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 張三豐真人

類別:未分類 作者:一個大伊萬 本章:第四十一章 張三豐真人

    金貴家的那副古畫,有些年頭了,從元朝至今,六百多年,好在金家的人保存的好,所以隻有少些邊角有些破損,大部分還是看的清楚的。

    古畫上是一名破衣爛衫的老道士,長發黑須,衣袂飄飄,器宇軒昂,要不是幾筆點綴表示衣服有補丁,髒汙,外人看來這人就是傳中成仙高人神像。道士右手拿拂塵,左手掐指,背上別著一把長劍,腰間有一個葫蘆。

    畫畫的人功力實在不怎樣,道士的麵目不夠寫實,寥寥數筆隻得看出大概模樣。

    “秋臣,你錯了。”美霜道:“古代有名望的大畫家才講究寫意畫法。隻有畫匠才會用寫實的手法。”

    “怎講”我好奇的問道,我對書畫一竅不通,便問道

    “自古書畫詩詞一家,書就是指書法,如果一個文人隻會畫畫,卻不會寫一手好字好詩在畫中,那是要被人鄙視的,多叫他們畫匠。隻有富人要給長輩留紀念時,才會請畫匠做畫,所以那些畫就是偏寫實的,但是比不過現在的照片,畫匠還是美化修飾主人家的。朱元璋就留下很多畫像,民間傳他長得極其醜陋,滿臉麻子,下巴突出,可正宮留下的朱元璋像卻是一副慈眉善目的模樣。這便是畫匠的功勞。不過中國古代跟西方不同,西方人講究寫實,中國人講究意境,所以那些寫實的墨畫基本是被人認為不值錢的,所以多數都是失傳了,隻有寫意的畫才流傳下來,這幅畫介於寫實與寫意間倒是奇怪,背景留白潑墨十分講究,可人像卻偏向寫實”

    “有什好奇怪的,那人怕自己老了記不住師傅的模樣了,所以憑借記憶畫師傅,都是寫意畫法,鬼知道他師傅長什模樣啊”思雅道

    我們默認這種看法,一定是那道士怕自己忘記,但又礙於當時的畫壇風俗所以才有了這幅四不像風格的畫。

    美霜告訴我們一個故事,唐朝時有一個著名的繪畫大師閻立本,在畫那副著名的步輦圖時,太宗見禦苑風景極好,珍奇鳥獸隨波飛揚,並命人賦詩吟唱,高興了就讓閻立本過來把這事畫下來。當時閻立本繪畫名聲大起,人人都技藝高超。隨行宮人朝岸邊大喊令畫師閻立本麵聖做畫。當時把閻立本給氣的,無奈皇帝在場不得發作,隻能耐著性子把畫畫好。回家以後,閻立本對兒子幸為父善畫外,另有一手好文章,才不致於被人認作畫師。畫師自賤,隻能如奴仆般服侍他人。閻立本讓他兒子不要再學他這樣以繪畫立名,多學一些書法,多做些詩詞,諾被人再稱為畫師或畫匠,這便是奇恥大辱。就這一代代下去,中國寫實的流派越來越少,寫意的卻越發多了,到了現在,除非是為了糊口,水墨畫家是不會輕易替人畫寫實畫的。

    有一點倒是奇特,西方人也是畫匠居多,文藝複興時代畫家三傑,達芬奇,米開朗基羅,拉斐爾,也是受雇與富商或教堂做畫,以寫實人像為主,可幾百年後他們的寫實畫最為被達官貴人推崇。倒是中國古代的寫實畫除了皇帝們的畫像,基本沒怎流傳下來。

    “嗨,再怎畫,也不如照相機好使”我笑著道

    “真蠢,古達怎會有照相機”思雅譏諷道

    “不閑談了,我們還是看這古畫吧”美霜道“這符元大概就是畫中道士的法號”她指著畫中那一行先師符元圖的黑字

    “恩,不知道這符元是誰,我從未聽過這名字”我想了想,如果真有傳活了幾百歲的道家高人,那一定是世所共知的大名人,可這符元我從未聽過。

    “你孤陋寡聞,當然不知道了”思雅道

    “那你他是誰”

    “我又不是在中國長大的,我哪知道”思雅得了便宜還賣乖“要是我在這長大,知道的一定比你多多的”

    我正想跟她爭辯,九叔突然開口道:“張三豐。”我們都愣了,張三豐的大名可是如雷貫耳的。

    “符元就是他的字,張三豐,名君寶,字符元,後號三豐。世人多知道張三豐,或者張君寶,卻甚少了解他還未出家時的字。”

    “九叔你真厲害”美霜佩服道“果然見識廣博”

    “謬讚了,我也是最近聽人起才知道的”九叔淡淡的道

    “難道這位符元道士就是張三豐真人,他跟師道有什關係”我隱約覺得事情不簡單了,金貴家傳的故事有道士殺旱魃的事,我多少懷疑那群道士可能是師道的人,可張三豐的故事明明像仙師道的風格啊,都是長生不死,金丹流派。

    九叔歎了一口氣,過了良久才道:“因為張三豐就是師道的上師”

    “什,就是那位白胡子老爺爺”思雅大叫道

    “當然不是,三豐真人他早已仙故,你們還曾記得離開總壇時上師曾經的話”九叔道,他這一我才想起離開時上師曾經開口對九叔道,讓別忘了昨夜的談話,之類的囑托,具體記不清,當時我以為大概是師門雜事之類,現在看來事情不那簡單。

    “那一夜晚,上師主動找我談話,其中就提到了那位明初上師的事,上師告訴那先師就是張三豐,原本他不希望秋臣你知道這事,現在到了這地步不得不告訴你了”

    “張三豐,道長你這一,我倒想起了一件事,我父親好像也懷疑過畫像中的道士就是他,還為此收集了很過有關張三豐的資料”

    “哦,在哪我去看看”我好奇的問道,我聽過張三豐一些故事,但多數十零碎的,在我家古籍那留字人好像也在關於張三豐的篇章中寫了一些筆記,但是沒有書在手中,我也一時記不起上麵的批語了。好像是有關長生不老的事,對,就是長生不老的,不過,留字人變得有些神神道道,我當時就不太在意,以為他著魔了。古籍留字人從初不信鬼神的合道劄記,到其他古籍中深信能成仙,著實奇怪,但是我不敢肯定是他先迷信再破迷信,還是先不迷信到後迷信,所以我多少相信他是第一種可能,現在我自己也經曆這奇怪的事,我開始覺得極有可能是留字人也發現了地仙或者仙師道散宗的資料,所以變得神神道道起來。

    金貴讓我打開一個箱子,麵都是書籍,翻了半終於找到了有關張三豐的資料。

    張三豐,又名君寶,生於宋理宗淳佑七年,遼東懿州,大約在東北那一帶,此人資聰慧,悟性極高。十四歲中秀才,十八歲任縣令,可謂是縱奇人,後在元朝時名聲大起,與元朝丞相劉秉忠,廉希憲私交甚好。可不知為何張君寶功成名就時突然辭官出家修道去了,傳拜火龍真人為老師,與其遍訪華夏群山,尋求真仙奧義。

    張君寶為人不修邊幅,當時也有人稱他為張邋遢,但是其人武功高超,曾一人滅百山賊,現在的武當派就是其所創立的。武當內家拳更是人所共知,現今許多流派的武術都是從張君寶的思想中悟出的,統稱為內家拳,與之相對的是少林的外家功。

    《明史·方伎》卷二百九十九記載:“張三豐,遼東懿州人,名全一,一名君寶,三豐子其道號也。以其不飾邊幅,又號張邋遢。頎而偉,龜形鶴背,大耳圓目,須髯如戟。寒暑惟一衲一蓑,所啖,升頭輒盡,或數日一食,或數月不食。書經目不忘,遊處無,或雲能一日千,善嬉諧,旁若無人。嚐遊武當諸岩壑,語人日:“此山,年日必大興,時五龍、南岩、紫霄皆毀於兵,三豐與其徒去荊榛辟瓦礫,創草廬屆之,已而舍去。

    張三豐創建武當派後,不知何緣由就突然離開了,隻留下徒子徒孫他們,後來明朝皇帝在武當山特意給他修了座大觀,就是現存的武當觀。人們都,張真人閑雲野鶴慣了,不喜歡被俗物綁繞

    張君寶名聲鵲起,人人皆稱其為活神仙。

    三豐道號來曆法不一,又張君寶在遊下時,看到一座挺秀雄偉大山,山有三座奇峰,張君寶在其中一座峰上悟道數月,終大徹大悟,下山後自稱三峰子,峰通豐,後來就是被人稱為張三豐。不過張君寶自己卻喜歡別人叫他張邋遢道長。也有法,三豐來自於元時五龍,南岩,紫霄三座道家法觀,後毀於兵災,為紀念三座聖地,故創立武當山後,子稱三峰,峰通豐,三豐由此而來。

    明朝初期,朱元璋也曾布告下,尋找張真人進京,但是覓之不得。明成祖期間遣使屢訪皆不遇,後幾任皇帝也都曾尋找找過張君寶,可多數沒了下文。但是一個又一個封號給張君寶。從元惠宗敕封“忠孝神仙”開始;明成祖敕封“猶龍六祖隱仙寓化普度尊”;明英宗賜號“通微顯化真人”;明憲宗特封號為“韜光尚誌真仙”;明世宗贈封他為“清虛元妙真君”;明熹宗封號“飛龍顯化宏仁濟世真君”。

    全國各地有關張君寶的傳故事,其中有名的有這幾個

    至正初,張三豐返故掃墓,複入燕京,昔日故交皆已過世。西山得遇邱道人相敘道,乃知邱為早年相遇之高士。別後複至秦蜀,又遊荊楚之吳越,僑寓金陵,傳道沈萬三。後仍入秦,居金台觀。至正十九年,張三豐離別金陵時預知沈萬三有發配邊疆之禍,遂叮囑曰:“東西王氣正旺,今後我們會在西南相會。”

    至正十九年九月二十日陽神出遊,弟子楊軌山以為羽化,置棺收殮,適陽神回歸。三豐念軌山樸實善良,遂攜其隱去。後二年,元朝數盡,明主未立,張三豐又結庵武當山。居武當搜奇攬勝,見遍山宮觀皆毀於兵火,乃言“此山異日必大興”。遂領道眾將各處宮觀廢墟一一清理,草創廟觀以延香火。

    洪武十七年至十八年間,朱元璋兩度詔請三豐入京,皆避而不見。洪武二十三年,張三豐離開武當複作雲遊。洪武二十五年,張三豐遁入雲南。這時,沈萬三因得罪朱元璋,遂被治罪全家發配雲南。在雲南恰遇張三豐,正應“日後當於西南會麵”之。張三豐遂沈萬三元服食丹藥,夫妻得服遂白日飛升。

    永樂初,朱棣又命侍讀學士胡廣詔訪三豐,豈料胡廣在武當與三豐遇而不識。(有胡廣名為尋仙,實為尋建文帝。)

    永樂十年,成祖朱棣調集軍民工匠三十餘萬眾,經十年,建成八宮、二觀、三十六庵堂、七十二岩廟等龐大工程建築。其時三豐混跡於民眾之中,朱棣派人屢訪不遇。據《張三豐外傳》的記載,在1418年春,永樂帝特意驅車去均州武當拜望張三豐,三豐不在,有興而來,掃興而歸。永樂帝勃然大怒,於是命令一個叫胡廣的人去招尋張三豐,如招尋不到,則要處死胡廣。

    永樂十四年,朱棣怒斥胡廣尋三豐不力,胡廣再訪武當,於武當祈禱,望三豐先生能念其誠苦應詔回京,終見三豐。傳張三豐當時應太上老君邀請參加群仙會,正駕雲頭前往,過武當遂感胡廣之祈禱,於是按落雲頭,降於胡廣麵前,對其言:“你且回京見駕,言我即去便是,不必多慮。”胡廣便策馬回京。跨年還得京師,乃知三豐先生早於前在金殿與永樂會得一麵。此即為“金殿飛升”之當時還有一種傳,張三豐能飛身入宮、遁身而歸,這些都不足為信。但有一點還是真實的,張三豐曾書字一函,令弟子孫碧雲向永樂帝稟告,告之以具體的長生之道。因為皇帝都非常希望長壽,這也近乎常理。

    還有些比如七戲方士之類的民間故事,我覺得這些故事可信度為零,不再描述。張三豐直到現在為民間群眾津津樂道。最後一次有人見到張三豐時已經是雍正年間了,有一個汪夢九的人自稱向張三豐討教過仙法。

    張三豐有一名詩,講的是自己悟道的經曆,詩篇上梯

    大元飄遠客,拂拂髯如戟,一曲上梯,可當飛空錫。回思訪道初,不轉心如石,棄官遊海嶽,辛苦尋丹秘,舍我亡親墓,鄉山留不得,別我中年婦,出門始白,舍我丱角兒,掉頭離火宅,人所難畢者,行人已做畢,人所難割者,行人皆能割,欲證長生果,衝舉乘仙鶴。後培養堅,兩足邁於役,悠悠摧我心,流年駒過隙,翹首終南山,對三歎息。降火龍師,玄音參一一,知我內丹成,不講築基業,賜我外丹功,可憐諄告切,煉己忘世情,采藥按時節,先無斤兩,火候無爻策,隻將老嫩分,但把文武別,純以真意求,刀圭難縷晰,十月抱元胎,九年加麵壁,換鼎複生孫,騎龍起霹靂,地壞有時,仙翁壽無極。上梯就是張三豐成仙自傳。我懷疑他可能是仙師道的人,一是他一生追求長生不老之法,二是有人他是隱仙派的傳人,而隱仙派就是仙師道旗下的一支,跟我家散宗大致同根。三是,張三豐修煉道法中有玄學以功德為體,金丹為用,而後可以成仙等篇幅。仙師道最為講究金丹之法,可是奇怪的事功德為體卻是師道所推崇的。

    我十分好奇問九叔:“張三豐聽他的故事倒像是仙師道的人,怎可能是師道的上師”

    “你可還記得,上師曾經過師道仙師道師出同宗,千年來多有交集。其中就難免二派互相滲透,派去的弟子多數是極為聰慧的人,多了自然會出現被對方理念吸引的弟子,當當拿長生不死來,這是多誘人的理由,很多道人最終誘惑不住,終走上了仙師道的路子,但是也有仙師道的弟子認為傳之法過於罪孽深重,良性未泯投靠了師道。也是如此,師道才能大破仙師道,將他們的仙器古籍才收到手中。其中,這張真人就是如此,他自感仙師道手段殘忍,危害蒼生,後被上師點悟,成為了師道的高人,他身兼兩道理論,悟出了他的太極之法,也就是現在的武當流派,雖不全是師道的之法,與我茅山派也有些出入,但畢竟不是仙師道。先上師羽化後,便把宗主之位交於張真人,其就成了新一代上師。至於,張上師有這等往事,我們倒也不清楚。”九叔道


>>章節報錯<<

如果您喜歡,請把《我的明朝之旅》,方便以後閱讀我的明朝之旅第四十一章 張三豐真人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我的明朝之旅第四十一章 張三豐真人並對我的明朝之旅章節有什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