巧蘭,收養幾個孩子,反映了他的仁慈與良善;用自家洋芋幫別人度過荒年;拒絕開荒,反映了他富有遠見的生態保護意識;機智解決計生款,海選村長,展現了他的睿智與幽默;最後國家免除統籌款、提留款、農業稅、小學學雜費等,經過三十多年的艱苦恪守,最終過上了富裕的生活。馬三多作為一個農民,“其平凡中的不平凡之舉恰恰是人性之中的光芒,在物欲主導的現世耀耀生輝。脫貧不僅僅意味著摘掉窮帽子,蛻去貧困的外殼,更該深入軀體,完善和淨化自己的精神家園。”作家筆下的這些農民為人和善,對人熱誠,淳樸、憨厚、老實,誠實守信,不弄虛作假,關愛家人,在祖輩輩生存的土地上勤懇勞作,繁衍後代,過著幾近原始的生活。在這一類農民形象中,作家著重表現出的是他們吃苦耐勞,勤奮節儉的優良品質。其次是對農民劣根性的批判與沉思。《大冬天》中,農民李向陽發現“如此平庸的生活使他真切地一再體會到今年依舊是去年的翻版,明年肯定又是今年的盜版了。”表現了他對呆板乏味、平淡單一生活的不滿,全然沒有農民在耕作收獲後的喜悅與滿足。《兩個男人和兩頭毛驢》中的婁大明與史紅旗毫無利益衝突,隻是因為一個女人(白春香)便起了波瀾。小說展開的是兩個男人心與心的碰撞,人格與人格的較勁,而碰撞與較勁的載體便是兩頭毛驢。《七彩山雞》是一個非常常見的城人騙鄉下人的故事,展現了農民性格中的愚昧與狡黠,無法把握自身命運的無奈與無助,體現了作者對農民性格及命運的批判與沉思。《甘草灘》、《麻黃灘》寫的是人類破壞生態後自食惡果的悲劇。《玉米地》則寫了農民馬大的極度精細,認真與略顯嗇皮。《夜深人靜》寫的是兒女對父母的冷漠,自私與無情,反映了在商業社會,親情遭受到拷問和考驗。《兩窩雞》、《兩窩狗》則寫了人與人的勾心鬥角以及人性的陰暗,小說中的雞和狗則不幸成了人類爭鬥的犧牲品。這一類農民形象中,作家對他們身上表現出來的懶惰、愚昧、狡詐、短視、小氣等劣根性表現出了深深的批判與反思。

    二是對基層鄉鎮幹部的刻畫。王新軍的這一類小說,我們可以稱之為“基層官場小說”,作家對鄉村政治進行了深入的剖析。這類作品總的來說主要描寫了兩種基層幹部:首先是描寫文化專幹的小說,主要的作品有《文化專幹》、《農民球隊》、《五月鄉戲》等。王新軍當過十幾年的文化專幹,長期的生活積累和切身體驗為他的這類小說準備了豐富的養料。《文化專幹》描寫了老林和吳青兩代文化專幹,在經濟大潮中堅持自己的文化良知和獨立人格,擔負起文化傳承責任,在最艱難的條件下從事西部農村最基層的文化工作。這是西部農村底層文化工作者的切實寫真和縮影。《農民球隊》描寫了橋灣鄉文化專幹劉雙林為一場球賽所付出的努力,基層文化專幹的困頓、辛酸、窘迫與愁苦盡在其中。《五月鄉戲》中,文化站長林國柱為鄉籌辦唱大戲,工商,稅務卻趁機對小攤、小販大肆亂收費,老林在修破舊的戲台時因公殉職,死後立碑的事也難以實現。而鄉領導之間的矛盾,又凸顯了改革中的各種利益角逐和衝突。小說讓我們看到了基層文化專幹辛酸而淒愴的背影。王新軍正是通過這類小說為我們展示了西部農村基層文化工作者的尷尬困頓的生存狀態,以期呼籲和喚醒社會的重視。其次是描寫鄉鎮幹部的小說。這其中也同樣貫穿了兩種主題:一是讚美,二是批判。讚美是對有所作為的鄉鎮幹部的肯定。《司法助理李守堂》寫了一個不懂多少法,卻熱心,認真化解農民矛盾的法製工作者形象,他化解農民糾紛靠的是人格,熱誠,以及人與人的理解與溝通。《狼梯》寫了一個為藝術而耗盡心血最後獻出生命的基層文化幹部王東明,他人雖犧牲了,但他的攝影作品,他的藝術卻獲得了永與新生。《鄉長故事》、《橋灣》、《鄉長老葉和他的一班人》則著力刻畫了一批在改革大潮中年輕有為,銳意進取,思想先進,有魄力,敢於破除官場陋習,切實為民辦實事的鄉鎮領導幹部形象。《鄉長故事》中的主人公鄉長呂龍的一段自白,代表了這類幹部的心聲,也代表了最廣大老百姓的心聲:“我的心態已經從一個詩人轉變成了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官人。官人的意義是什?就是為老百姓著想,這在任何朝代任何時候都是好官的標準。”在另一類的官場小說中,王新軍則對那些充滿官僚作風,人浮於事的領導幹部進行了揭露和批評。《植樹節到了》寫教師進修學校將一場冠冕堂皇的植樹節,變成了一場虛假的熱鬧的狂歡。《好人王大業》中的農機站長王大業為了最終能夠留職,製造假舉報信,嫁禍他人,為我們展現了官場生存和殘酷競爭的現實樣板。《放映員老陳》描寫了鄉鎮幹部在急速經濟大潮中艱難轉身的尷尬身影,他們在獲取財富的同時也迷失了自己,失去了人性中的恬淡,真誠善良的東西。《例會》寫鄉鎮府的一次幹部例會純以聊天消磨時間,商討了掃鄉鎮府院子的樹葉卻沒人行動,揭示了某種人浮於事的官僚作風。《遠去的麥香》和《俗世》兩部中篇堪稱姊妹篇,是王新軍官場小說的力作。《遠去的麥香》分別以林之芳和丁海洋為第一人稱,《俗世》則以王宏偉和劉青鬆為第一人稱,兩部小說都采用雙重交叉的敘事手法,且情節內容互相關聯。市委副書記劉青鬆要為自己的智障兒子找對象,鄉黨委書記丁海洋要為自己謀一個更高的職位,最終的結果是他們達成了一場交易,而這一切,卻全都是以女大學生林之芳犧牲自己的青春和婚姻為代價的。誠如小說所寫“官場就是這個地方,就這殘酷。說到底,這與樹木間的絞殺現象,植物們的優勝劣汰以及動物世界的弱肉強食,人類世界的爾虞我詐如出一轍。”正如《遠去的麥香》標題為我們所揭示的:遠去的不僅隻是青春,生命,還有人的尊嚴與堅守。兩部小說對官場中的權錢交易,以權謀私,為達目的不擇手段做了盡情的揭露與批判。此後作家將《遠去的麥香》和《俗世》的情節內容合二為一,便形成了他的第一部長篇小說《人生八卦》。

    三是對鄉村民辦教師的刻畫。《民教小香》刻畫了一位純正、善良、有責任、有愛心,拒絕誘惑和世俗的農村少女,民辦教師小香的形象。她成了中國西部農村教育的希望和象征。《一頭花奶牛》中的民辦教師王方林從下雨天倒塌的教室廢墟中往外搬桌凳時,被砸傷致殘。從此,學校所養的一頭花奶牛就成了孩子和老師的衣食父母。“一頭花奶牛,被工業生產線淘汰下崗,但它卻能默默無聞地負載起一所貧困學校的所有開支。牛與師生的相濡以沫,肝膽相照就不是什寓言,而是生命拯救與被拯救的生命感恩。”一頭花奶牛承載了西部偏遠貧困地區基礎教育的所有希望,承載了太多的沉重,辛酸和悲歡。作者通過這樣的現實描寫,來呼籲更多的人關注西部貧困農村教育的命運和民辦教師的命運,呼籲更多的人和社會有識之士對他們施以援手。


>>章節報錯<<

如果您喜歡,請把《北方作家(2014年1期)》,方便以後閱讀北方作家(2014年1期)正文 疏勒河畔的牧歌行吟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北方作家(2014年1期)正文 疏勒河畔的牧歌行吟並對北方作家(2014年1期)章節有什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