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清代禦製自鳴鍾

類別:都市言情 作者:藝術品鑒(2012年8期) 本章:正文 清代禦製自鳴鍾

    清代禦製自鳴鍾

    大觀

    作者:關雪玲

    經曆了明末清初對西洋機械鍾表的豔羨、單純仿製之後,中國機械鍾表進入了自主製造時期。此時,從中央到地方出現了幾個生產中心,進行著具有各自特色的鍾表製造。清宮造辦處做鍾處所造的禦製鍾就很有特色。

    做鍾處的前身是自鳴鍾處。國人最初接觸到的西洋鍾表因多能按時自動打點報時,不似中國傳統的報時方式,故被稱為“自鳴鍾”。自鳴鍾處的初設時間無法斷定,但文獻記載表明,它設立的下限是在康熙時期。

    自鳴鍾處雖因存貯鍾表而得名,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其職能擴展到負責生產、修理鍾表。早在康熙年間自鳴鍾處就具備了一定的生產和修理能力,如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皇太後七旬慶典時,康熙帝專門進獻的一座萬仙慶壽自鳴鍾便是宮內製造的。《庭訓格言》中康熙帝有關大量製作鍾表發條、修理順治朝鍾表的自述可進步作為實證。“至朕時,自西洋人得做法(發)條之法,雖作幾千百而——可必其準,爰將向日所藏世祖皇帝時自鳴鍾盡行修理,使之皆準”。其時在自鳴鍾處下設有製鍾作坊。當時在宮中為康熙帝服務的法國傳教士白晉(1656-1730,1687年來華)為我們留下線索:“皇帝以法國科學院為楷模,在皇宮建立了以畫家、版畫家、雕刻家、製造鍾表的鐵匠和銅匠及製造天文儀器的其他匠人為會員的科學院。”白晉所說的科學院應是指內務府造辦處。

    雍正元年(1723年),自鳴鍾處和炮槍處、琺琅處、輿圖處等其他製器之作同隸屬於內務府造辦處,雍正時期自鳴鍾處製鍾任務更加繁多,這點從造辦處活計檔中可得到印證。檔案載,雍正五年(1727年)三月初七日傳旨:“著將自鳴鍾處收貯本處所造的自鳴鍾,查二三個於明日黑早送進來,不要西洋的,欽此。於本月初九日,查得自鳴鍾處庫內收貯禦製鳳眼木架時刻鍾一座,首領趙進忠呈進訖。”雍正九年(1731年)十月初九日,“傳做備用琺琅盒小表二分,著自鳴鍾處太監等做”。由此可知,雍正時期自鳴鍾處下屬的製鍾作坊已具有不可低估的生產能力和生產水平。

    “做鍾處”首見雍正元年活計檔。雍正元年活計檔之油木作中:“七月初六日,庫掌四德、筆帖式富呢呀來說,太監胡世傑交西洋鑲珠石行駝玻璃山自鳴樂鍾一座,西洋鑲嵌珠石樓子風琴鍾二座。傳旨:將玻璃山自鳴鍾交李裕在玉玲瓏館有景致處安設,準時,配行駝座件,交做鍾處收拾擺年節。其樓子鍾一座配座,交水法殿陳設”。自鳴鍾處之條目下,“八月十八日副催長福明持來旨意帖一件,內開七月十六日太監胡世傑傳旨內務府大臣英廉將做鍾處新進到異獸頂獸腿銅花架糊錦夾紙座時樂鍾二座之內隻要一件,收拾改新,禦製鍾內要兩件,內西洋木架時刻鍾一座,高麗木架時刻鍾一座,共三件,著派人送往熱河來”。盡管如此,但仍不能據此認為,雍正時期自鳴鍾處的鍾表作坊已發展成為做鍾處並脫離自鳴鍾處,成為造辦處下的一個獨立單位。大量檔案表明,由製鍾作坊發展成為做鍾處經曆了一定的過程。從雍正元年(1723年)至乾隆四年(1739年)八月前,所有製作鍾表的事宜都列錄在自鳴鍾處下,而不是做鍾處之下,便可說明這點。換言之,雖然雍正時期已出現做鍾處的名稱,但它並未遊離於自鳴鍾處之外,仍然是自鳴鍾處的一部分。至於其脫離自鳴鍾處成為獨立機構,肩負起宮中鍾表製造職責,已是乾隆四年八月以後的事了。從此,自鳴鍾處和做鍾處各負其責,互不統轄,成為並存的兩個機構。

    做鍾處的鼎盛時期是在乾隆朝,那一時期做鍾處的從業人員達100多人。他們創造了獨特的鍾表類型,製作的鍾表數量、質量,都是其他朝無法望其項背的。

    嘉慶以後,做鍾處逐漸式微,製鍾較少。個中緣由是多方麵的。首當其衝的是嘉慶帝對鍾表和機械玩具的認識。他在四年(1799年)十一月的一條上諭中表明了對鍾表、機械玩具的看法:“朕從來不貴珍奇,不愛玩好,乃天性所稟,非矯情虛飾。粟米布帛,乃天地養人之物,家所必需;至於鍾表,不過考察時辰之用,小民無此物者甚多,又何曾廢其曉起晚息之業乎?尚有自鳴鳥等物,更如糞土矣。”

    光緒時做鍾處隻是管理宮中陳設的鍾表,每日負責上弦,有些複雜的修理工作已力不從心,需要借助外部的技術力量,請宮外鍾表局進宮或將鍾表抬出宮外修理。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七月,湧利鍾表局即從宮中領出鍾表30件。

    1911年,宣統帝溥儀退位,清王朝統治宣告終結,但在紫禁城內,作為內務府下屬機構的做鍾處並沒裁撤,遜清皇室時期(1911—1924年)仍從事些簡單的鍾表維修事宜。直至1924年,溥儀出宮,做鍾處結束其使命。

    遵照皇帝旨意製作各種鍾表是做鍾處最根本的任務。做鍾處是皇帝的禦用生產作坊,其每件作品都試圖將皇帝的意誌、要求和愛好貫徹其中,並最終滿足皇帝的要求。所謂的宮廷色彩濃厚,也即此意。做鍾處所做的活計稍有偏差,皇帝便予以幹預。雍正五年(1727年)曾有旨:“近來造辦處所造的活計,雖其巧妙大有外造之氣,爾等再做時,不要失其內廷恭造之式。”基於此,鍾表的製作有一套相應的程序,每一步驟都不能偏離。

    首先,由皇帝降旨選擇鍾表的式樣,亦即鍾表的造型、裝飾。鍾表式樣或是借鑒原有的,或是特地設計的程序,首先是畫紙樣(即平麵圖),其次是做木樣或合牌樣立體模型(多層紙裱的紙片或紙板)。第二步,欽定式樣。將紙樣、木樣或合牌樣立體模型呈覽,所有細節均合皇帝之意,即“準做”。不中意之處,指示修改。投入製作前,皇帝指定使用材料。在製作過程中,皇帝有時會改變初衷,臨時更改式樣。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年四月初四日,太監張起畫得紫檀木雕花鍾架紙樣二張、紫檀木高架轉眼時樂鍾紙樣一張,供乾隆帝選擇。最後,乾隆指示按照紫檀木高架轉眼時樂鍾樣做8份。九月二十六日,將現做未完畢的時樂鍾呈覽。乾隆帝過目後,覺得偏高,遂決定落矮8寸,讓做鍾處重新畫樣。新的紙樣呈覽後,乾隆帝仍不滿意,授意再落矮3寸。最後步,皇帝審查鍾表。做鍾處製作的鍾表。其最終的驗收人是皇帝。

    一件鍾表的製作完成,僅靠做鍾處一個部門是不可能的,還要仰仗造辦處其他部門。鑄爐處,負責鑄造鍾瓤。琺琅作,做琺琅鍾盤及盤上琺琅字等。油木作,做木鍾架、配安設鍾表的香兒,做鍾罩、安罩上玻璃等。匣作,負責做盛放鍾表的各種匣箱。鍾殼上玻璃油畫則交山如意館完成。

    做鍾處是為保證皇室用鍾成立的,但其職能並不是單一地製作鍾表,還統轄一切與宮內鍾表相關的事宜。如維修、保養、認看鍾表等級、產地,奉旨在宮殿各處安設、陳設鍾表等。

    由西洋傳教士、匠役、做鍾太監組成的多個層次技術隊伍,成為技術比較全麵的鍾表製作群體,他們是宮中鍾表製作賴以存在和發展的基礎,是做鍾處得以生存的根本所在。

    禦製鍾多以木結構為主體,給人以莊重肅穆之感。其所用木料主要有紫檀木,兼有高麗木、花梨木、杉木等。紫檀木上或雕花,或鑲嵌銅條,或光素。此外,還有黑漆,在黑漆地上描金的洋漆鍾架。鍾的造型為亭、台、樓、閣。有的鍾簡直就是宮殿建築的縮微,連欄杆、柱頭,乃至屋脊上的吻獸也悉數做出。

    禦製鍾的表盤有鮮明的特點。其質地有兩種,一為琺琅,一為銅鍍金。兩種質地表盤布局是相同的。中圈是黃地彩繪花草琺琅或銅鍍金,用來上弦的弦孔或三個或五個,均勻排列在圈的下部。上半部有弧形燈光。琺琅表盤的開光處是白琺琅描藍邊,其內有藍色楷書“乾隆年製”銅鍍金表盤的開光處突起的銅地上,鏨刻楷書“乾隆年製”。代表時間的羅馬和阿拉伯數字寫在白色琺琅環上或劃在銀色環上。琺琅時刻環外的剩餘空間布滿與中心圖案一致的黃色琺琅;銀色時刻環外的空間是鍍金鏨刻化草圖案。這樣幾種顏色相間的表盤,比起單一的同色琺琅盤,工藝要複雜,製作起來需費周折,這也正是清宮做鍾處鍾表的特色之一。

    紅木套圓形雙麵鍾

    海水江崖座上升起朵朵祥雲,祥雲托起鍾盤。鍾盤兩麵均有時間刻度,指示時間的羅馬數字由螺鈿鑲嵌而成。

    黑漆描金木樓鍾

    鍾樓為銅骨架木包鑲結構,鍾殼仿日本漆,在黑漆地上繪描金漆梅、竹、菊。打開樓閣,門可見鍾盤。鍾盤具有明顯的乾隆禦製更鍾特點,中圈是彩繪花草黃色琺琅,上半部有描藍邊白琺琅開光,其內是藍色楷書“乾隆年製”四字。表示時間的羅馬數字寫在白色琺琅時刻環上。鍾頂鍾架中扣著三個銅鍾,每個銅鍾旁均附有小錘。每逢報刻時,與走時係統相連的繩索牽動下麵的兩個錘子相繼敲鍾,發出“叮當”聲。當正點時,小錘則敲擊最上麵的銅鍾,發出“當”、“當”聲。

    木質金漆樓閣鍾


>>章節報錯<<

如果您喜歡,請把《藝術品鑒(2012年8期)》,方便以後閱讀藝術品鑒(2012年8期)正文 清代禦製自鳴鍾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藝術品鑒(2012年8期)正文 清代禦製自鳴鍾並對藝術品鑒(2012年8期)章節有什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