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葉浮嫩綠酒新熟楚國寶壺旬陽出

類別:都市言情 作者:收藏界(2015年2期) 本章:正文 葉浮嫩綠酒新熟楚國寶壺旬陽出

    葉浮嫩綠酒新熟楚國寶壺旬陽出

    鑒·辨·賞

    作者:劉勇先

    1991年初,陝西曆史博物館把旬陽博物館珍藏的“徇陽重七斤”螭雲紋青銅壺,調撥到省。這件青銅壺出身不一般,很有研究價值。

    1984年秋,旬陽縣博物館接到縣城大河南漢墓群發現古墓葬的消息,即派人前往查看。當在兩丈多深的墓坑挖出一堆漢代陶器時,還發現有一件精美的青銅壺,其上有“徇陽重七斤”的銘文。壺高24.4厘米,口徑8.3厘米,腹圍52.5厘米。圓口,高頸,鼓腹,圈足,左右肩下飾鋪首銜環一對,頸部披飾大片蕉葉紋一周,其地為交體龍紋。交體龍紋這個名詞見於《周禮·春官·司常》:“王建大常,諸侯建。”鄭玄注:“諸侯畫交龍,一象其升朝,一象其下覆也。”又《釋名·釋兵》:“交龍為,,倚也。”據此,交龍的形象是一上一下,下者升上,上者下覆,兩體交纏,稱為交龍。在青銅器上變化出各種非常複雜的交龍形象。有兩龍相交,也有群龍交纏,發展成為極其繁複的形式。在青銅器上,交體龍紋的體軀比較粗壯的,舊稱蟠螭紋。經過變形縮小的交體龍紋,舊稱蟠蛇紋。盛行於春秋戰國之際。其實據《說文》:“螭若龍而黃,北方謂之地。”青銅器上如何能看到螭的黃色,故似應稱龍為螭。春秋戰國之際多數小器上的紋飾都縮小而微型化,縮小的龍紋也不必稱之為虺。此壺自腹部至圈足又飾六道素寬帶弦紋,每兩寬帶素弦紋之間飾單列的螭雲紋。壺口一側外沿鐫刻“徇陽重七斤”篆書銘文,豎書二行,首行三字,第二行二字,字跡深重而清晰。

    “徇陽重七斤”螭雲紋青銅壺(也可叫鍾),是古人盛酒的容器,因其有示重銘文,就在身份上發生了變化,成為當時楚國一種量酒的衡器。這就增加了它的身價。

    此壺引起人們對古代量器的新認識。銅量最早出現在戰國時期,傳世和出土的戰國秦漢銅量較多,如齊國的子禾子釜、左關,秦國的商鞅方升、始皇鬥、倉平斛等,都是官方製定的標準量器。左關為半球形,口有流,實測容量2070毫升;商鞅方升為扁長方體,實測容量202毫升;倉平斛為圓柱體,下具三足,兩側有耳,實測容量19300毫升。

    左關,戰國早期“齊量三器”之一。高10.8厘米,口徑19.4厘米,1854年山東膠縣靈山衛古城出土。半球體,有流,無紋飾,有銘文四字,實測容量為2070毫升。

    子禾子釜,戰國早期“齊量三器”之一。高38.5厘米,口徑22.3厘米,底徑19厘米,1857年山東膠縣靈山衛古城出土。直口大腹,溜肩平底,腹有半月形雙耳,肩下部有銘文10行,能識別的有90字,內容是告誡官吏使用標準量器,不得舞弊,違者治罪。此器實測容量20460毫升。中國曆史博物館藏。


>>章節報錯<<

如果您喜歡,請把《收藏界(2015年2期)》,方便以後閱讀收藏界(2015年2期)正文 葉浮嫩綠酒新熟楚國寶壺旬陽出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收藏界(2015年2期)正文 葉浮嫩綠酒新熟楚國寶壺旬陽出並對收藏界(2015年2期)章節有什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