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舟師

類別:其他類型 作者:土子哥 本章:第二十章 舟師

    這時的烏傷,南邊有一個巨大的湖泊,湖名“稠”。

    湖邊良田千畝,是姑篾國原來的糧食主產區,“稠”的本意就是“禾多”。

    越國把造船廠放這兒,一是這山上木頭好;二是因為這的山勢,常年溪水平緩,運木下山方便;第三就是這個糧產區。

    當然還有第四,烏傷在這個年代,除了“婺”,其他出入口都非常不方便。

    造好的船舶隻能通過“婺”關後延“蘭江”北上,途中與經過“睦”的“安江”匯合,沿水路轉東北一直到“桐”,再下去就是出大山了。

    聽船工講,烏傷向南翻過大山,在一個叫“蒲”的地方,也有一個大的船塢,造好的船可以沿著浦江直接到一個叫“諸暨”的地方。

    我當然知道諸暨了,上輩子有個同學就是那的人,曾經研究了一下那的曆史。

    史傳:禹至大越,上苗山大集諸侯,駐蹕於此,爵有德、封有功,因定此境為“諸暨”,意即下諸侯到達駐留議事之所。

    那是越國的政治中心,目前肯定不能有想法,再,翻山越嶺,部隊沒問題,大部隊那是遭罪。後世諸葛亮那牛的人都沒解決好大部隊大山行軍的糧草問題呢!

    言歸正傳,占領烏傷的最大收獲是上百艘戰船。

    史載“武王伐殷、先出於河,呂尚為將,以四十七艘舡濟於河”,即是木板船應用於戰爭的明確記載。那已是幾百年前的事情了。“胡人便於馬,越人便於舟”是這個時代的一個特征。

    這時的戰船已有了適應戰鬥需要的型製,一些沿海諸侯國把戰船劃分為“大翼”、“中翼”、“翼”、“突冒”等,甚至有可以迅速橫擺當橋用的“橋船”,以及專門定製的“艅艎”一類的戰船作為王船(旗艦)。

    船體很修長,大都隻有米寬,但有0米長,這主要是受龍骨的影響,畢竟目前一是工具限製,二是大部分樹木能用的也就二、三十米,再,在缺乏機械幫助的情況下,再大的木頭也難以整個運下山。

    船不能太長的另外一個原因就是現在的河道部分地段彎、窄,太長了過不去,船就相當於廢掉了。

    船邊配備了很多劃槳的位置,槳目前是主動力,速度還是很快的,平靜的河麵一時估計能有0公,也就是15到0節左右。

    大部分船上都有防護設施,如矮牆、欄柵、戰格,有的船體外壁還蒙以皮革或釘上竹片,部分船頭還有專門的撞木。

    越人有“斷發”的習俗,可能由於長發在水不便的原因,加上喜歡在身上塗抹一些花花綠綠的顏料,光溜溜地看上去就像蟲子一樣,所以被稱為“蠻”,“蠻”,蟲也(亦蟲)!


>>章節報錯<<

如果您喜歡,請把《癡土》,方便以後閱讀癡土第二十章 舟師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癡土第二十章 舟師並對癡土章節有什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