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失業問題的治理對策

類別:都市言情 作者:龔秀勇 本章:3.失業問題的治理對策

    3.失業問題的治理對策

    失業問題的治理涉及一國經濟發展戰略及其指導思想、產業結構和投資結構以及教育結構、宏觀調控和市場體製等一列深層次的體製性和製度性等方麵的問題。在就業矛盾十分突出的情況下,我們在政策選擇和體製安排時,要把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作為重要發展目標,並積極體現到製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產業政策、財稅政策、投資政策、金融貨幣政策等宏觀經濟政策上來;同時,確立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和促進充分就業並舉的發展戰略,實行能夠最大限度地創造就業機會的經濟發展模式,甚至把就業作為經濟發展的基本目標,將擴大就業和富裕百姓作為經濟和社會發展戰略基本目標,這是治理失業問題的基本要求。

    第一,健全實現充分就業的經濟和社會政策體係,發展較完善的公共就業服務體係。在西方市場經濟國家,就業被列為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首要目標。一般說來,解決需求不足性失業的方法是運用財政貨幣政策,例如提高政府購買水平和轉移支付水平,以刺激總需求,提高就業水平。在規範企業用人行為和勞動力市場秩序、保障勞動者平等就業權利實現的基礎上,積極促進充分就業。這需要充分運用財政和信貸手段,加大對促進就業的政策支持力度,增加用於促進就業的資金投入。例如,對於吸納較多失業人員,可以適當減免其稅收,並把小額貸款、稅費減免、後續扶持等政策措施有機結合起來。

    全麵加強政府公共就業服務機構建設,加強職業介紹、職業指導、職業培訓,提供優質就業服務。改進職業介紹方法,改善公共職業介紹服務機構的設施和手段,提高就業服務機構的工作效率,為勞動力市場供求雙方提供迅速、準確、權威、完善的信息服務,進一步探索和完善就業服務的運行機製,實現就業服務體係的製度化、專業化和社會化,為求職者和用工單位搭建溝通的橋梁。各國政府都十分重視加強公共就業服務建設例如,“美國就業庫”網站是美國最大的就業市場網,每天發布職位空缺信息,失業者和公司都可以通過自動搜索來實現各自需要的滿足;歐盟國家在完善公共就業服務體係方麵的主要措施尤其值得借鑒:一是以市場需求為目標快速適應企業及求職者的需求變化,二是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提高服務效率和服務質量,三是對失業人員的幫助著眼於“個性化”的連續服務,四是掌握勞動力市場動態變化趨勢以及時製定有針對性的就業服務計劃。公共就業服務機構的經費主要是國家或地方政府的財政撥款,其主要職能就是促進就業,而不是純粹的商業機構。

    對中國社會來說,失業問題的嚴重性在相當長的時期內困擾著民眾和政府,政府在構建和形成穩定的促進就業政策體係的基礎上,需要進一步轉變觀念,加強公共服務意識,完善公共就業服務體係,這包括:健全基層就業服務組織,構建社區勞動保障平台,完善公共就業服務製度設計,大力加強勞動力市場科學化、規範化、法製化和現代化建設,形成城鄉統一、內外開放、平等競爭、規範有序的勞動力市場,引導職業培訓事業的發展,促進勞動力資源合理配置,創造更加良好的勞動者自主擇業和自主創業的環境。

    第二,建立和完善以勞動者自主就業為主導、以市場調節就業為基礎、以政府促進就業為動力的就業機製,促進就業方式多樣化發展。充分發揮市場機製在勞動力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特別是形成以勞動者自主就業為主導的新的就業格局。堅持勞動者自主擇業和創業,是建立新型勞動就業體製的核心。堅持勞動者自主擇業,由勞動者根據本人的興趣、條件和專長自主地選擇適合自己的工作,有利於發揮每個人的聰明才智,調動勞動者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另一方麵,勞動者應當根據市場和社會的需要,根據自身的能力和條件進行創業。通過興辦企業或其他實體,不僅為市場提供商品或服務,而且解決了自身的就業問題,甚至還能夠為其他勞動者提供就業崗位,以創業帶動就業。

    順應用工需求多樣化的趨勢,各國的就業方式因勢利導地推行靈活多樣的就業形式,大力推廣非正規就業和彈性就業。鼓勵非正規就業可以緩解就業壓力,非正規就業包括各種臨時工、非全日製就業者、季節性雇員、租借性雇員、自由職業者等。盡管對非正規就業的定義和估算口徑有很大的爭議,但非正規就業規模的迅速擴張已經為各種數據所證實,並成為一種全球趨勢。非正規就業不僅在創造一個就業機會所必需的費用方麵比較節省,而且可以大量吸納經濟結構轉移過程中產生的結構性失業者,並在為居民提供個性化社會服務和社區服務方麵發揮重要作用。靈活多樣的就業方式得到了世界各國政府的普遍承認和保護,各國政府以多種形式創造一個公正公平的良好就業環境,以推動就業方式的多樣化發展。例如,歐盟明確規定,非全日製雇員與全日製雇員如從事同樣的工作應得到同等的小時工資,並在病假、生育工資、職業年金等方麵獲得平等待遇。

    第三,加強人力資源能力建設是解決就業問題的根本之策。世界各國都非常重視加強人力資源能力建設,不斷提高勞動者的創業和就業能力,把解決勞動就業作為提高勞動者素質和促進經濟發展的手段和方式,因而各國在大力發展教育事業和形成較為完善的教育體係的基礎上,通過培訓和繼續教育來提高勞動者的綜合素質和就業技能。西方市場經濟國家注重加大人力資本投資力度,增加教育和培訓的財政支出,建立培訓中心開發就業技能培訓項目,通過對人力資本投資對勞動力進行繼續教育和培訓,把非熟練工人培訓成有一定技術熟練程度的工人,把不適應職業定位要求的失業者培訓成能夠滿足市場需要的勞動者,提高人們適應新技術變化的能力,以緩解勞動力供求結構失衡造成的失業問題。很多東南亞國家在就業培訓方麵也做得很好,新加坡等國還籌集培訓基金和設立免費的培訓機構來進行職業技術培訓。職業技術教育可以分為就業前的脫產訓練和就業過程中的邊幹邊學以及失業後的再就業培訓,就業前的職業教育還可以延緩勞動者就業的時間,從而可直接減輕就業壓力;失業後的再就業培訓可以使勞動者在較短的時間內獲得必要的技能,為他們再次就業打下良好的能力基礎。不管是那種方式,都可以提高勞動者的素質,提高他們應付職業變動的能力。

    加強人力資源能力建設,必須由政府部門牽頭,組織職業培訓機構、社區和就業服務機構等企事業單位,根據勞動力市場的需求及其變化,大力開展提高勞動者就業和創業能力的培訓。通過大力推進人力資源能力建設,充分發揮人力資源對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決定性作用,把中國人口壓力轉變為財富動力,把人力資源優勢轉變為經濟優勢和社會進步優勢,使中國豐富的勞動力資源得到充分開發和合理利用,使中國由人口大國變為人力強國。

    第四,大力發展勞動力密集型產業和第三產業是解決中國社會失業問題的主要出路。優化產業結構,注重資源和勞動密集型與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業的協調發展,注重第一、二、三產業的協調發展。在中國資本相對稀缺和勞動力相對過剩的情況下,符合中國比較優勢從而有利於中國經濟發展的戰略選擇是大力發展勞動力密集型產業。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需要堅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走有中國特色的城鎮化道路。積極推進小城鎮建設,發揮小城鎮在發展勞動力密集型產業上的比較優勢,積極吸收從中心城市轉移出來的加工業等勞動力密集型產業,相應帶動其他公共配套產業的發展,擴大就業容量,使得小城鎮成為勞動力密集型產業發展的依托,勞動力密集型產業成為小城鎮建設的經濟支撐,並逐步實現經濟建設、城鎮建設、人力資源建設和社會建設的統一。大量的農村勞動力長期滯留於農業上,無法向城市移民,不僅導致農業勞動生產率過低,阻礙農業現代化,而且農業邊際收益長期處於低水平狀態,造成農民收入緩慢增加。有效的途徑是立足於“勞動力成本低”這一基本國情和比較優勢,發展勞動力密集型產業,尤其是在鄉鎮大力發展勞動力密集型產業,實施農業富餘勞動力“就地式”轉移。為此,必須堅持城鄉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統籌城鄉就業。在發展勞動力密集型產業和實施城鎮化布局戰略的同時,必須進一步為農民創造向非農產業就業的體製性條件,完善農村勞動力向城鎮轉移就業的鼓勵性政策,建立健全進城就業者的培訓機製,依法維護進城就業者的合法權益,引導農村剩餘勞動力平穩有序的轉移,加快城鄉勞動力市場統籌步伐,形成城鄉勞動者平等就業的製度。

    注重第一、二、三產業的協調發展。第一產業已經飽和,急欲尋找出口;第二產業正在飽和,難以吸收增容;因而需要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充分發揮其就業的巨大潛力。第三產業的部門和行業多,勞動密集、技術密集和知識密集並存,就業容量大。而中國第三產業在社會經濟總量中所占的比重較低,在吸納勞動就業方麵的潛力還沒有充分挖掘出來。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加快第三產業的發展,提高其在社會經濟總量中所占的比重,充分發揮第三產業在吸納就業方麵的巨大潛力。

    第五,擴大國際合作,開展勞務輸出是發揮勞動力資源優勢的重要途徑。菲律賓是勞務輸出成效顯著的國家之一,其十分之一的人口遍布世界160多個國家和地區,其中沙特、中國台灣和香港、日本以及意大利是菲律賓籍勞工最為集中的地方,有人戲稱菲律賓的經濟為“分布式經濟”。海外勞工僑匯的“輸血”作用對於推動菲律賓國內需求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甚至在亞洲金融危機期間,菲律賓出現了國內生產總值萎縮和私人消費增長並行的奇跡。菲律賓派駐各國外交領事機構的核心職責之一就是保護菲籍勞工,政府設有海外勞工福利署等專門機構,向勞工提供完備的社會保障、回國投資經商和置地購房等專項服務。

    擴大勞務輸出,充分發揮中國勞動力資源優勢。在大力組織具有優勢的勞動力密集型產品的生產和加工、努力提高勞動力密集型產品的出口競爭力和市場占有率、合理引導外商向勞動力密集型產業投資的同時,積極實施“走出去”戰略,努力開拓國際勞務市場。中國對外勞務合作始於1970年代末的中東市場,中國勞務輸出較集中於大型工程承包項目和一些勞動力密集型產業,遠遠落後於國際勞務市場發展的要求,而且開展勞務合作的渠道過於單一,多以公派為主,在一定程度上限製了勞務輸出,需要確立多渠道、多層次、全方位、寬領域開展勞務合作的理念,要充分發揮僑民多、僑鄉多的有利條件,利用民間輸出靈活分散、在市場準入方麵限製較少的優勢,通過商會等民間組織和海外華僑,多渠道地輸出勞務,並在條件具備的情況下有意識地開展一些技術密集型和資本密集型的勞務輸出,擴大中國勞務輸出的規模和層次。

    (三)貧困問題的一般社會學理論及其對中國社會發展的借鑒意義

    當代中國社會的貧困問題既與當下的分配不公問題和城鎮失業問題相關聯,又有其更為深刻的社會曆史根源。從世界各國來看,無論是政府還是學界,都普遍致力於探討和解決社會貧困問題。就當代中國社會而言,要緩和貧富矛盾,必須對社會貧困問題予以高度重視,並采取切實措施進行有效治理。鑒於貧困問題的專論汗牛充棟,本書僅簡要討論貧困問題的一般社會學理論及其對診斷和解決中國社會貧困問題的借鑒意義。


>>章節報錯<<

如果您喜歡,請把《和諧社會視野中的當代社會矛盾問題研究》,方便以後閱讀和諧社會視野中的當代社會矛盾問題研究3.失業問題的治理對策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和諧社會視野中的當代社會矛盾問題研究3.失業問題的治理對策並對和諧社會視野中的當代社會矛盾問題研究章節有什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