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濃情比利時

類別:都市言情 作者:海外文摘(2015年1期) 本章:正文 濃情比利時

    濃情比利時

    風情風尚

    作者:阿列克謝·德米特耶夫

    “比利時人寧願不要政府,也不能沒有巧克力。”高級巧克力技師弗列傑利克·布洛恩傑爾如此形容自己不關心政治的同胞們。他擁有自己的巧克力工坊,在那,可以品嚐到各種含有奇怪餡料的巧克力,比如綠茶餡、肉豆蔻餡、紫蘇餡或茴香餡。

    很少有比利時人家沒有巧克力,這並不是說比利時人每天都大吃75歐元/公斤的高級巧克力。實際上,價格實惠的巧克力更能滿足他們的這一嗜好。布洛恩傑爾的朋友讓·馬利介紹說,比利時的中等巧克力實際上比其他國家的高級巧克力還要好,在超市就可以買到王室鍾愛的Guylian(吉利蓮)或Cote-dor(克特多金象)巧克力,以甜美巧克力為伴的生活毫無疑問美妙極了。讓·馬利和大多數人一樣有自己偏愛的巧克力品牌,他很喜歡Leonidas(列奧尼達斯)糖果,“如果能在國外買到一盒,不論是在莫斯科、新加坡還是紐約,都是讓我倍感幸福的事。如果作為禮物送給友人,我肯定首選比利時手工巧克力。”

    讓·馬利有一家並不算大的家庭式巧克力手工作坊,生產和銷售的鋪麵之間僅一牆之隔,客戶可以活動的空間很有限。但是在比利時,像讓·馬利家這樣的家庭式手工作坊有超過2000家,這足以說明這類小型工坊的產品在比利時擁有著穩定的市場。當然,比利時巧克力能享譽世界自然離不開大製造商,譬如Godiva(歌帝梵),Neubans(諾豪斯)和Leonidas(列奧尼達斯)的影響。

    可能很多人疑惑,為什巧克力能在比利時形成如此大規模的產業,而不是在其他國家比如瑞士呢?畢竟瑞士卡夫公司生產的三角巧克力Toblerone同樣享譽全球。據另一位知名的巧克力技師讓·加列爾分析:巧克力的製作起源很早,瑞士是工業化生產優質巧克力的大國,卻不像比利時的手工巧克力技師那樣擁有充滿激情的想象和反複試驗的熱情。讓·加列爾已經將自己的巧克力賣到了全球各地,包括日本和阿聯酋。如今有不少國家都能製作出高品質的巧克力,比如法國、意大利和德國等,但是很難找到如比利時巧克力一樣高品質、低售價的巧克力了。

    比利時與巧克力

    有趣的是,40多年前,人們還無法將“比利時”和“巧克力”自然地聯係起來,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比利時巧克力的海外市場。直到1830年,比利時才從荷蘭獨立出去,一直處於其他國家政權統治下的比利時民族內部也不和諧。比利時由弗蘭芒人及瓦隆人兩個完全不同的民族所組成,他們有著各自的語言及文化。弗蘭芒人的母語為荷蘭語,也是比利時官方語言之一。瓦隆人則講法語,少數人說瓦隆語,多信天主教。兩個民族間不友好、不融合的關係無法促使民族意識和愛國主義精神的凝結。

    比利時人的民族特性很微妙,甚至找不到合適的詞匯來描述。弗蘭芒人傾向於德國人嚴謹的作風,瓦隆人則偏愛法式的浪漫悠閑。總的來說,比利時人不具有侵略性,他們寬容且具有很強的民主意識。他們不會因為個人成就而自傲,也不會企圖說服別人來證明自己的正確性。即便有了高超的廚藝和卓越的菜式,比利時人仍然以法國烹飪藝術馬首是瞻。

    好的巧克力如同比利時人的性格,奇妙地融合了甜蜜與苦澀,保守與創新。天才的巧克力技師都來自於比利時的弗蘭德省和瓦隆區,他們的巧克力年產總量達到17.2萬噸,在布魯塞爾,每2000個人就有一位巧克力技師。

    上世紀80年代起,比利時巧克力開始在全球風靡,該國的糖果製造業市場也得到了極大的發展。很快,在很多人的心中,“比利時”和“巧克力”就被畫上了等號,如同瑞士和銀行、鍾表之間的聯係一樣自然而穩固。比利時巧克力在國外大放光彩,在一定程度上,也讓比利時人認識到了自己的民族優勢。

    世界上所有熱愛巧克力的人們都會懷念自己兒時吃到的甜食品種。考慮到其他地區對巧克力的稱呼不同,比利時人有時會用單詞“糖果”來代替“巧克力”。世界各地的比利時巧克力的口感也有所不同,例如為了更好地迎合美國人的口味,在美國生產的Godiva特別提高了甜度。純正的比利時巧克力中的可可含量不能低於31%,且完全不含防腐劑,但是這兩點也極大地縮短了巧克力的保質期限。據調查,在比利時巧克力技師的配比中,可可含量經常超過31%這個數值的兩倍,甚至3倍。由於此種配比中糖含量過低,有不少人對這種配比的巧克力實在是愛不起來。


>>章節報錯<<

如果您喜歡,請把《海外文摘(2015年1期)》,方便以後閱讀海外文摘(2015年1期)正文 濃情比利時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海外文摘(2015年1期)正文 濃情比利時並對海外文摘(2015年1期)章節有什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