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6章 安陽之行(二)

類別:恐怖靈異 作者:雲無風 本章:第336章 安陽之行(二)

      第336章 安陽之行(二)

      其他五縣當然會有應對,但沒有誰自己跳出來表示對這起刺殺負責,他們是朝廷命官,又不是恐怖組織,誰都不會朝這種槍口上撞。

      最先做出反應的是婺源縣。婺源縣是徽州府僅次於歙縣的大縣,實力位居五縣之首,更是朱子的故鄉。婺源知縣冬月十五接文,在二十二日即發回申文,以大明的平均行政效率而言,堪稱神速。

      可惜速度雖然快了,質量卻實在有些拿不出手。這篇申文的論點,和此前績溪楊教諭一樣,指稱歙縣虧欠夏麥九千七百石,被罰補交夏稅生絲八千七百八十匹,曆年輸送,與其他五縣無關。至於“人丁生絹”,那是南京承運庫的事,更與地方無關。

      這個論點當然破綻很大,毫無新意。不過這也沒辦法,一共隻有幾天時間,婺源縣令再有才,也不可能跟帥嘉謨精心準備了幾年的證據相匹敵。

      不過該縣令到底也非庸手,他在申文,還提出了一個四兩撥千斤的方案:查閱黃冊。

      所謂黃冊,乃是朝廷重要的賦稅檔案,上峰征派賦役,都要依據黃冊來施行。它是第一手資料,最具權威。

      婺源縣的邏輯是:如果《大明會典》和府誌記載無誤的話,那在黃冊的原始記錄,一定會有相應記載,後者的可信度要高於前者。因此隻要去查黃冊檔案,自然就知道誰對誰錯。

      按照規定,黃冊會抄送數份,不僅本縣、本府都有保存,還會抄送南京戶部留底。你可以說本縣本府存的黃冊可能會被篡改,但南京戶部的留底,不可能被你某個地方的官員篡改,絕對是準確的,一查便知真偽。

      婺源縣這個說法獨辟蹊徑,給解決紛爭提供了一個新思路。

      除此之外,他也效仿歙縣,拉來了本縣的一批名人助威。雖然陣勢不如歙縣顯赫,卻也有四位進士出身的致仕高官壓陣——這就是南榜進士競爭激烈的原因,這才區區一個徽州,就牛到這個程度,隻是轄下兩縣,就能拽出這多名人,還全是活著的。

      三天之後,績溪縣再次加入戰團,同樣也是知縣領銜。

      有了婺源爭取時間,績溪縣準備得更加充分。其知縣選擇了另外一個辯駁策略,把突破口放在了“獨征生絲”之上。

      帥嘉謨此前有一個質疑,說徽州有六縣,為何獨獨在歙縣征收生絲?這根本不合理,所以一定是六縣均輸。他還舉了很多例子,比如常州府進貢茶葉,《會典》就寫明“征於宜興縣”;寧國府進攻木瓜,也寫明由宣城縣專輸。所以如果朝廷單獨在歙縣征收生絲,《會典》一定會明確寫出來。

      績溪針對這個質疑,羅列了一大堆反例:蘇、常獨征白米;寧、太獨征牧馬;績溪獨征皇木。這些在《會典》也沒專門寫出來呀。又譬如鬆江府的綠豆,隻由華亭一縣征收,上海縣不必去管;安府的藥材,隻由山陽縣征收,睢、贛兩縣就不用交;金華府的麻地,隻征武藝縣,至於絲、紗二項,則從湯溪征發,其他縣不必交納。這些單征的項目,《會典》也都沒提啊。

      羅列完這一大堆,績溪縣令表示,一府獨征一類物資於某縣,實屬平常,《會典》不可能麵麵俱到,寫的那詳細。因此帥嘉謨的質疑,純屬見識太少,毫無道理。

      道理說清楚了,可惜績溪作為六縣中最小的一縣,找來找去發現本縣沒有活著的進士,隻好退而求其次,請出了三位舉人聯署。

      婺源、績溪一大一小兩縣打起頭陣。其他戰友也不好落後,幾天後休寧、祁門兩縣也有了回應。

      尤其是休寧知縣的回應,對帥嘉謨的威脅最大。此公準備了將近一個月,出手不凡,他拋開那些彎彎繞繞,矛頭直指歙縣的核心要害——數字。

      歙縣或帥嘉謨最核心的質疑,在於兩項稅賦的數字不符。


>>章節報錯<<

如果您喜歡,請把《大明元輔》,方便以後閱讀大明元輔第336章 安陽之行(二)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大明元輔第336章 安陽之行(二)並對大明元輔章節有什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