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老舍與趙清閣的一段水晶之戀

類別:都市言情 作者:北京廣播電視報人物周刊(2013年46期) 本章:正文 老舍與趙清閣的一段水晶之戀

    老舍與趙清閣的一段水晶之戀

    曆史人物鉤沉

    趙清閣是一位擅長戲劇和小說創作的民國才女,一生出版了五十多部、總計三百多萬字的文學作品。當年,她在陪都重慶,憑一支生花妙筆縱橫馳騁,並與老舍有過一段水晶般純潔的戀情,後來,當理智融化了欲念,她又H情感的旋渦中抽身而退,從此再未踏出閨閣,而是把一顆純真的心嫁給了文學……

    相識於武漢

    1937年11月18日,老舍為參加抗日救亡運動,拋妻別子,從濟南來到武漢。趙清閣亦於年底放棄了鄭州一家報社的記者聘書,來到漢口。

    趙清閣來到漢口的第二天,即去武昌看望了時任《文藝》月刊主編的胡紹軒。胡紹軒後回憶說:“那時,她才二十三歲,穿著京滬一帶流行的時髦短裝,短頭發,態度瀟灑,落落大方,健談。她給我的第一個印象是,有男性的健美,又有女性的溫柔。自那以後,1938年春,我們就經常見麵了。她告訴我,她想在武漢創辦一個文藝期刊,我答應全力支持。”

    1938年2月,胡紹軒為了組稿,曾在武昌糧道街一家酒樓訂了兩桌酒席,宴請了十餘位作家和詩人。其中有老舍、王平陵、穆木天、葉平林、甘運衡、鬱達夫、老向和趙清閣等人。這應該是老舍和趙清閣的第一次見麵。

    2月下旬,趙清閣為籌備《彈花》雜誌的出版,向胡紹軒等人約稿,老舍也在其中,在1938年3月15日出版的《彈花》創刊號上,老舍的一篇文章發表在刊物的頭條位置。此後,老舍就與比他小15歲的趙清閣日益熟悉起來。

    3月27日,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在漢口召開成立大會,有文藝界及各界來賓三百餘人與會,老舍與趙清閣都參加了會議。後來,趙清閣被聘為“文協”組織部幹事,因此與“文協”總負責人老舍的接觸就更加頻繁了。

    1938年夏,武漢戰事吃緊。於是,趙清閣決定到重慶去繼續出版她的《彈花》文藝月刊。老舍得知她要遠行,7月10日下午特意在同春酒館為她餞行。趙清閣後來回憶說:席間,老舍“勸勉了我許多懇摯的話,他說:到後方隻要不是苟且偷生去,無論直接間接,隻要是幫助抗戰的工作,都有價值。—個拿筆杆的人,事實上不可能執槍荷彈……於是,更增加了我入川的決心,同時又為將要離開這樣一個良師益友而惜別著”。飯後,兩人又沿著街道邊走邊談,老舍一直把她送到住所才返回。老舍的關懷和愛護,在趙清閣心烙下了深深的烙印。她還特意帶上了老舍的長篇小說《牛天賜傳》,陪伴自己西去的旅程。

    重逢於重慶

    次月,老舍也帶著“文協”的印鑒,與王向辰、何容、蕭伯青等人來到重慶。最初,老舍住在大梁子公園路附近的青年會,而趙清閣就住在距此僅百米之遙的蒼坪街一間小餐館的閣樓上,因此,也就常來常往。不過,數月後,趙清閣客居的小餐館就被敵機炸毀了,她便遷去了兩路口居住。

    趙清閣在重慶主編《彈花》的兩年多時間,繼續得到了老舍的大力支持。他前前後後為《彈花》寫了十篇詩文,如《我們攜起手來》、《我為什離開武漢》、《1939年元旦》、《生日》、《劍北篇》、《兔兒爺》和《話劇中的表情》等。

    1939年5月4日,趙清閣抱著文稿去印刷廠途中,在大梁子附近遇到日機轟炸,頭部受了傷,血流滿麵,她趕緊跑到離此不遠的青年會向老舍求援。老舍和安娥為她消毒清創,包紮傷口,然後老舍又親自把她送回了寓所。

    此後不久,趙清閣因染上肺病和被在北碚的教科書編委會聘為編輯,於是,又遷居到了距重慶主城近百公的北溫泉,住在一幢名叫“琴廬”的房台,一方麵養病,一方麵編刊寫作。

    後來,華中圖書公司老板唐性天,因《彈花》發行不暢,賺不到錢,不願與趙清閣繼續合作,但又希望她能主編“彈花文藝叢書”,由他出版發行。趙清閣考慮,隻要是對抗戰有利,她就願意為此努力。於是,她便擬訂了一個出版計劃,第一輯十冊,有老舍的話劇劇本《張自忠》、歐陽山的小說《流血紀念章》、安娥的歌曲集《台兒莊》、陳瘦竹的小說《春雷》、洪深的話劇劇本《非賣品》,以及她自己的話劇劇本《女傑》,由於茅盾等四位作家的稿子沒有到齊,所以,“彈花文藝叢書”實際上隻出了六種。而老舍的《張自忠》是最先出版的。由此可見,當時趙清閣和老舍在事業上是相互支持、相互幫助的,這也從一個側麵證明了他們的友誼和情感在日益發展和深化。

    趙清閣十分景仰老舍的才華,老舍也欣賞她的勇敢。老舍曾在為她的小說、遊記和隨感集《鳳》所作的“序”中寫道:流亡到武漢,我認識了許多位文藝界的朋友,清閣女士是其中的一位,那時候,她正為創刊《彈花》而終日奔忙。她很瘦弱,可是非常勇敢,獨自辦一個刊物已非易事,她還自己寫稿子。對文藝,她仿佛中了魔似的愛好著,學習著,嚐試著!《彈花》並不能給她飯吃,還須去做事掙來三餐。她是勇敢的!這小冊子所收納的文章都足以證明,她是怎樣的為了文藝去吃苦冒險,而永不後悔……神聖的抗戰使每個人知道,並看重自己的責任,自自然然的也就把嚴肅、誠懇、勤苦帶到生活上來。清閣女士的勇敢與努力正好說明了這一點。

    趙清閣與老舍情感最熾熱的時候,大概是在北碚一幢新建的三層樓房中毗鄰而居的時候。大約是在1940年初春,趙清閣肺病痊愈,便從北溫泉遷居到了北碚中山路,與梁宗岱、沉櫻夫婦租租了那幢新建樓房的兩層,梁宗岱一家住三樓,趙清閣和表姐、同學楊鬱文住二樓。

    這年深秋,在北碚生活了數月的林語堂,無意留在國內,他把在蔡鍔路購置的一幢磚木結構的小別墅交給了“文協”使用。王向辰一家及老舍便遷到了這,一些作家、詩人如高長虹、葉以群、光未然等也曾在此留居。離此不遠的雅舍主人梁實秋,不時來看望老舍,他在一篇回憶當年的文章中寫道:“老舍先是住在林語堂先生所有的一棟小洋房的樓上靠近樓梯的一小間房屋,房間很小,一床一桌,才可容身。他獨自一人,以寫作自遣……老舍為人和藹可親,平易近人,但是內心卻很孤獨。”又說,“後來,老舍又搬離了那個地方,搬到馬路邊的一排平房中的一間,我記得那一排平房中趙清閣住過其中的另一間,李辰冬夫婦也住過一間。這個地方離我的雅舍很近,所以我和老舍見麵的機會較多。”


>>章節報錯<<

如果您喜歡,請把《北京廣播電視報人物周刊(2013年46期)》,方便以後閱讀北京廣播電視報人物周刊(2013年46期)正文 老舍與趙清閣的一段水晶之戀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北京廣播電視報人物周刊(2013年46期)正文 老舍與趙清閣的一段水晶之戀並對北京廣播電視報人物周刊(2013年46期)章節有什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