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畢生所望 紫檀流芳

類別:都市言情 作者:收藏界(2015年2期) 本章:正文 畢生所望 紫檀流芳

    畢生所望 紫檀流芳

    名家追蹤

    陳麗華,1941年生於北京,滿族,香港富華國際集團主席、中國紫檀博物館館長、美國佐治亞州薩凡那藝術設計學院榮譽博士。傾心黃花梨、紫檀古家具,收藏、修繕、複製逾40年。

    采訪者:據說您兒時就接觸到紫檀家具,家中有一對皇族祖傳的紫檀大櫃,請您回憶描述一下那件寶貝?它在家中是否有著不同尋常的地位?

    陳:我的祖上是滿族清八旗之一的正黃旗人。記得小時候,家擺設的都是祖上傳下來的硬木家具,有架子床、頂豎櫃、官帽椅、大畫案,還有大插屏什的,這些家具多是用紫檀、黃花梨製作的。對於家的擺設,父親十分看重,他常對我說,這些都是好東西,能攢起來就攢,不能攢起來哪怕掛在牆上也好。也就是從那個時候起,我就對紫檀產生了興趣,並因此成了我一生的追求。

    家傳的那對紫檀雕博古紋頂豎櫃是清朝遺留下來的,通體都是紫檀木,上下各開兩門,四扇門都鑲有板心,平雕斜萬字紋,覆以浮雕的博古圖案,有香爐、寶瓶、花卉、宮燈等,渾樸典雅,十分耐看,寓意也很吉祥。這對3.2米高的櫃子一直伴隨著我成長。“文革”開始之後,這大件的東西根本沒地方藏,我就帶著家人在附近挖了一個三米多深的坑,把它們整個埋坑,上麵再用土填平,弄點枯草什的掩飾下。這著整整藏了快十年。沒想到重新啟出來的時候,除了髒,居然沒有絲毫的損壞,擦拭一下完好如初。不得不說,這就是紫檀無可匹敵的特性。

    隨著經年累月地傾聽老人們的交談,我慢慢知道了這些祖傳家具背後的故事,在那一件件泛著凝重光澤的器物中慢慢品味出典雅的造型和吉祥的紋飾是這美麗,其蘊涵的文化又是何等的厚重,所以才會情不自禁地流連於紫檀細膩的質感和淡淡的清香之中。

    采訪者:在您看來,紫檀有哪些不凡的特性?

    陳:太多了。首先是作為硬木無與倫比的質地,五六百年過去了,都絲毫不會受影響。再有,紫檀木有藥性,這個我想大家都知道的吧。《本草綱目》上有記載,紫檀能夠止痛止血,還能夠調節氣血,它所散發出來的香氣對人體的心髒、腎髒、肝髒有很好的調節保養作用。你看我今年七十多歲了,就因為長期和紫檀木待在一起,皮膚還是很有彈性,也沒什皺紋,也不怎生病,我們工廠的師傅也都不怎生病,氣血都調勻了。

    采訪者:您是從哪一年開始從事紫檀事業的呢?

    陳:算一算,從“文革”後期開始做古舊家具修繕,到回國開辦紫檀藝術製造廠,再到今天的中國紫檀博物館,我從事紫檀這項事業也應該有四十多年了,從不懂到精通,這期間的酸甜苦辣隻有我自己知道。紫檀作為木中的極品,產地偏遠,成材極難,可謂“十檀九空”,因而大料極其稀缺。為了尋找紫檀木,我八次去印度緬甸的深山老林,個中辛苦也絕非常人所能想象,但這一切也都過去了,現在想想,為了紫檀,一切的付出都值得。

    采訪者:能否回憶一下那些刻骨銘心的經曆?

    陳:為籌集紫檀木材,我們曾冒著四十多度的高溫八進緬甸、金三角等地,穿行於野獸出沒、蟒蛇肆虐的原始森林,查訪紫檀的生長環境和木質屬性,采集紫檀原料。由於當地惡劣的環境,我餓過肚子、騎過驢,甚至幾次與死神擦肩而過。忍受饑餓是常有的事,有時候一兩天都吃不上飯,就去山上摘山果,吃得舌頭都黑了,而且不敢多吃怕有毒。

    有一次,我們一行人在深山密林穿行,突然司機就拉閘停車,下車後才發現差半尺車就摔下懸崖了,司機嚇壞了,坐在石頭上一句話不說。當時司機說什都不願意再開了,讓我們走路,我們和司機聊了半天他才同意繼續開車,現在想想真的很後怕。

    還有一次在緬甸更加險象環生,我們突然遭到熱帶毒蜂襲擊,被鋪天蓋地的蜂群追趕,幸虧及時用尿拍到身體上才避過災難,後來車開出30公才算死逃生。

    采訪者:您認為這些古家具、紫檀藝術品應該有一個怎樣的歸宿?

    陳:這些年做了那多東西,迄今我沒有賣過一件,外人都覺得很奇怪,覺得你光做不賣,那得耗費多少錢啊。我也這想過,“寸檀寸金”啊。在紫檀上的投入,幾乎傾盡了我畢生的所有,我也想有回報,可是想想還是舍不得。因為隨著自己更深入地了解紫檀,我就越發清楚地認識到,紫檀藝術是民族的國粹,是中國傳統藝術的珍品,把這些傳統的文化藝術經由我的手恢複起來,把一批一批的工匠培養出來,讓檀雕技藝能夠從我這傳承下去,這才是我從事紫檀事業的最終目的。傳統的檀雕藝術,講究的就是手工製作,不用一根釘,榫卯插合,密不可分。不上漆,不上色,保持木材天然的紋理,這是現代工藝不可能替代的。做一件,少則一年,多則得耗去數年的時間。這樣的東西賣一件就少一件,怎舍得賣啊!當然,在以後的發展中,我也不排除通過拍賣等形式,讓熱愛紫檀藝術的中外人士擁有我的藝術品,畢竟藝術是沒有國界的。

    中國傳統紫檀藝術是我們的先輩留給我們的豐厚遺產,是每一段曆史的見證和文化的傳承,代表了一種精神,是曆史的文化符合,既然是一種文化,就應該賦予它文化的重任,而不能隻是博物館的陳列品,文化交流的本質在於它的融合性,像當年的絲綢之路一樣,隻有讓本民族文化的精華走出國門,才能使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們認識和理解我們民族的文化,消除誤會和隔閡、促進世界大同。


>>章節報錯<<

如果您喜歡,請把《收藏界(2015年2期)》,方便以後閱讀收藏界(2015年2期)正文 畢生所望 紫檀流芳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收藏界(2015年2期)正文 畢生所望 紫檀流芳並對收藏界(2015年2期)章節有什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