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順治帝繼位之謎

類別:曆史軍事 作者:龍柒 本章:3、順治帝繼位之謎

    大清帝王權謀那點事

    清太宗皇太極猝死之後,皇位繼承在肅親王豪格同睿親王多爾袞之間角逐,幾乎所有人都沒有想到,六歲的福臨登上了皇位。六歲的福臨何以能承大統?這是清朝曆史的一個謎。往之論者多認為出自睿親王多爾袞之首議。目前看來,事實並非如此,按照清太祖努爾哈赤規定的皇位繼承《汗諭》,由滿洲八旗貴族共議嗣君。時親王、郡王共有七人:禮親王代善、鄭親王濟爾哈朗、睿親王多爾袞、肅親王豪格、武英郡王阿濟格、豫郡王多鐸和穎郡王阿達禮。認為福臨繼位之議出自多爾袞的學者,其主要依據是朝鮮《沈陽狀啟》或《沈館錄》中的一段記載。為便於分析,征引全文如下:秘密狀啟。十四日,諸王皆會於大衙門。大王發言曰:“虎口,帝之長子,當承大統雲。”則虎口曰:“福少德薄,非所堪當!”固辭退去。定策之議,未及歸一。帝之手下將領之輩,佩劍而前,曰:“吾屬食於帝,衣於帝,養育之恩與同大,若不立帝之子,則寧死從帝於地下而已。”大王曰:“吾以帝兄,常時朝政,老不預知,何可參於此議乎?”即起去。八王亦隨而去。十王默無一言。九王應之曰:“汝等之言是矣。虎口王既讓退,無繼統之意,當立帝之第三(應作九)子。而年歲幼稚,八高山軍兵,吾與右真王,分掌其半,左右輔政,年長之後,當即歸政。誓而罷雲。上述《秘密狀啟》,時間記為癸未年(164年)八月二十六日,即大衙門秘密會議後的第十二。文中的“大王”為禮親王代善,“虎口”為肅親王豪格,“八王”為英郡王阿濟格,“九王”為睿親王多爾袞,“十王”為豫郡王多鐸,“右真王”為鄭親王濟爾哈朗。

    在上述材料中,有三點,應分析。其一,“九王應之曰”,就是在九王多爾袞發表當立帝之第九子福臨以前,諸王們有一番爭論,而被《秘密狀啟》的作者,或出於重點在啟報新君為誰而省略繁文,或對當時秘議不甚了了而斷簡闕載。無論出於何種原因,其前都有一番爭論。因是最高機密會議,外人不可得知而詳。《秘密狀啟》中的這段記載,十分可貴,有所罅漏,不必苛責。

    其二,“汝等之言是”,就是在九王多爾袞發表當立帝之第九子福臨以前,諸王們有人提出立福臨,故多爾袞才“應之”、“是之”,否則何應之有、何言之是!

    由上可見,福臨繼位之議出自多爾袞的直接史料未見一條,而所據之《沈陽狀啟》言辭含糊,且存疑點。

    事實上,擁立福臨繼承皇位之議首先出自鄭王濟爾哈朗,當時最有影響的四位和碩親王——禮親王代善抱明哲保身態度,以年老多病為由,不想卷進這場政治漩渦,肅親王豪格與睿親王多爾袞角立,雙方僵持,互不相讓,所以隻有鄭親王濟爾哈朗比較超脫而能起協調作用。

    鄭親王濟爾哈朗是努爾哈赤胞弟舒爾哈齊之子,在這場宮廷鬥爭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因為:一則,濟爾哈朗雖是舒爾哈齊之第六子,但自幼為伯父努爾哈赤養育宮中如同己出。二則,濟爾哈朗皇太極七歲,兩人情誼如同胞;三則,阿敏被奪旗後,濟爾哈朗成為鑲藍旗的旗主貝勒;四則,濟爾哈朗屢經疆場,軍功顯赫;五則,濟爾哈朗年四十五,序齒僅亞於代善,比多爾袞年長十三歲;六則,濟爾哈朗受清太宗信任依重,被封為和碩鄭親王;七則,濟爾哈朗既是多爾袞的兄長,又是豪格的叔輩,便於兩方協調。八則,濟爾哈朗表麵憨厚而內心機敏,在關鍵時刻提出重要建議。所以,鄭親王濟爾哈朗在大衙門議商皇位繼承而陷於僵局之時,提出了一個折衷方案——讓既是皇子、又不是豪格、而是福臨繼位,平衡了各方。


>>章節報錯<<

如果您喜歡,請把《大清帝王權謀那點事》,方便以後閱讀大清帝王權謀那點事3、順治帝繼位之謎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大清帝王權謀那點事3、順治帝繼位之謎並對大清帝王權謀那點事章節有什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